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衣车节电器】大潮起珠江——手袋里的历史

是什么使一间小小的工厂,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虎门百姓街头巷尾的热议对象?引起广泛关注的这间工厂,又在大陆加工贸易之路的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国宝档案》带您回顾这间工厂起步阶段的故事。

改革开放初期,在广东省东莞县太平镇有一家小小的服装厂。原本毫不起眼的它,却因为一个手袋的问世而一夜之间家喻户晓。除了手袋之外,工厂的工作环境、生产设备、管理制度等等,也随后成为当时太平镇与邻近虎门公社百姓街头巷尾的热议焦点。那么,这间工厂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在使这家小厂“一夜成名”的手袋里,又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在广东省东莞市展览馆里,收藏着这样几个手袋,它们做工精细,款式别致,配色也是时尚大胆。谁能想得到,如此时髦的手袋,竟然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虎门公社一家小小的服装厂。

四十年前的一家工厂,是如何生产出了这些时至今日看上去仍然精巧时尚的手袋的呢?

1978年7月29日傍晚,位于东莞县虎门公社的太平服装厂,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当年在厂里负责供销业务,后来成为手袋厂第三任厂长的唐志平接待了这位客人。

采访:唐志平 原太平手袋厂厂长

那天晚上,大概是黄昏四点多钟,(张子弥)跟我们见了面以后,把一个手袋,是比较复杂的,多层次的,拿到我们手(里),然后给了一些裁片,他裁剪好的,就叫我们能不能帮他复制一个出来。

唐志平口中的这个人,就是香港信孚手袋制品有限公司的老板张子弥。面对这位不仅来得突然,提出的要求也有些突兀的客人,唐志平心里有些犹豫。究竟做还是不做?毕竟仅凭一个手袋和几张裁片就要复制出一个一模一样的,这让唐志平和工厂的员工都觉得有些犯难。

但很快,唐志平心里便有了答案。原来,就在二十天之前的7月6日,国务院下发了一份文件,针对广东、福建两省制定了《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企业补偿贸易办法试行条例》。作为广东省五个先行试点县之一的东莞县,已经悄然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太平服装厂的员工们觉得这场“考试”就是顺应形势、从天而降的一个机会。

厂领导立刻召集厂里最优秀的技术工人陈雪萍和蔡少英,几个人在车间里反复研究、试验、比较,整整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天刚亮,一个几乎—模一样的手袋,就被送到了张子弥面前,他拿着手袋里里外外反复端详了许久,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原来,当时的张子弥也正面临着困境,他在香港荃湾的两间工厂,已被不断上涨的成本逼到濒临破产倒闭的边缘。为了寻找出路,张子弥已经考察了广东几个县的加工厂,都是出的相同的考题,而太平服装厂无论生产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彻底打动了他。

考察过后,双方坐到一起谈合作。张子弥负责原料、设备、技术并协助管理,服装厂出厂房和工人。工厂的自主权仍然是服装厂的,每月赚到的加工费的百分之二十作为港商投资的补偿。

有了共同的利益,谈判进行得很顺利。随后,张子弥便和东莞县二轻局签订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合同。1978年9月15日,一串鞭炮声在当年的东莞县虎门公社解放路7号,一幢二层小楼前响起。在一片欢呼声中,由太平服装厂变更的太平手袋厂正式挂牌成立。一份“粤001号”的工商批文号,让太平手袋厂跻身为中国大陆最早的“三来一补”企业之一。“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这种生产经营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最重要的国际贸易方式。东莞虎门太平手袋厂的历史性变革就此拉开帷幕。

有变化的不仅仅是一个工厂名号。工厂开始运作后,张子弥从香港运来了大批的先进设备,不仅将厂房内都换成了白炽灯,还把工厂内的各种生产加工工具、设备全部更新换代升了级。

这就是当年工厂引进的一台电动缝纫机,广东人称它为衣车。这是太平手袋厂的第一批进口衣车,如今已有四十岁高龄的它,运作起来能力依旧不减当年。

先进的新式设备和崭新的工作环境,使太平手袋厂在虎门的众多工厂中,一时间风头无两。这个改革开放创业大潮中的领军企业,成为小镇上所有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单位。

采访:苏秀庄 原太平手袋厂员工

当年是78年,(我)毕了业就进太平手袋厂,那个时候手袋厂的效益比较好,人们是打破了头才能挤进来。我进了这个厂,也是很高兴啊。

当年的太平手袋厂在虎门百姓的眼里,可以说是效益突出、首屈一指的大工厂,引领着先进的生产方向。但是紧接着,太平手袋厂却引来了一场争议。

厂房通过全面大改造变得焕然一新后,管理制度成为太平手袋厂下一步的革新目标。工厂环境、设施的巨大变化使工人们对接下来要更新的制度十分期待,可是,新制度刚刚设立,就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究竟太平手袋厂制定了一个什么样的新制度呢?在当年“大锅饭”时代的背景下,这场变革能够顺利进行吗?

原来,当时普遍实行的“大锅饭”的模式,也就是工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不影响工资收入。太平手袋厂的管理人员认为这不利于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对生产能力较强的工人也不公平。因此,工厂决定采用计件工资制度,多劳多得。

这个新举措,当时在社会上引来了很多反对的声音,但却得到了太平手袋厂工人们的普遍支持。计件工资制度实行了一个月之后,工人们的工资比之前翻了十几倍,大家尝到了甜头干劲更足了,主动加班加点,甚至为了赶工期,熬通宵也毫无怨言。

高工资促进了工人们的积极性,员工十足的干劲,又使生产量不断增加,工厂效益持续攀升。在手袋厂成立不到五个月的时候,就合并了周边的同属东莞县二轻局的竹器厂和综合汽配厂,将生产面积从当初的二百多平方米扩大到了一万多平方米。

从这张广东省二轻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表可以看到,手袋厂成立四年后,太平手袋厂手袋的出口量已经接近八十万个。而这张在手袋厂成立六年后的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表更是直接显示出,那时的职工每人年平均工资已经达到了一千多元,是其他企业工人收入的十几倍,甚至是几十倍。曾经身为手袋厂一员的吴国良,对此记忆深刻。

采访:吴国良 原太平手袋厂团支书

我以前在工厂做二十四块钱一个月,来到太平手袋厂,我们就两百多、三百多、四百多、五百多,真的变化太大了!

说起工厂的高收入为员工们带来的高质量生活,曾在手袋厂做工的苏秀仪想起了当年为家中添置的那些“大件”。

采访:苏秀仪 原太平手袋厂员工

80年我就从蛇口买了洗衣机、电视机,还有电风扇,电器那时候都很早的了,很多工人像我一样家里都有了,改变了生活的变化很好了!

太平手袋厂在虎门站稳脚跟后,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厂里的员工最多时曾达到近七百人。1983年与港商签订的合同期满时,太平手袋厂不仅还清了港方所有的设备款,还积累了大笔资金。

此后,太平手袋厂转为自营生产,成为广东省轻工业出口公司的主要生产基地。随后的几年,太平手袋厂的生产总值一直不断增长,外汇创收翻了一倍,工厂不仅添置了一批外国流水线生产设备,还注册创建了 “金虎牌”等自主品牌。仅仅几年时间,太平手袋厂便成功办起了皮塑商行、职工托儿所、餐厅等,成为虎门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

1988年9月29日,南方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则《对外加工第一家——记东莞市太平手袋厂》的报道,赞扬太平手袋厂积极把握时局的智慧,以及勇于创新和改变的决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经济结构也不断变化,以手袋厂为首的八十年代的一大批老工厂相继面临着新技术和市场的挑战。1996年,太平手袋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虽然太平手袋厂最后没能延续昔日的辉煌,但是工厂精湛的技术和超前的理念,却通过工人们一点点传递开来。(徐靖然)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