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后镇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南部,是“中州名镇”之一。它历史悠久,以盛产钧瓷而驰名中外。2003年被国家命名为“钧瓷之都”,并确定为钧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区域。1976年10月即正式对外开放。神后古称神后店,明代称镇,属鸿畅都凌锦里;清属文风里;民国初年仍属文风里,后设神后镇。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上名至今。
有关神后之名,因何命名,始自何时,诸说不一。一说“神后”是个星名,因神后主山(北山亦即乾鸣山)低、应山(南山亦即大刘山)高,应山压住主山,不能出人才。古代在南山上建土地庙以压低应山,在北山建天爷阁以提高主山的位置,并用天上星名命名,用以调节“风水”期愿神后人杰地灵,民富年丰。一说是据《唐六典》卷十四《大卜署》记载之十二神:“一月登明,二月天魁……十二月神后”。因神后盛产瓷器,窑多火旺,水相应缺少,五行运转不灵,水火不能平衡。十二月神“神后”系水命,故以水命地名表示水火相济,是为大吉。《易经》有云:“水火既济,大器乃成。”也有人说,上古时期,没汤在禹州三峰山祈雨有功,当地居民为纪念他,尊商汤为神后,后将神后取为村名以示纪念。
还有一说,既明确永乐二年,此地获瑞兽驺虞,皇帝下旨,于大刘山前建白虎庙,山后建驺虞桥,庙前庙后,神前神后,神后之名就演绎而出。
神后的“后”字,《现代汉语词语》给出的注解为:专指地名,在河南省。关于这个“后”字,流传着几种有趣的传说,并且还都与皇帝有关: 神后故址原是肖河两岸五个古老的村庄:二道街、寨子庄、朱园沟、茶叶沟和老窑坡。唐宋以来,随着陶瓷业的兴起,这五个村庄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一个小镇,小镇四周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据传当年唐宣宗出游,路过河南段店,只见烟火冲天,尘雾弥漫,烟尘向北吹至神庙,神像也被熏黑了,于是问地方官:“烟火熏到神前,渎犯神灵,何不把瓷窑搬至神后呢?”皇上金口玉言,遂将瓷窑迁到了肖河两岸的五个古老村庄一带,自此,在中国版图上就有了“神后”这个地名。这是“后”字首次受封。
到了宋徽宗埋藏,有钧瓷贡品进朝,徽宗爱不释手,连称:“绝妙!奇珍!”忙问产于何地。由于名系皇封,侍臣不敢明言,只好在纸上写了“神后”两字献上。徽宗看了“神后”二字,又看看面前摆着的钧瓷贡品。遂拍案而起曰:“神后出此珍宝,应以土为上。”当即提笔在“后”字上加了一个“土”字,自此,神后变成了“神 ”。这是“后”字的第二次受皇封。
南宋皇帝高宗赵构登基后,又有钧瓷贡品进朝。高宗皇后在宫中赏玩,尽兴之时,提笔欲为珍宝御题佳句。不料皇后猛然问道:“此宝如此奇妙,不知它产于何地?”,由于扰乱了诗兴,赵构不悦,顺手在诗稿上写了“神 ”两字,掷笔拂袖而去。皇后震惊失色,稍为定神凝视“神 ”两字,也是极大不悦。怎么能把圭压在头上呢?事过之后,赵构也觉得皇后言之有理。为讨皇后欢心,遂提朱笔将“ ”改为“垕”字,即现在神垕之“垕”字,这是“垕”字第三次受皇封。
到了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有人为讨好主子特奉钧瓷益寿瓶一对,慈禧大悦。李莲英急忙把“垕”字的历代变迁讲予太后以示奉迎卖弄。慈禧听后评曰:“把土托在头上,以土压人不妥,能烧制出如此珍宝之土踩在脚下也太可惜,还是像我这样,把它拿在手里并行为好。”李莲英拍手称妙,连忙照着慈禧手持花瓶的姿态写出一个“垢”字,后光绪帝得知此事,觉得无聊之极,污垢的“垢”字怎能应用于如此珍稀宝物之地名呢?由于光绪的抵制,“垕”字才没有作修改。
还有一种说法,“垕”字本有土墩,明穆宗朱载垕即位后,为避讳,遂将神垕之“垕”字土墩去掉,写成神后,直至清朝才恢复原名。
神垕因盛产钧瓷而驰名中外,因而它的命名来历倍受社会各层所关注。新中国建立后,禹州市人民政府和神垕镇人民政府曾派人做过专门调查,并致函询问过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经调查考证,在中国天文史上,并无“神垕”星名,遂否定了“神垕”来自星名的传说。而其它的传说均为民间盛行,无史可考。只有《唐六典》中记有“神后”是十二月神之一,因它属水,神垕窑多火盛,用它命名,达到水火平衡,以水济火,取大吉之意,似合乎常理。神垕之名可能由此而来。
神垕之名始自何时,现亦无从查考。据永乐三年(1405年)。《钧州神后山神庙碑》文中记载:“神后山在钧州之野……永乐二年秋,有瑞兽出焉……即《瑞应图》所称驺虞是也……御制金敕,加锡礼以褒焉。内外群臣拜表称贺,而兹山之名,一旦播于天下矣。……火明永乐三年秋岁次乙酉周世子奉敕撰。”由此可知,神垕之名,在明永乐三年,即1405年之前已经确立。再据《明史·成祖纪周棣王传》和《图书集成·职方典》中记有“瓷器出禹州神垕山”可证,明初“垕”字即带有土墩。为避明穆宗朱载垕之讳,去掉土墩的传说是可信的。
神垕镇距禹州市区30km,跨东径113°13′、北纬34°07′之间。东连鸿畅镇,西接磨街乡,北靠文殊镇,南邻郏县境。全镇总面积49.18k㎡。
该镇地处分水岭地带,为构造剥蚀组成的低山丘陵,山体主要由灰岩、砂石岩构成。大刘山在全镇最高,海拔704.5m,镇区南端的肖河出境口在全镇最低,海拔为240m,相对高差464.5m。镇内山岭起伏,群山环抱,均属箕山余脉。东有角子山、凤翅山,西有牛头山、凤阳山,南有大刘山,北有云盖山,中部有东西走向的乾鸣山,把全镇分为两个狭窄盆地。
凤翅在镇东部,东西走向,镇内长3.5km,宽1km,山体系砂页岩构成,煤、陶圭储量丰富。山南麓有灵泉寺和1000余亩的园艺场,还有一棵高20m,树龄千余年的银杏树,为浏览胜地。牛头山在镇的西部,海拔约620m。这里山高水高,泉水数眼,四季长流。陶土和煤炭覆盖层较薄易开采。山前山后都发现有古钧窑遗址。大刘山位于镇南部,为禹州和郏县的界山,西南到东北走向,镇内全长6km,宽2km。山体由砂页岩构成。陶土和炭碳藏量亦很丰富。乾鸣山在镇西北1km处,东西走向,镇内长3km,宽1km,海拔382m。山体由灰岩、砂页岩构成,矿产有石灰石,煤、铝矾土、瓷土、焦宝石等。由于神垕地处诸山之中,有发展陶瓷的天然地理和瓷源优势,所以神垕陶瓷得以经久不衰,钧瓷文化方能源远流长。
神垕河流主要有小青河和驺虞河。小青河发源于牛头山,下的青龙潭,镇内流程4km,经边沟、苗家湾、雀店、翟村,经鸿畅镇境汇入蓝河。驺虞河又名肖河,发源于大刘之阴,相传明朝永乐二年获瑞兽驺虞于此,故得此名。河流穿神垕镇中部回环而过,境内流程17km,在镇东南经温家门流入郏县境。肖河沿河冲沟发育,有5~40m疏松堆积物,由于山间河谷坡度大,雨季地表水径流迅速排泄,少部分渗入地下,河谷两岸分布有下降泉,过去神垕发展陶瓷的主要水源。近年来,经过调查和抽水试验,镇中翟村附近中奥陶系马家沟灰岩高度高度广泛出露,易于接受大泉降水渗入,白家断层从此通过,形成良好的地下水通道,充水条件好,富水性强,可以打中深井,为镇内发展陶瓷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镇区内煤系地层广泛外露,煤炭资源丰富,并已大量开采,为陶瓷业提供了丰富的能源。
镇内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环流影响较大,风向变化较为明显。年平均气温14.4℃左右。年降雨量741mm。四季分明,气候适中。
神垕交通便利,新修柏油公路宽敞通达,直抵禹州市区,县与毗邻的郏县、登封、新密等市、县相联网;地方小铁路现通许昌、周口,且即将改扩为淮轨铁路,与京广大动脉相贯通。
神垕窑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年出土有夹沙红陶和篦纹灰陶,说明这里在夏商时期就有人群聚居,从事农耕冶陶,秦汉时期的陶器常有出土,唐代盛产高温花瓷,北宋钧窑罗棋布。金元以后粗瓷生产非常发达。明成化年间,《神垕真武庙碑》中有“神垕之镇耕读陶冶者千余家”之记载。清代有“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的民谣。新中国成立后,瓷业发展更是如虎添翼,锦上添花。至2000年底,神垕镇专业钧瓷厂达58家,并已拥有孔家钧窑、荣昌钧窑等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全镇绝大部分钧瓷企业推广了液化气烧窑新技术,减轻了环境污染,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钧瓷成品率。
炻瓷已初步形成出口创汇基地,涌现出了一批如建安瓷厂、光华瓷厂等16家出口创汇企业,年产值达6156万元,出口创汇500多万美元,产品运销到美国、东南亚、欧盟、非洲等地。
高白细瓷产品,以灵泉寺工业区为主形成规模,南大二瓷厂、三星瓷厂等厂家生产的高白细瓷系列产品,可与南方细瓷相媲美,产品供不应求,使神垕陶瓷由粗笨向精细发展方向迈出了可喜步伐。
花盆系列产品已占领全国市场,销量不断提高,吴氏集团、钧乡瓷厂等厂家所产花盆系列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并出口到朝鲜、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客户青眯。
日用瓷、电瓷、建筑瓷等产品发展迅速。电瓷厂家达20多家,其产品畅销全国;日用瓷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建筑瓷以条形砖为主,正呈现出上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