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影背墙】曾与许昌一高“掰过手腕”的鄢陵一中哪儿去了?

前几天,鄢陵一中67届高中同学中有一位问我,往年在清明节第二天同学聚会,今年有疫情还聚不聚。我说北京要求严,我可能回不去。由此我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中学母校诸多事情。

曾与许昌一高“掰过手腕”的鄢陵一中哪儿去了?
文‖夏听雨荷

我1961年初中考入该校,1964年考高中也是这样,一直到1968年8月上山下乡回到家乡。到2021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几年我每次回家都住陈老庄我岳父家,他家离母校就三百多米,我遛弯就进去好多次。

下图:我当年佩戴的校徽。

鄢陵一中是文革前全县唯一有高中的一所中学,1956年9月建校,是在离县城西南四五里陈老庄、抗日名将陈德馨“陈家花园”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我们进校时,初中部在东院,高中部在西院的陈家花园,中间相距百米左右。

下图:《鄢陵县志》中的记载。

高中部南边紧挨着就是三民完小,几经变迁,这座小学成了下图中的样子。(本文作者夏听雨荷老师的作品接地气,读他的文字,很容易勾起大家对家乡和过去的回忆,下面这篇也是如此,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谁曾在郑州顶级宾馆里打鄢陵吊炉烧饼?)

鄢陵一中周围都是庄稼地,同学们课后就在校园内活动,活动后接着学习,因此鄢陵一中考大学的比率一度很高,1965年录取率超过省重点中学许昌一高,校长陈文荟自豪地说:“许昌一高也没有长三头六臂。”

下图是陈德馨的藏书楼,面阔七间,通进三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飞檐挑角,叠脊吻兽,围廊明柱,木雕板檐,四角砖柱以人物花草浮雕柱头,风格独特。

这两年经过修缮的藏书楼前立的碑显示它是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楼在鄢陵一中建校后成为图书馆。

1968年8月,学校根据上级安排,动员上山下乡,家里吃商品粮的城镇户口同学由县里统一安排到张桥乡农村安家落户,其他农村户口的同学各回各家。

离校前,同学们到县城唯一一家照相馆(东街路南)照了相,由于一些原因,全班同学照不整齐。

同学们分手后,当年冬季征兵,班里六七位同学通过政审和体检到了部队,转业后到服役所在地或回老家工作;十多位同学先后成了民办教师,后来转为公办老师,六七位同学被招工,后来转行当干部;还有几位同学上了大学,学到专业知识。剩余的同学在家边务农边学手艺,有的成了大队支部书记,有的经商发了财在省城安家。

鄢陵是历史上有名的花县,文革时期是平原地区植树造林模范,国家林业部在鄢陵开过现场会。1970年5月,林业部利用鄢陵一中西院空白的操场和教室,建立了林业工具厂。后来该厂搬迁到漯河后,这里又建了棉纺厂。由于经营问题,棉纺厂干了几年后倒闭。

现在厂区内杂丛生,蚊虫乱飞。除了门卫看摊儿外,基本无人问津。

下图:棉纺厂大门。

学校西院最南面的学生宿舍曾改成老庄中学的教室,后来废弃。

图书馆后面原来的小花园后来成了工厂的影背墙,女生宿舍成了工厂大礼堂。

原来的几排教室重建成工厂办公楼和车间。老校园东面的大礼堂成为林地。

现在工厂车间里空空荡荡,棉絮等垃圾遍地都是。

只有墙上的车间工作制度显示出当时的生产景象。

据看大门的方师傅介绍,2016年上级拨款文物保护费60万元翻修原来的藏书楼,这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透过窗户玻璃,看到屋内摆放着几件老家具,且能看到带盖的地下室进口。

据县志和网上介绍,陈德馨曾在冯玉祥手下任旅长。1938年9月日本侵略军攻打武汉时,他奉命镇守广济。7日,日军步、炮兵在十余架飞机的轰炸掩护下,向武汉发起进攻,陈身先士卒,带领全旅官兵迎头痛击,最后战斗到全旅只剩20余人。他身受重伤,不肯后退,直至援军赶到。送到医院在昏迷状态中,他把门口当阵地,让副官把守,最后在“拼、拼”的喊声中去世,时年34岁。当时《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武汉日报》《大公报》《全民抗战报》等多家媒体以不同形式对陈德馨的壮烈殉国作了报道,称赞陈旅长抗战的英勇与殉国的壮烈,是抗战以来为国牺牲将士们的象征。

现在藏书楼的后墙上挂有陈德馨的照片。

东墙上挂了一幅对联歌颂陈德馨的抗日事迹,上联:死绥怀壮节特刊青史纪殊勋;下联:苦战捍孤城何意妖氛摧猛士。横批:碧血千秋。

藏书楼图书馆前马路两侧的核桃树长了五六十年,现在多数核桃树死掉,没死的,枝条枯萎,毕竟它们也老了。

原来东院的初中部相继成了兵营、党校、培训中心。我前年看时,门口挂了特警牌子。

这座曾与省重点中学许昌一高“掰过手腕”的鄢陵一中哪儿去了?从这里考上大学的一位学生到贵州当了省级干部的母校哪儿去了?难道只留在图书馆?留在了核桃树的枝干?

文革后期教育秩序逐步走向正常,家在当地的鄢陵一中老师到初中升为高中的二中教课,该校改名叫鄢陵一高。随着办学规模扩大,鄢陵一高在老县城外选址重建,高考升学率不断提高,影响力越来越大。网上对该校有介绍,但与鄢陵一中有何传承,只字未提。

我们这些一中同学像嫁出去的闺女,走娘家没地方去(娘家老地方如上述破烂不堪),找娘家人也没人认,实在让人伤心!

令人欣慰的是,十年前母校高三同学牵头成立了鄢陵一中(66-68届)高中同学联谊会,每两年组织一次同学老师相聚。

2012年,老三届高中三个年级同学大聚会,规模空前,邀请健在的校领导和老师参加,深情洋溢。拍了合影照片,出了通讯录,大家都兴高采烈。

2016年4月,我们班同学首次大规模聚会,失联多年的同学再次见面,激动异常。会上,刘晓飞同学的一句话令人至今难忘:“这次聚会,让人多活好些年!”

2018年清明节第二天4月6日上午,鄢陵一中66、67、68届50余位高中同学在陈店镇北边花溪酒店聚会。三届同学50年后再次重聚,大家有说不完的话,抒不完的情,气氛热烈浓郁。

吃午饭前,照相馆的同志拍了六个班的集体照和分班(届)照。

我们高二一班到的同学最多,聚会后出了纪念册。

下图:纪念册封面。

有道是,往事如烟,历久弥新。青山在,水长流,再过三十年,鄢陵一中的事还有多少人提呢?

2021.3.17

下图:高二一班同学聚会照。

【作者简介】夏听雨荷,河南鄢陵人,与共和国同岁,因喜爱“雨打荷叶乱跳珠”的意境而名。在京退休,喜爱文字。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部分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