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附近为暖怎么样】这个因为“暖被窝工程”被骂上头条的县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湖南某个县,被骂上了头条,读者转发给我很多评论,想听听我的看法。

简单归纳下。

问题:这个县的大龄男,遇到了择偶难。

方法:鼓励女青年留在家乡。

措辞:到了60岁以后,这个单身男子没有后代,生活怎么搞?如果生病了,谁来服侍?所以被归纳为“暖被窝工程”。

此语一出,马上引起了非议,因为确实很容易产生歧义。你比如服侍,这个词本身是中性的,你可以完整点讲,老了之后,女方生病了,男方服侍女方,男方生病了,女方服侍男方,彼此相依。

但是你只讲了一半。

同样,没有后代,是两个人的事情,你也只讲了一半。

你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男子需要后代,这个男子需要人服侍,so tama what?

这是不是鼓励人家女青年留下的理由呢?

就像有人说的,暖被窝?很容易呀,请看某某某牌热水袋。

已经有精明的热水袋,电热毯商家蹭这个热度带货了。意思是说,买了他们家的电热毯,从此告别“暖被窝工程”。

调侃到这里结束了,我为什么不愿意跟着一众媒体骂这个县的措辞?因为骂的痛快,实则无用。

你翻开数据,数据表明,适龄男子远多于女子,这是总体数据,你注意总体数据就已经是这样了。

已经这样了就意味着哪怕包办,哪怕强行拉郎配,最后也一定有3000万适龄男子打光棍。

so tama what?你说能咋办?

你注意哦,这是总体数据,总体数据落在局部区域,只会更不平衡。

就好像如果你觉得全国房价平均值对你的购买力而言尚且承受不了,那么你去北上深看看,你去深圳关内看看。

全世界的人口流向都是大都市化,这不是一个谁愿意的结果,但这就是明摆着的结果。

原因很复杂,我们就不展开了,你可以简单的认为,人往高处走,是一种诉求,就像水往低处流。

所以你看到日本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去了东京,哪怕是挤在20平的小屋里,宅,丧,打游戏,交不到女朋友,也没有看到他们离开,看到他们去日本消费比较低的地方,例如秋田之类的。

你咋说呢?

我们站在事实的角度看,如果要降低男子结婚的成本,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是向下迁移,这就是最好的办法,没有之一。

所谓的向下迁移是指原生在一线城市的,卖了房子去二线找媳妇,原生在二线城市的,卖了房子去三线找媳妇。

你说三线的女青年都跑去二线了,二线的女青年都跑去一线了,你还来个向下迁移。那考虑过当地原本悬殊的男女比例么?

考虑过,可是现实就是如此。

我说一句很直白,很令人讨厌的话。难道你觉得被报道的这个什么县,他们不重男轻女,当地的适龄男青年就不打光棍了?就娶得到媳妇了?

想弄清楚这件事很简单,你去看一看那些重男轻女思想很弱,同时欠发达的地区,你看看他们是不是没有这个困境?

当然不是。

答案是一样的,那些地区一样存在大龄男青年讨不到媳妇的困境。为什么?因为女青年去城市里了呀,去大城市里了呀。

就这么回事,现实就是这么回事。

虽然这个县的措辞十分该骂,但是我觉得,骂两句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的,这件事本质上是男女比例悬殊。

我们看一看,既然说适龄女青年都拥入城市,城市里这个问题应该不存在了是吗?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城市里一样存在大量适龄男青年找不到媳妇,全世界都一样,否则前面就不会用东京的宅男打游戏给你举例子了。

城市里,一切都要钱,不是因为结婚要钱,不是因为你丈母娘要钱,而是因为你们两口子生活本身就要钱。

城市里好的地段,就那么多,大家都要房价就贵。除非你原本就有,换句话说,除非你原生家庭有钱。

如果没有,难道一个大龄男青年在老家县城里讨不到媳妇,跑到北上深就讨到了?

你仔细想一想,A先生,如果父母都在农村种地,就算亩产两千斤,这是袁老爷子最新的科研成果。一亩地净利润能有3000块么?他们家能有几亩地?5亩还是10亩?

所以别说六个钱包,他哪怕像摸金校尉一样把自己家历代的坟都摸了,对于他进一线城市凑首付也是没有帮助的。

你在一线城市,北上深买套房子,首付200万起,你在二线城市南京杭州买套房子,首付也是100万起。

他的原生家庭根本帮不上忙。而他自己,即便他是快递之王,就像那个北京的副处长拜的师父,月入15000,攒100万要多少年?

10年够不够?

而且说实话,没有用。就算你攒10年,10年后你去看,那个首付的购买力不是你当初第一年攒的那个首付了,理解吧?

劳动力价格增幅跑赢资产价格增幅,在过去的十年里,你见过么?反正我是没见过。

所以换句话说,我相信这个县有问题,从措辞就能看出来,当地有重男轻女的氛围。

可是问题在于,留女生,你留不住的,你重女轻男你也留不住。你不相信你去看某些走婚的,真正意义上母系社会的少数部落,你看看她们留住了没有?

答案是没有,人家土司的闺女,也进城了,也不待在村里,哪怕当女王。

而换个思路,让男生跟着女生走,女生去哪儿,咱去哪儿,有助于解决问题么?答案是没有。因为这个男生即便靠举家之力跑去女生扎堆的北上深定居,那也是非常困难的。

绝大部分外地务工人员都没有想过留在北上深,曾经留下那是二十年前。

二十年前的出租司机留在深圳有很多,什么关内买房,那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

你可以认为那是一个城市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事情。那时候,他们只是踏上了节奏。

以今日深圳的房价,别说开出租的,送外卖的,哪怕是高科技公司的员工,哪怕是硕博士,都不见得有把握在脱离原生家庭资助的情况下,留下来。

明白这意思么?哪怕华为的新员工也觉得定居深圳很难,吃不消。上次华为招的那几个年薪百万的应届生,其中有个博士不是说么,百万税后也没多少,在深圳定居也很难。

所以你指望什么的哥,工厂的流水线工人到深圳就可以娶妹子,定居,那是非常困难的。换到南京杭州去,他们也做不到。

所以不要讨论这个思路了,这个思路现实中就是行不通。

要知道,没有谁比网络上所谓的专家笨,专家都是拍脑袋的,人家都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处理现状的。

现实中,这些大城市里的外来基层打工者,没有谁打算在一二线城市定居,结婚。他们的打算是在一二线城市打工,攒钱,回到三四线城市,付得起彩礼,在当地定居,娶妹子。

你看到了,无论嘴上是否承认 ,身体是诚实的,都是按照我说的这个思路。利用收入的差距,在定居娶媳妇这件事上,默默的向下迁移了。

在成本高的地方挣钱,去成本低的地方消费。

那你换个角度想,你就更明白了,等他们回到家乡的时候,会发现,家乡的妹子们去了昔日他们工作的地方。

他们带回来的钱,是可以在当地定居,但是当地妹子少,同类竞争者多,而回到曾经工作的地方,妹子是多,问题是,自己没有能力定居生活下去。

这是个悖论,但这就是现状。这事儿关系的是人的取舍,你没法强行要求谁如何如何。

何况还有个大背景明摆在那里,那就是适龄男性比女性多了3000万。

我上面说的这些,仅仅是各种实际原因放大了这个效应,即便没有放大,你做到极致,仍然有3000万是解决不了的。这叫什么?这叫基础效应。

你真要解决这个问题,当下就能解决,只能依赖外部。比如鼓励与周边国家的通婚。

比如我们县城的经济条件比不上发达国家,可是比周边很多国家的所谓一线城市还强。

换句话说,当解决不了虹吸效应的时候, 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大它,我们为什么不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虹吸呢?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