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李焕宇】军工要搞“集采”了?
最近,陆军装备部8月20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陆军装备高质量高效益高速度低成本发展的倡议书》成了资本市场热议的话题。倡议书称,要进一步加快推动陆军装备“高质量高效益高速度低成本”的“三高一低”发展,构建陆军装备建设新业态新格局。
除了强调陆军装备“三高一低”,倡议书还提出要形成“可放量、可持续、可回补的规模优势”;破除“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封闭思维,打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行业壁垒,引入优质资源、倒逼产业升级;坚持精打细算、管控成本,降低过程耗费,切实挤足管理环节不必要的“水分”;强化供应链管理和生产成本控制,大力推开原材料竞价采购、分系统竞争择优、大批量阶梯降价,多点挖潜、控价让利,通过精益管理实现价格整体最优。
对于倡议书发出的种种信号,一些声音认为,这可能意味着军品要进入“集采”时代了。
2019年,在医药领域率先实行的“集中采购”对整个业界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医药巨头恒瑞医药在2021年半年报中表示:“受国家和地方带量采购的影响,公司传统仿制药销售下滑。2020年11月开始执行的第三批集采涉及的6个药品,报告期内销售收入环比下滑57%。另一方面,主要产品卡瑞利珠单抗自2021年3月1日起开始执行医保谈判价格,降幅达85%。”
这当然不是说“集采”是什么坏事,新制度实行后,老百姓买药方便了,医药公司也更多地向创新药发力,从长期来看都有利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就以恒瑞医药为例,其2021年半年报同样指出:“创新药销售收入稳步增加,报告期内,创新药实现销售收入52.07亿元,同比增长43.80%,占整体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9.15%,创新成果的逐步收获对公司业绩增长起到了拉动作用。”
但是,“集采”在短期内可能形成的冲击还是令资本市场担心,军工是不是也要这样。对此一些分析认为,采购价格很可能会削减,但考虑到“集采”其实早已进入我军装备采购的实践当中,再参考已经实行“集采”的航天部门例子,“集采”的影响还是要视具体的业务领域来推测。
银河证券在24日的点评中称,为了能在当前的刚性军费预算框架下达到备战的装备数量要求,削减装备的采购价格或成为重要抓手。分析认为倡议书的核心诉求是“降成本”,再加上对“提质加速降价”尤其是“加速”的强调,可以反映出军方客户现阶段的迫切需求。
但是,文件目前还仅局限于《倡议书》,后期是否有操作细则出台还需要跟踪。而且,航天部门在今年4月已经实行了元器件“集采”,但降价幅度非常有限,基本在5%以内,其对毛利率的影响完全可以通过批产带来的规模效应抹平,倒是航空碳纤维不同于元器件,降价幅度较大。
因此,分析认为,随着空军和火箭军等装备需求放量,大批量集采是大势所趋,对于产品型号众多,定制化程度较高的非标产品,集采操作难度较高,议价空间较低。而对于碳纤维、高温合金、钛合金等偏标准化的产品以及技术壁垒较低的机械加工业务受影响可能较大。
华金证券则指出,我国部分中下游军工企业如元器件、锻造件、特种材料等存在原材料进货价虚高问题,导致企业效益不佳,成本转移至军方。此条例对此问题做出明确倡议,旨在从源头控制军品成本,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军工加工企业需进一步优化原材料采购体系,控制产品成本,长远看将提高企业效益。
而且,一般性军品采购普遍存在订单急、品种多、单品量少的特点,军工企业往往存在订单必须完成,但因量少类多导致成本高于市场水平的问题。实施大批量阶梯降价,合乎市场经济逻辑,有效的保障了企业的利益。
另外,分系统竞争将减少不同体量、类型的企业同质化恶性竞争,改善有核心技术优势的央企、国企背景军工企业生存环境;同时对于民营背景的军工/军民两用企业,起到了洗牌、重塑、择优的效果,低效益民营军工企业面临洗牌。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集采”并不意味着放松装备的质量。倡议书强调:“要坚持质量至上、效益优先,坚持以高质量为前提的低成本、以低成本为导向的高质量,绝不能陷入低价中标的误区,更不能以降低质量为代价换取假性低价,全力推动高质量与低成本有机统一。”华金证券也认为,高技术军品招标以满足军方试验要求为最优先原则,拥有行业领先技术、满足采用高技术的武器装备需求的企业,不受影响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