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马奔腾、逐梦放歌、历史传说和牧人生活,浓缩在一张张散发着古雅光泽的牛皮上,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这就是内蒙古历史悠久、美名远扬的皮雕画。
如今的皮雕画除保持古朴韵味外,更加融入现代民族工艺技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雅致的室内装饰品。近日,游公子探访了格日勒皮艺非遗展示中心,走进了皮艺的绚烂世界……
贾宏伟传承人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皮雕画作为内蒙古独特的非遗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时期,《墨子》一书中就有详细记载。古老而辽阔的大草原是它的创作灵感来源,祖祖辈辈放牧牛羊的草原人创造了大量精致而有价值的皮雕艺术品。悠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使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成了华夏文化的一部分。皮雕画的传统文化题材内容主要有:图腾图形、宗教图形、历史人物图形、吉祥图形和民族风情画。
走进格日勒皮艺非遗展示中心,一股浓郁的民族风扑面而来。参观者可以走进馆内的皮画记忆、艺术观赏、传承互动等空间,更加直观地了解游牧文化,学习皮雕画制作技艺。
据格日勒皮艺非遗展示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制作皮雕画需要5个步骤:选皮\裁皮、雕刻、调色、上色、反复上色,以达到画面精美,每一步都需要匠人用心。
游公子第一眼看到皮雕画时,不由得感叹,实在太美了!那流畅的线条、柔和的色彩、别致的构图和生动的描摹,给人以全新的艺术享受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工人们采用传统皮雕工艺,制作成皮雕画、背包等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的特色旅游商品,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在采访期间,不时有市民前来观赏、问询。
承担重任 不负使命
2017年,“格日勒皮艺”团队圆满完成了中央向自治区成立70周年赠送贺礼《草原歌盛世》,以及自治区回赠中央代表团《民族大团结(安代舞)》皮雕画的制作任务,并于2017年6月入驻新城区大学生创业园区,开创格日勒皮艺非遗展示中心。 “蒙古皮雕画能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选中作为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礼品之一,是对蒙古皮雕画这项古老技艺的尊重,更是对格日勒皮艺团队的认可。作品采用内蒙古特色传统工艺,由整个团队历经数月完成。”提起《草原歌盛世》这幅蒙古皮雕画作品,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皮雕皮画艺术师、格日勒皮艺公司负责人贾宏伟很是骄傲。
“格日勒皮艺”团队的灵魂人物贾宏伟,是“蒙古皮雕画”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1981年出生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在祖辈父辈的影响下传承蒙古皮艺,学习了大量的皮艺手法,收藏记载了民族皮艺文化久远的历史资料,为传承皮艺、研发皮雕画艺术做了有价值的铺垫,以皮雕记载的方式弘扬民族文化。
2010年,他设计创作了《金龙赐福》牛皮雕画,荣获国家文化部恭王府文化中心“旅游商品大赛银奖”,并被国家文化部收藏。2013年,他代表内蒙古工艺美术旅游产业参加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作品荣获铜奖,并赠送给外国友人。
活态传承 守望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贾宏伟说:“保护非遗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皮雕会说话,她一定会告诉你,她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品,而是我们地方独有的民族特色。触摸皮雕画,就是在触摸历史与传承;学习皮雕画,从中领略祖辈流传的匠人精神,淬炼心性,静心工作;发展皮雕画,让继承和创新相辅相成。先人的智慧是万古的沉淀,历史的见证是后世的财产,智慧的化身是历史的叠现。愿皮雕画走出草原,走出青城,走向世界,让非遗文化之花绽放出美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