将军澳是香港的一处海湾,位于新界西贡区西南部。10月26日上午,随着“时代精神耀香江”之大国建造系列活动的推进,建造“天团”来到了这里,参访香港重大民生工程之一的将军澳海水化淡一期工程项目。
蓝天碧水相映,海面之上一座即将竣工的海事平台,仿佛一座小岛。而看似平静的海面下,330米的海底隧道卧在20米水下,犹如“吸水巨龙”。
将军澳海水化淡一期工程项目位于新界西贡区西南部。董正浩 摄
这是担负起未来满足香港几十万居民日饮用淡水需求重任的海水化淡工程,建成后也将成为香港首个投入运营的逆渗透海水化淡厂,并由此开启香港“主动产水” 新时代。
改变香港供水方式的标志性工程
香港特区水务署公布的资料显示,2019-2020年度,全香港平均每日使用饮用水达273万立方米,而每年的平均雨量只有2398.5毫米,远不足以应付目前庞大的用水需求。
目前香港供水系统有3个分支。一是来自广东省的东江水,这是香港主要的供水来源,自1965年起至今源源不断流入香港千家万户,约占总用水量的60%。二是由天然集水区收集的雨水,香港将这些集水区称之为水塘,共有约20个,所收集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20%。三是来自周围海域的海水,香港从1950年起广泛使用海水冲厕,这样每年可节省约3亿立方米的饮用水,约占全香港民生用水量的20%(香港水务署2021年2月数据)。
1982年,香港与广东签订东江水输港协议,香港得以享受24小时无间断供水。目前,香港年用水量稳定在9亿至10亿立方米,已不再受缺水威胁。不过,随着人口及经济快速增长,香港的民生用水需求量也持续增加,令现有的供水系统压力增大。
为此,港府积极探索新水源,包括海水淡化、循环再用水等。将军澳海水化淡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据中国建筑国际集团将军澳海水化淡厂一期工程项目负责人张保平介绍,项目合约金额高达90.2亿港元,是水务署史上以 “设计建造、 运营" (DBO) —体化模式承建的最大民生工程。
工程主要包括设计与建造逆渗透海水处理组件、 海底入水管道及排水管道、 前处理大楼、 逆渗透大楼及行政大楼等十几座楼宇及机电设备工程。工期从2019年12月至2023年3月共39个月。“投入运营后,预计每日产生13.5万立方米,其后可扩展至每日27万立方米,占香港饮用水供应量的5%至10%。”
绿色建造践行低碳发展
海事平台与海底隧道联通后,将回收一直在海底作业的盾构机。那一刻的到来,意味着香港“主动产水”的时代更近了:海水从隧道进入厂房,经过两道逆渗透处理, 最终成为符合香港饮用水标准的淡水。
据张保平介绍,将军澳海水化淡工程在香港范围内首次采用了陆对海顶管施工及海水中回收TBM盾构机施工方案。“ 这里有两个技术难点,第一是在水底下高压换刀头,二就是在水里回收盾构机。”据悉,如此技术含量极高的施工方案开创了香港业内先河, 填补香港在TBM施工方面的技术空白。
当你来到海边看项目,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走过的混凝土路面其实全部是用2米×3米的预制混凝土板块拼接而成的。“这是用预制建的方式生产的板块,待工程完工后,我们会调到下一个工地继续投入使用。”
全过程多元化绿色建造将军澳海水化淡工程的另一大特色。张保平所说的“预制建造”在香港这边的说法是“MIC”组合建造,它是快速建造的一种新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绿色节能低碳环保建造。
“比如机电运输部分,我们可以在场外把小个的单元机电配件组装成一个集装箱大小的模块后,再运到工地。再比如浇筑混凝土这个环节,非常耗能又浪费材料。如果在现场做,还要搭脚手架钉模板,工人要做不同的工作。通过场外预制,不仅减少现场人力,对工期也有保障。”张保平表示,场外预制不仅环保更提升生产效率,品质也更均匀。
在建中的将军澳海水化淡一期工程项目,有望 2023年投入使用。董正浩 摄
另外,项目还建立了智慧工地安全平台、 综合多媒体安全教育培训中心及数码工程监督系统, 通过赋予科技创新应用,提高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助于实现施工现场 “人、机、料 、法、环“ 各关键要素实时、全面、智能的监控和管理。
据悉,该项目有望 2023年投入使用,将为香港优化水源结构、 平衡水源不足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性水资源保障。
采写:南都记者 伊晓霞 王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