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刚过,今天就有很多人来医院找我看病了,说自己肠胃不舒服,食积胃胀胃痛,还有的胃溃疡复发。我一看,都是贪吃粽子惹的祸。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饮食过量了,食滞腹胀腹痛怎么办。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粽子是一件非常高兴愉快的事情。粽子本身也是一道比较好的家常药膳。
粽子里的糯米性温,能温补脾胃、补益中气;粽子叶,苇叶清热生津、除烦止渴;荷叶清热利湿、和胃宁神;竹叶清热除烦、解毒利尿。
因此说粽子全身都是宝,适当吃粽子对身体十分有益。
但是粽子主料多为糯米,黏度高、缺乏纤维质、不易消化,内馅多为五花肉、咸蛋黄、蜜枣等高脂、高盐、高糖食材。一旦食用过多,轻则引起食积、反酸、胃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重则引起胃炎、胃溃疡、急性胆囊甚至胰腺炎等疾病发作。
01
哪些人吃粽子容易发生食积
■ 学龄前小朋友
学龄前小朋友脾胃本来虚弱,且未发育完全,加之自制力弱,粽子美味,不小心就会多吃,容易发生食积。积食了就易导致烦躁不安、夜间哭闹、便秘、甚至发热等情况,食积日久,会造成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 老年人
老年人胃肠功能退化,首先应当控制食量,粽子吃多了极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老年人还要改掉吃剩饭菜的习惯,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剩饭菜,尤其是肉类,亚硝酸盐含量超标严重,长期食用可能引起食管癌、胃癌、肝癌和大肠癌等疾病。
■ 痰湿重、脾胃虚弱者
痰湿重、脾胃虚弱者,整天感觉疲倦乏力、腹部闷胀、常打嗝、胃酸多,尽量少吃粽子,特别是凉粽子更要避而远之。
■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这类人群如果吃多粽子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要特别谨慎。胃酸过多的人吃甜粽,可能会反酸水、有烧心感,可适当吃些咸粽。
■ 痛风、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
痛风患者要禁忌鱿鱼、鲍鱼、干贝等高价食材或者有香菇的粽子。糖尿病患者尤其要少吃肉粽和甜粽,实在想吃,最好吃清水粽并控制好食量。对于心血管病患者,过多食用粽子,可能增加血液粘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02
食滞了,如何消滞助消化
吃完粽子如何助消化,防止出现食积胃胀胃痛呢?我送给大家几个食疗方。
‖ 食疗方
芒果核山楂甘草饮
材料:芒果核2-3颗打碎、山楂10克、甘草5克。
做法:加入1-1.5升清水,水开后文火煮20-3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和胃消滞。
《岭南采药录》记载,芒果核消食滞,山楂健脾开胃,相互作用,能治疗由饮食不节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甘草调和药性,使整个茶饮性味平和。
‖ 食疗方
消滞茶饮
材料:山楂15克、神曲10克、麦芽30克、布渣叶15克、陈皮5克。
做法:加入1-1.5升清水,水开后文火煮20-3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消食导滞。
‖ 食疗方
焦三仙茶
材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0克(一岁以上孩子均6克)。
做法:成人每天煮水喝1至2剂。小孩建议每剂分2次服用,连续服用3天左右,如果食积症状无改善,就要看医生了。
功效:消食导滞。
《用药心得十讲》中有这样的记录:“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三药合称谓:焦三仙,能相互增加其消食导滞能力”。山楂、麦芽、六神曲三味药相须配伍,是消食导滞类中药中最佳的组方。中医认为,这三味药炒焦后其消食导滞作用增强,为形容这三味药的焦品疗效灵验,称其为“焦三仙”,意为疗效显著如“仙药”。
小提示:如果买不到焦三仙,只能买到生的,可以在家里把山楂、神曲、麦芽炒至微微发黄,效果比生的要好。
‖ 食疗方
鸡内金淮山炖瘦肉
材料:鸡内金15克、淮山50克、瘦肉300-500克、生姜2~3片(3~4人量)。
做法:瘦肉洗净切块;药材洗净,与瘦肉同放入大炖盅内,大火炖15分钟,文火闷炖45分钟,加入少量食盐即可。
功效:健脾开胃、消食化积。
鸡内金,是鸡的砂囊内壁经炮制后的药材,性甘味平,具有润脾开胃、消食化积、固精止遗的作用,现代药理也认为其能增强胃肠消化能力,加快胃排空,增加胃液分泌量及酸度。
‖ 食疗方
异功散
材料: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5克、炙甘草5克。
做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适合于脾虚气滞,稍服补药即感腹胀,食少而“虚不受补”的人。尤其常用于一岁以上小儿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者,可每周服用3次左右。
异功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四君子汤加陈皮组成,又称五味异功散,意在行气化滞,醒脾助运,有消补兼施、补而不滞的优点。对于积滞明显者,还可加上焦山楂、炒谷芽、神曲等,具有健脾开胃、消食导滞作用,对小儿厌食、疳积、消化不良等有很好的疗效。
最后提醒大家,暴饮暴食一方面会造成消化不良等症状,另一方面,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急性胃扩张、急性胰腺炎等。以上介绍的方法适合积滞症状较轻的朋友,如果腹胀严重,腹痛难耐,甚至呕吐等,建议及时就近就医,切勿耽误治疗。
专家介绍
黄穗平,男,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科大科行政主任,国家中医脾胃病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兼任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副所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脾胃肝胆病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岭南(华南)中西医结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学术联盟主席,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辨治慢性胃病创新团队领头人,专攻中医优势病种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早癌。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内镜诊治技术,培养硕士生、博士生60多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技厅等各级科研课题20多项。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和著作奖。主编著作7本,副主编著作8本,发表医学论文180多篇。获得“首届岭南名医”、“首届羊城好医生”、"2017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称号。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3楼特需门诊,周三上午健康咨询及夜间内科门诊广东省中医院总院(大德路111号),周四下午固生堂岭南国医馆东山分馆(广州市中山一路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