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大的中国
由于气候、土壤和人文方面的差异,
南北在各方面的日常生活中,
有非常不同的经验和细节
如果南北互换生活
一定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
饭量
说馒头
南北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恐怕不一样。
南方人认为的馒头
北方人认为的馒头
这可能解释不了什么
毕竟在北方,
面食是股票
南方以米饭为王
馒头更像一道零食
但是,即使算上南北双方的股票,
分量上的差异仍然很大
南方人第一次来到北方
出去吃饭
大多数会有“不加价”的种类。
惊愕感
点一人份的饺子一盘
或者算作近代。
一般是十几个,二十个开始
每个人都很饱满,很大
放在眼前
不仅一下子刺穿了南方人的心。
然后吊起那个小胃口。
不得不怀疑宇宙的能量规律
北方人说没有压力
,如果你是北方人。
第一次来广东的茶馆
点一个饺子
别管虾饺、军饺子、料理饺子
预计会吃得痛快一口。
实际上,当你摆在面前的时候,
第一件要做的事
也许首先抑制了心中的苦涩。
那就别动。
送到入口。
北方人去南方吃饭
如果是可以免费添加饭的快餐店,没关系。
一旦进入根据碗计算钱的酒吧,
商店可能觉得太小气了
一碗饭2,3韩元
少说也有四五碗就够了
而且根据北方人的饮食习惯,
这根本上是“不饿”
以及对一人份饭的认识
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是以下饭
南方人在北方点了一碗面条
好像愚公移山似的
不管怎么吃,还剩下很多
浪费食物的负罪感。
从心中升起
新疆拉链
北方人在南方吃面条
可以说是壮丽气氛的风景
很多人来到四川才知道
p>面的计量单位是“两”一看人人都要二两面
效仿之,结果不够塞牙缝
第二次吃,直接要个七两面
再加个(不过是和火烧差不多大的)锅盔
风卷残云般地吃完
在老板、食客佩服的眼光下
头也不回地离去
深藏功与名
一碗标准的贵州肠旺面,就这么点
这种食量的差异
有时会造成有趣的尴尬或误会
此外
食量的差异和买菜当然挂钩
南方人买菜往往量小而且随意
一颗白菜、两根葱、三个番茄
完全不存在“买得太少”的顾虑
在北方就不一样了
北方人买菜
大概用“车”作计量单位会比较方便
不过南方人在北方这样买菜
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
当菜场贩子嫌你“小家子气”的时候
你将有一定的概率
免费获得一份蔬菜
多转几圈
搞不好一天的菜就有了
从基因的角度来说
平均而言
北方人普遍高大
消耗热量较南方人多
同时也与地理、气候条件密不可分
北方年平均气温较低
而且寒冷的天数较为长
对热量有更高需求
进而形成了南北方人的食量差异
过冬
每年到了冬天
都会有新一批
初次来到北方的南方人
发出类似以下的疑问:
暖气开多少度?
暖气的开关在哪里?
室内可以穿短袖?
那是水管/栅栏吗?
而北方人一句:
“家里太热,我开窗了”
同样会引起不少南方人的困惑
北方与南方的冬天
“质感”很不一样
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
南方的冷则是“魔法攻击”
仅就下雪一事来说
(海南、广西、广东已退出聊天)
南方的雪湿度偏大
尤其长江中、下游一带
由于水汽充足
降雪常是一种“雨带雪”的感觉
再加上地面温度可能在0度以上
雪花从高空落下后
掉到衣服上会化会湿
因此南方人常有下雪打伞的习惯
北方的雪轻而蓬松
就算雪比较大
戴顶帽子一般也就够了
而且由于南方的雪偏湿、积雪少
地上的雪很快就变成水、泥混杂
因此在南方
很少能痛快地打雪仗
南方的降雪
北方的降雪
较大的湿度
使得南方的冬天温度虽然不是很低
远不及北方零下十几、二十度
但在体感上
可谓“寒冷彻骨”
湿度每增加10%
人的体感温度就会降低1℃
潮湿空气的热传导率
比干燥空气的要大得多
而且同样的御寒衣服
由于在南方会变得潮湿
热阻有所降低
这就是为什么南方的严寒
感觉是”透进去的”
因此就算习惯了冰天雪地的北方人
到了南方也会感慨:
怎么比北方还冷?
别说人了
来自极寒之地的企鹅
在成都的动物园里过冬
都是要烤暖炉的
成都动物园里,过冬的企鹅
在冬天生活体验上
南方人来到北方
无疑倍感幸福
由于有集中供暖
再加上北方建筑有保温层
北方冬天室温大多在20℃以上
从室外回到家
倍感暖和放松
北方人来到南方
则将深切体会到
起床、更衣、洗澡......
是多么艰难的事
在室内吃饭
也得穿着一身厚实的衣服
读书、用电脑
必会感到手脚冰冷
哪怕钻进被窝
如果没有电热毯
也还得至少冰冷个半小时
这也进而形成南北冬天的衣着差异
北方是“洋葱式”
外面一件大羽绒、袄子
进了室内就脱
里面穿适中的衣服
南方则是里面厚,外面也厚
进了室内也不脱外套
毕竟,室内有时比室外还冷
不得不说
北方和南方过的是两个冬天
谁试过谁知道
图自:地图会说话
方向
南方人在北方问路
听到“往北、向东”之类的答复
往往一脸懵:
“哪是北啊?”
北方人到了南方
则常有搞清楚东南西北方位的执着
这种特点深受地理和历史影响
先看几张地图感受一下
这是北京▼
这是西安▼
有没一种横平竖直、井井有条的感觉?
棋盘式布局
常有“南北路”、“东西街”的命名
主屋朝向多是坐北朝南
大门朝东西南开
再加上中国北方北回归线以北
太阳永远在南边
置身城市中
只要顺着道路的走向
建筑统一的朝向
就能感觉到清晰的城建、布局轴线
不容易迷失方向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西安大唐不夜城
再来看看南方的城市地图
以重庆、广州为例
这是重庆主城区▼
这是广州▼
起伏的山地
纵横的水流
令整个城市依照自然地势而建
大范围的城市布局错综复杂
像重庆这样的魔幻山城
不要说找不找得着北了
光是上下左右都得看半天
才搞得清楚自己在哪
况且就算分清了方向
对于要去哪而言
也没有多大意义
如果你置身其中
困惑只会再加一等▼
广州没有重庆那么魔幻
但也没有什么清晰的轴线可寻▼
辨识方向的南北差异
一方面是北方许多城市
建立在大平原上
可以整齐、方正地建设城市
南方则受山地、水系、海岸等影响
以及部分大城市土地稀缺
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
比较需要“见缝插针”
另一方面
北方、中原自古是王朝所在地
以往对城市方正格局的规划历史悠久
延续至今
虫子
不少北方人向往南方的
温暖湿润、生机盎然
但往往没想过
那些巨大、生猛的虫子
尽管北方人高马大
流淌着古时候骁勇善战的血液
但在面对南方虫子的时候
绝对会虎躯一震
例如南方蟑螂
北方的小蟑螂是德国小蠊
生存能力强、分布广
在全国范围内监测到的蜚蠊种类中
德国小蠊占95.64%
南方蟑螂则是美洲大蠊
更适应南方的湿热气候
能长到5厘米左右
油光发亮、触须极长
而且还很勇猛
敢于对人类发起冲锋
这时千万不要尖叫
以免你大张的嘴巴
和它发生一场亲密接触
北方人到南方旅游、生活
一定有机会遭遇
通常会不知所措
贸然打死,爆浆令人恐惧
不打死,等它钻进角落消失无踪
更是长夜漫漫,令人不安
另外
有热心的网友发现
广州白云机场的造型
神似蟑螂
北方人表示:都听说南方蟑螂很大
但没见过这么大的
在南方人看来
大蟑螂不仅家常便饭见怪不怪
玩梗更是信手拈来
在见到大蟑螂其出没时
甚至可以淡定地拍一张照
放到网上调侃
南方蟑螂虽然厉害
但一物降一物
南方有一种蟑螂的天敌
白额高脚蛛
当它在家中出现时
意味着蟑螂问题有救了
甚至还有人特地网购回家
用来对付蟑螂
不过到底是哪个更可怕
实在不好说
以上两者让人印象深刻之处
在于体型巨大
而南方的飞蚁
不仅个头大
每逢夏日雨季
会成群结队、密密麻麻地袭来
家中、写字楼、学校通通难逃一劫
衣服上、水杯里、路灯下无处不在
它的学名叫黄翅大白蚁
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
每年的4-6月是繁殖期
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
在闷热天或大雨前后成群出巢
具有趋光性
会啃咬树木和木质家具
是令人头疼的害虫
南方虫子这么惊人
那北方有什么令人害怕虫子吗?
说实话,我本以为没有
直到今年
北方爆发了外来物种的虫害
美国白蛾
大概是每个经历过的人
不可磨灭的阴影
这种浑身白毛的美国白蛾幼虫
会啃食各类树木、作物
繁殖迅速
中国的南北差异还有很多
以上只是部分比较贴近生活的面向
你有类似的经历吗?
留言区见
话题
你有什么关于南北差异的有趣经历?
- END -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图虫、网络
编辑 / 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