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东西朝向的房子优缺点】韩东诗歌创作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来源:读特

2021年10月21日,韩东诗歌创作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青春》杂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协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项晓宁,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副社长张茜,以及国内著名诗人、诗评家、编辑等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由丁捷主持。

从“原点化”到“去蔽”

韩东,是当代汉语文学重要的诗人、作家之一,是“第三代诗歌”的标志性诗人。李敬泽在讲话中说,“作为同时代的人,也作为同样是文学中人,某种程度上我们或多或少共同经历了80年代、90年代,然后进入新世纪。在文学生涯的有些阶段还受到了韩东的启发和影响。”韩东的创作除诗歌外,又涉足小说。李敬泽认为,韩东不仅变革了小说的艺术观念,在提高对复杂经验的把握能力方面,也有他特殊的作用。“韩东确实体现了一种不竭的先锋精神。中国文学如何面对我们的现代经验?如何面对我们的现代生活?韩东的探索是值得我们珍视的,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汪兴国在致辞中表达了自己对韩东的印象。“上世纪80年代,第三代诗歌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韩东作为这个流派的主要代表诗人之一,他的《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和‘诗到语言为止’等以文学史的名义进入了经典化的通道。”之后,韩东仍然笔耕不辍,不仅带来了众多精彩诗作,创作发表了《爱与生》等长篇小说及众多中短篇小说,跨界担任过电影编剧和导演。张在健表示,凤凰诗歌出版的整体架构立足于对80年代以来新思潮诗人进行重新梳理,这次出版韩东诗集《奇迹》,“是基于韩东本身具有的文学和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副主任张清华认为,作为从1980年代中期成长起来的重要诗人,韩东担得起“诗人中的诗人”这个称谓,“韩东是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诗人。”他认为韩东不仅贡献了诗歌文本,而且他的这种方法论从诗歌写作一直弥漫到生命认知、价值认识方面。

1984年,韩东在南京筹办纯文学民刊《他们》。从创刊到终刊,《他们》断断续续地存在了近二十年。而依托期刊建立起来的“他们”诗歌群,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言宏认为是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文学流派。苏州市文联副主席、诗人小海也是其中一员,这次会议中,小海回忆了韩东诗歌当年带给自己的耳目一新之感,“韩东的写作一下子把诗歌拉回到生活当中来,不再是俯视生活的,也不再是宏大叙事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巨大的观念上的扭转。”

在这个意义上,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首席专家孙基林形容韩东是一位“原点性的诗人”。“我一直认为韩东的《山民》才是第三代诗歌的第一首诗。”他认为,《山民》这首诗深具第三代诗歌的母体意义:即回到当下,回到生活,同时有口语化的倾向。孙基林进一步指出,韩东提出的“诗到语言为止”是现代诗语言观的一个纲领性说法,这当中对于语言的认识是很深刻的。

“韩东是带着颠覆性创新的形象进入文学场的,他开拓了文学的空间和可能。”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言宏说,但一个生动、鲜活、复杂的作家和文学时代,经过简单粗暴的知识化以后,往往会固化我们对一个作家、一个时代的想象。他认为,从《有关大雁塔》到《奇迹》,可以看出韩东某种个人精神的变化,起初是为了“去蔽”,但当中仍然保留了一些东西,保留了他的一颗心。

张清华大致勾勒了韩东40余年的创作道路:从早期对朦胧诗的超越性写作,到他的“平民主义”被认同并被知识化,从90年代以后持续复杂化的韩东,再到《奇迹》这本最新诗集里带着“几许老熟、几许宽释”的韩东。凤凰传媒编委会质量组成员、凤凰诗歌出版中心主任(兼)于奎潮指出,“韩东更愿意把自己的精力植放于对现在和将来写作的探索。他代表作很多,1980年代的《有关大雁塔》,1990年代的《机场的黑暗》,21世纪他的创造力并没有减弱,甚至更有提升,比如《奇迹》《焰火》等。”

研讨会合影

“诗到语言为止”

韩东坚持的“平民主义”和“口语化”诗歌立场,逼使自己的创作走上刀锋,在生活和诗性的悬崖绝壁间寻求平衡和沟通。“我们往往只关注到韩东诗歌降临人间的那一刻,而没有关注他的诗歌退出人间的那一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认为,这很容易造成对韩东诗歌的“浅读”。

为践履自己的诗学倡导,韩东作出了许多探索和努力。《花城》杂志特邀主编朱燕玲分析认为,韩东对语言的控制力很强,对文字有着异乎寻常的洁癖,“他追求语言的极致,不是‘多’的极致,而是‘少’的极致”,每个句子都很简单,但简单的连接搭建起的是一个丰富而有深意的诗境。“韩东写诗,不是表演,更不是歌唱。他的个人化,也不是表现为宣泄,而是他酷爱细小的切口,重视个人经验。”

同是诗人,省作协副主席、《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谈起韩东对经验和语言的处理时颇有感触。“韩东擅长在日常经验之外,提供一种具有陌生感的经验。”胡弦以《奇迹》为例,这首诗从门到风,到阳光,再到亲切的人,中间的组接和转换十分自然,“韩东靠着他的诗歌才能,把日常的事实变成了诗歌里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他重新建立了一种关系,这个关系是特别惊人的。”

孙基林则用“叙述性”代替“口语化”,重新提炼韩东的语言特点。对此,苏州大学教授林舟作了更为详细的阐释。他以《叉鱼的孩子》这首诗为例,指出韩东的诗歌叙事是“因事而起,缘事而发,最后无事而终”,读到最后,体会到的往往已经不是一开始说的事情,而是一种情绪和情感。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语言方式。韩东言词极简,当一开始用语言去捕捉东西时,他的语言还带有工具性,但这时韩东开始了悄然的转换,语言不再是工具性的东西,而变成了“像传感器一样的东西”。诗歌中的主体慢慢退出,剩下的是让词语自己去竞争、碰撞、散落,“这时我们体会留下来的东西,感觉是完成了事件的讲述,但它已经不是一个事件性的东西,而是朝向了一个非常虚渺的、空无的东西”。

朝向空无之地赋予了韩东诗歌一种特别的哲理性。张清华猜想,在韩东的方法论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存在主义哲学的背景。傅元峰则引用阿甘本关于“语言在于否定之地”这一判断,将韩东的诗歌创作描述为“塌陷的、反线性的”。但韩东的塌陷不是否定,而是洋溢着词句之间的联系。他还提出,“当代作家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离开字典,离开字典才能成为作者文学”,“韩东成功离开了字典。”

“一个活生生的韩东”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把“看”作为韩东诗歌中的一个关键词,并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里面的‘看’如此之多,如此之动人,是谁在‘看’?”

“这里诗人在‘看’的时候是以上帝之眼在‘看’。”在何向阳看来,韩东的“看”有多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对真实的追寻,这是一种带有认知功能的“看”。“看”者作为我或他,把诗歌的艺术变成了“观”的艺术,所以韩东的诗中有一种难见的绘画感和叙事性,他的诗是反抒情的,他力图很抽象地去解释,又用‘看’把它具像化。此外,“看”也是一种爱的行为,还是一种建立互通互融关系的行为。何向阳分析了《他看着》这首诗,他变成了那女人,变成了一棵树或一块石头……他是谁呢?他和我们毫无隔阂,我们却与他相距很远。“韩东特别喜欢法国思想家西蒙娜·薇依,他要保持思想家的‘看’,一种绝对的冷静,这是一个诗人的追求。”

由叶兆言、苏童、李小山、毛焰、黄小初组成的“韩东亲友团”

由诗及人。何平认为,要理解韩东的诗,有必要了解韩东这个人。“我们读韩东的诗歌不能只是‘诗人意义’上的韩东,而要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韩东。”他提出以两首诗作为了解韩东的切口:一个是《那些年》,一个是《一些人不爱说话》。《那些年》和《有关大雁塔》构成了对比,“他的诗歌确实是他这样一个人。”

相比以往的研讨会不同,这场会议还有一排特殊的“韩东亲友团”,上面坐着叶兆言、苏童、李小山、毛焰、黄小初。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韩东”在亲友团的讲述中更加丰满。“我们叫韩东‘韩二’。”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小山说,“作为韩二的娘家人,开这样的研讨会,我们很高兴,因为韩二配得上。”朱燕玲在南京期间,也与韩东有过交往,她这样描述韩东的日常轨迹,“每天捧着饭盒从兰园步行到瑞金路,开始上班写作”。

这一画面在亲友团的口中反复出现,用来论证韩东的写作热忱、生活状态和性格为人。北京大学教授、作家苏童还补充了韩东写作时的习惯,“他写作一定要把桌子弄得干干净净,桌面上不能有任何乱七八糟的东西。韩东喜欢在洁净的场域里,哪怕一张桌子,他也希望是干干净净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一种象征,有喜欢韩东的,也有不喜欢韩东的,但大家都认为韩东的写作非常干净。”省作协副主席、作家叶兆言说,“我们俩有一点共通点,就是都特别热爱写作,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做人不俗,这也是从事文学、从事艺术的人最重要的一点。”

叶兆言和韩东从小就认识,回忆起来,他说“我还是要感谢80年代初期的文学时代,那是一个特别的时代。”那时他和韩东的哥哥李潮一起参与了民间刊物《人间》,叶兆言还从北京带回了好多民刊。80年代也是很多作家开始创作、密切交往的一个时代,在大家的叙述中,包括在韩东的自述中,可以想象当时文艺青年们怀抱理想、互相帮助、相互提携的生动景象。

“我是很深地受益于韩东和他的朋友们在80年代建构的青年亚文化等等有关的一种文学传统。”《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说。他认为,到现在为止,韩东仍然是中国当代诗人和当代作家当中持续性地对青年作家、青年诗人产生影响的文学形象,包括他的作品和文学主张多年来一直充溢于具有青年亚文化特征的作家群体、艺术家群体。

韩东

如今,韩东仍然以编辑的身份帮助、培养新一代作家。南京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编辑项晓宁说到韩东与《青春》的缘分时说,韩东的父亲是《青春》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韩东的哥哥和韩东都在《青春》工作。韩东现在仍然帮助《青春》杂志社做栏目主持人,《韩东读诗》在全国大学生中影响广泛,“一家两代、父子三人都为《青春》付出了很多,立志于培养文学新人。”

“我们谈韩东也在谈那些逝去的但终归不会逝去的时光,我们谈诗歌也在谈诗歌赋予时代、赋予个人、赋予生命的意义。”丁捷形容韩东是自信的,是率真的,是质朴的,是坚韧的,他的心灵态度是真实的。

在作者自述环节,韩东不改直率本色,亮明了自己对当代诗歌创作的判断。“我们这一代用现代汉语写作的诗人,确实抵达了中国现代汉语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这里的主语不是我,而是我们这一代人。”原因有两点,其一是时间使语言成熟,而语言成熟后才可能使写作成熟;另一点是自然而然的世界意识,你已经在世界之中,这也是今天的诗歌、今天的文学能够自立、能够自然而然发生的重要因素。

毕飞宇

“我们开了一个成功的和愉快的研讨会”,毕飞宇作会议总结说,对韩东个人而言,这个会也许没那么重要,但对江苏作协来说,这个会很重要。江苏是文学的沃土,自然也是诗歌的沃土。韩东这个人,韩东的文本,韩东的诗歌精神,韩东的诗歌美学,包括他作为诗人的个性气质,都是非常宝贵的。为了我们江苏文学的未来,尤其是诗歌的未来,我们必须把韩东研究这项工作做好,并深入下去。

(原标题《韩东诗歌创作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