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窗帘平幔图怎么剪】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格式篇)30——屏条和屏风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格式篇)30——屏条和屏风

什么是屏风?简单地说,屏风就是活动的墙壁,可以用来随意分隔空间,遮挡视线,或者是阻隔阳光、灰尘、冷风等等,使用相当普遍。

砚台上磨好墨,风一吹或者阳光一晒就容易干,这也可以用个屏风挡一挡,这种小屏风就是砚屏。

《史记·孟尝君列传》(曰)

· 汉·司马迁

· 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这么说,战国时已经使用屏风了。

中山王墓·两扇屏风

战国时期屏风是有实物例证的,1974年,河北平山县的中山王墓出土了一件屏风。这是横幅两扇屏风,黑框红底,成直角放置。画有小鸟和云气,可惜已经相当朽烂了。屏风底座是三件错金动物铜塑,屏风就插入底座上。中间一个是老虎噬鹿,长51厘米,重50多斤,尤其生动。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屏风实物,从这屏风设计和制造工艺来看,屏风使用的历史应该更早。

西汉·南越王墓屏风

1983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也发现了屏风,有类似的铜底座。经复原后的屏风,总宽5米,高度1.8米,正面为三扇,两侧有翼屏,图案精致华美。

西汉·马王堆屏风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一件彩绘漆屏风,这是西汉立式单座屏风,做工稍嫌粗糙,可能是陪葬用品,但应是仿死者生前所用的立屏式样。

晋·顾恺之《烈女图》

古代屏风实物流传到今不多,在古画中还可以看到一些。这是北京故宫所藏晋代顾恺之《烈女图》宋代摹本。《烈女图》收了十五个故事,其中有"卫灵公夫人识贤"。图上卫灵公坐在三扇屏风之中,这是围屏,对面而坐的是他夫人。深夜他俩听到有马车经过的声音,经过宫门声音轻了下来,夫人说这必定是蘧伯玉,只有他夜晚也遵守礼制。于是卫灵公派人去看,果然不错。请注意前面还有同样的一个三扇小围屏,是给炉子或蜡烛挡风的。

晋·顾恺之《女史箴》

顾恺之还有一幅名画《女史箴》,唐摹本在大英博物馆,北京故宫有宋代的线描本。

其中一段说夫妇之间的关系:"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茍违斯义,同衾以疑。"这床四周有屏风围着,我们看到画面上妇女就靠在屏风上。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用大屏风分隔几段场景。这些屏风上的绘画,都是整幅的,差不多等于屏风的高度,从上到下,直到屏风脚。请注意这些人物都不是席地而坐,而是坐在椅子或凳子上了。

五代·周文矩

五代是家具变化的时期,你看周文矩《重屏会棋图》,据考证中间四人是南唐中主李璟和其弟景遂、景达、景过。他们坐在榻上下棋,榻的高度大约等于现在的椅子,这图上还没有高身的桌子,后面有一个大屏风,紧靠着榻安放,想起来应该是中堂位置。请注意这屏风画中又画了大屏风,这种画称之为《重屏画》。

元·刘贯道《消夏图》

再看元代刘贯道的《消夏图》,这不是在室内,凉榻搬到了室外,屏风也搬了出来,可能是为了遮挡外人的视线。大屏风上有一张画,画中也有屏风,所以也是《重屏画》。

这两个屏风跟刚才不同的是,画缩短了,因为前面有榻、桌等家具,画就用不到长到地了,太长也给榻遮住了,看不见。

清·吴友如

这张画是清代吴友如的作品,两个妇女身后有一架屏风,跟现在常见的差不多。下面因为有其他家具遮挡,所以屏风上的画,止于上面一半。

从以上古画中的屏风来看,在高身家具出现之前,人们席地而坐,屏风上的画往往和屏风一样长。在高身家具使用之后,屏风放在高身家具的背后,屏风画也跟着缩短,这是自然不过的事情。在明清的民居中,已经不用大屏风,而替代以壁板,屏风画也变成了前两堂所说的中堂立轴。

多扇的围屏也是这样,在席地而坐的时代,围屏上的画或者花纹,往往画满屏面。到高身家具使用后,屏风上的字画也缩短了。如果请书画家来写些字画,这就是屏条。

明代有些建筑相当高,于是出现了很长的条幅作品,如王铎、傅山、徐渭等人,常有三四米长的条幅,这些作品,其实是屏条的发展,但跟屏风没有关系了。

二 屏风的种类

有关屏风名称很多,如堂屏、四季屏、寿屏、挖屏,还有通景屏、翰林屏、太史屏等等,我就主要的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

2.1 堂屏

顾名思义,堂屏就是大堂上的屏风。以前是真的屏风,如图中的大屏风。

安徽胡适故居

后来建筑结构、家具高度都改变了,于是屏风逐渐退出,大堂布置改用装裱作品,并且有固定格式。堂的上面是堂匾,中堂位置挂有大立轴,左右有堂联。大堂向南,东西两边的壁板上挂两组屏条。东边是书法,西边是绘画。东是主位,我们现在还说东主、东道主。西面是宾位,来客称为西滨。在中国各种艺术中,书法地位高过其他。墙上四幅屏条并排悬挂最为常见,堂屏就指这两组了。照片上是安徽胡适故居,堂匾、中堂画、堂联、堂屏都全了。唯一和以前不同的是,现在用了镜框,以前是中式装裱。真正的屏风已经被固定的壁板所替代。这样的好处是字画容易替换,比固定的屏风方便得多。

中式装裱

以前一组屏条用中式装裱有什么特点呢?

一是没有轴头,因为是并排悬挂的,根据壁板大小调整彼此距离,有轴头反而不方便。

二是只用单色裱,因为下面还有桌椅,所以不能太长,单色裱足够了。

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假定两幅作品都用四尺半切,左边是装裱屏条,右边装为单色裱的立轴。二者都是一个圈檔,但立轴的天地头比较长,装裱后可以达到七八尺长,而堂屏就短得多了。但屏条失群以后,就是一组屏条只剩下一两张,那可以改装为立轴,单独悬挂,历史上这种情况还是很多的,毕竟整租保存下来不容易。

2.2 翰林屏

以书法写成一组屏条,称为翰林屏,又称太史屏。

书法写屏风古代早已有之,唐朝更盛。如唐太宗有《屏风帖》,可惜现在只看见剪裱过的拓本了。这是贞观十四年写的,原来屏风是什么样子,不可知了。

清·邓石如

翰林屏正文可以只用一种书体,如邓石如这作品他用篆书,也可以每条各用一种书体,常见的有真草隶篆。从内容上来说,可以一个内容写四条、六条……,也可以每条一个独立的内容,如每条一首诗。

梁启超

这是梁启超四屏条,画有朱丝栏。整租四屏条文字是一个内容,最后一条有落款。

清·赵之谦

赵之谦四色印花熟纸屏条,纸色不同,还有花边,而且用了多种书体,每条内容都是独立的。

清·何绍基

前几幅看不见装裱情况,这幅何绍基行书翰林屏,可以清楚地看到装裱,是单色裱,不用轴头。

明清时期有大量这种屏条,不是装在屏风上,而是装裱成轴件来悬挂,习称四屏条,指保留了一个"屏"字,算是跟屏风有那么一点血缘关系。

2.3 及第屏

科举应试举进士,一甲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进士二甲第一名传胪。这四个每人写一条,凑成一屏,称为"及第屏"。

这里是最后一次科举,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传胪张启后,这四人写的屏条。深圳博物馆也有这四人的一组,比这写得好,这一组状元写的那张明显小了点,事先没有统一。因为没人只写一条,所以各自落款签名。

香港右军书道会2012年书法展

一堂屏风,个屏条上的格式,应该一致。如果是几个人写,最好是规定格式然后再写。这是我学生组织的香港右军书道会2012年书法展,内容是写杜甫《秋兴八首》,八个人每人写一首,草书,每条三行,各自独立签名,格式相当一致。

2.4 寿屏

原本指祝寿时当作礼物的屏风,如《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贾母八十大寿:

· 《红楼梦·第七十一回》:

· "贾母因问道:'前儿这些人家送礼来的共有几家有围屏?'

· 凤姐儿道'共有十六家围屏,十二架大的,四架小的炕屏。内中只有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的,是头等的。……'

· 贾母道:'既这样,这两架别动,好生搁着,我要送人的。'凤姐儿答

应了。"

这种可以转送的屏风,内容不是特定写的,通常男性祝寿多见以寿星公,东方朔为题材,女性以麻姑献寿、王母仙桃为题材。

清·陈宝琛

但文人送的寿屏就不同了,文章和书写当然自己动笔。如清代陈宝琛这十二寿屏,是为严观澜夫妇写的,严观澜七十岁,其夫人六十,所以又称双寿屏。这种寿屏,未必是装在屏风上,更多是装裱成轴件悬挂。庆寿那天宾客来了,不是干坐着聊天,玩手机,而是满堂观赏和抄写寿联、寿屏上的文章。这种寿屏当然不可以像贾母那样转送给人。通常四屏为多,用红色洒金纸,以示喜庆。十二屏相当少见,悬挂时需要很大地方。

2.5 挖屏

挖屏是用折扇、纨扇等作品,裱在屏风上。每个屏条都要一致,装裱时用挖裱,嵌入绫纸。挖屏有双挖屏、三挖屏、四挖屏,这图片是三挖,即一屏条上有三块画面。

四挖挂屏

这是四挖屏,嵌入的是花卉图,也有把大理石组成挖屏,当然书法作品也可以。

2.6四季屏

指四条一组画屏,为春、夏、秋、冬四景,可以用四时花卉来表示,如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四君子"也是常见的题材,指梅、兰、竹、菊,或梅、兰、松、竹。

于非闇·花鸟四屏

这是于非闇先生的花鸟四屏。除了花之外,每屏还有不同的鸟。

四时人物屏风

或者用人物来表示四时,注意这仕女衣服和背景的树木都是不同的。

台湾阳明山中山楼江兆申先生所作山水屏风

也有人画四时山水景色,未必是四条,如台湾阳明山中山楼有一架山水屏风,乃江兆申先生所作,前六幅就是表现春夏秋冬的。

2.7 通景屏

又称海幔,"海"的意思就是大,"幔"是幕布的意思。各屏画面景物相连,可以组合为一个大作品。至少四幅,多至十幅、十二幅、十六幅……都有。通景屏悬挂时候,中间不留空位,也就是紧挨着排列的。所以中间的屏条,装裱时不加左右边框。而头尾两个屏条,一个有左边框,一个有右边框,而且地杆上有单轴头。

清·王学浩通景四屏条

这是清代王学浩画的山水通景四屏条,其实就是一幅大画。在没有大纸的时候,用四条纸来拼接是很自然的想法。

黄简·2004通景四屏

我也画过四屏通景,根据杜甫诗画的,我工作室网页中偶详细介绍。我的体会是,如果有一条不好要改动,或者有另一种构思,只要改其中一条就可以,比用一张大纸方便的多。

清·吕焕成《汉宫秋晓》

这是清代吕焕成的《汉宫秋晓》,通景十二屏。这样的大作品,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创作,不容易。

清·吴让之

一组书法屏条,如果内容是一篇文章,其实跟通景差不多,你无法中间拆一条出来单独悬挂。清代吴让之隶书六屏条,写他老师包世臣《艺舟双楫》一段话。你必须把这六屏条一起挂,否则就不成作品。

有关屏条和屏风就讲这一些,谢谢各位。

本节要点:

· 屏风的历史。

· 屏条的发展逐渐和屏风分离。

· 各种不同的屏风。

复习思考:

· 有人说,如果得到海幔装裱好的第一屏条,只要再多装一个轴头,就成为立轴了。这种说法对不对?

· 还有人说,应该是把单轴头拆掉,就可以当单幅屏条挂了,这想法对吗?

复习思考:

· 试试临智永《真草千字文》真书,把它写成四屏条形式,注意文字内容不能破句,并且最后要有落款。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