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万花筒是什么意思】读感周刊丨《诗经》里藏着古人生活的“万花筒”?

读 感 周 刊

REVIEW WEEKLY

Vol. 41

2019 / 4 / 18

中国人为什么会有闹洞房的习俗?

为什么会有慎终追远的传统?

为什么会非常重视“待客之道”?……

这些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习俗、习惯,始自哪里?它们为什么会镌刻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解读这类文化基因,需要找到它们的“密码”,而“密码”其实就存储在一个盒子——《诗经》。

《诗经》是我们民族初生时期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它关乎平民的喜怒哀乐,关乎日常的婚丧嫁娶,也涉及家国兴衰。了解《诗经》,其实就是从根源处了解我们祖先所发明的,惯用的,久而久之遗留下来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读《诗经》对中国人来说从来不需要理由,而是需要一条指引理解的道路。

为此,中读邀请到潜心研究《诗经》30余年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的嫡传弟子李山,开设了“李山•《诗经》密码”专栏,通过品读《诗经》,来破译文化密码,进而也认识现在。这种寻根探幽,也激发了听众们的新认识,新思考。

(以下是中读君在中读专栏“李山•《诗经》密码”读感区搜集到的一些优秀读感。)

雎鸠

溯源

@啜饮湖水的麋鹿

音频里配乐的编钟非常悠扬动听,搭配李山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解,真的是一种享受。文化是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了解中国文化,《诗经》是源头。

对的引路人

@坤巽

如《诗经》这样的文学经典,独自学习,对于常人而言是非常困难的。我曾买过此书,其中的注释大概也就只能让我稍微了解一下。不是极其热爱,恐怕也难沉下心去读,若想真的读懂,确实需要一位大师来解读。

别开生面的视角

@桑矜

从文化的角度解读诗经(而不是从纯文学的角度),无疑带给我们一种深刻有趣的赏析视角,犹如达芬奇密码,蒙娜丽莎画作背后的故事更吸引人。很佩服老师可以将诗经中的婚恋,农事,宴饮这些日常的画面信手拈来,深入浅出的讲述,感受到了老师深厚的文学文化功底。也很喜欢老师中西文化比较的研究方法,于差异处凸显特征!

古老民族的“内心秩序”

@Shan2

李山老师提到:《诗经》其实是关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内心秩序”。这句话让我有着强烈的共鸣。来自民间的这些谣曲,记录下来的是先人日常生活里的最真实的声音、奔放的情感和思想,用这样一种最率真的表达方式,记录下来。

经典永流传

@何伊依

乐调声升,情变千万。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对词所表达出情感的把握不变。诚然乐调失传,但这本经典的诗集,也会让我们传承古人千年来想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不论在哪一个年代,我们对它的品味和诵读的心不会改变。

别怪老师没教好

@秋日

一个人在家是个好孝子,好兄弟,他到社会上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分子。我们再简单地说就是:好家庭,培养好的社会分子,社会成员。这就是一个中国逻辑:把一个人的教育的完成首先放在家庭之中,往回追就是一个好父母,才能教育出好孝子。

《诗经》的可爱

@云林子

生活化的婚姻,饮食,农务这些不仅是诗经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文化最可爱的一面,诗经中有很多诗,给人的感觉就像农家的粗茶淡饭,但风味无穷,情趣盎然。

人文关怀的种子

@棒棒甜✨

对女性的关注、对人和自然的思考、对从政的看法在诗经里都有不同的体现,更可贵的是,这些诗歌都是经人口口相传的,关注点也多在人民的生活、感受之上,真的是远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在中华大地埋下了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种子。

清楚自己的来历

@住在三点钟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冲击,忽视中国传统文化,西化也成为时尚,我们在逐渐迷失自己的文化特质,像这样的追溯文化源头的栏目就宛如甘霖,是及时雨,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自己的来路。

祭祖的社会意义

@晓彬

“祭祖”是为了凝聚封建时期的这些人,慢慢的,人的关系远了,大家的情感也远了,总得有一个符号,有一个人物把大家凝聚起来,尤其是当社会动荡,离心离德的时候。所以“祭祖”它不单是一个鬼神崇拜,它宣扬的是祖先身上的德行。

误解与历史同存共生

@食糜者

听完李山老师从文化层面的进一步解读,《关雎》的内涵也渐渐显现在面前,将其理解为婚礼情景的赞词很有意思,毕竟与西周礼乐建制的大背景密不可分,而点明汉朝经学者的理解误区也是创举,盲目相信古人并无益处。

时代需要

@筱云

李山老师提到了不同的朝代对于《关雎》的解译不同,西汉把它理解为谲谏君王的,东汉理解为劝妻子少妒的,而现代的我们更愿意把它理解为祝贺新婚夫妻的礼乐。其实《诗经》也好、史书记载也罢,无不都是当局者想要征服民众或自己的工具,使人信服听话罢了。比如东汉时期,那时的一夫多妻制可能给到当时的社会带来一定动荡,就需要有这样的经典或言论教育当众,应当如何如何。而现代的我们,可能更愿意把它理解为祝福的话语,这样在心理上更为容易接受。

先了解背景

@lh

诗经不能光看字面意思,里面一些器物是含有历史信息的,比如钟鼓和琴瑟,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采荇菜这件事,周王祭祀祖先他也是要亲自采荇菜的,读完解读《关雎》的一节,对于李山老师说的这不是一首爱情诗,而是一篇婚恋上祝福的乐章,更加信服了。

《诗经》教你怎么夸女孩美

@VeeVii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两句诗应该是我对于形容女子的美丽的诗句中感觉最美的了,不那么直白,却又让人如见其人之美。以至于后来听到女孩子的名字里有这两个字,都会觉得她的父母一定非常爱她,才会用了这么美的字!

不让热闹成闹剧

@李英

《绸缪》这首表现婚姻的诗,应该是结婚时,为贺新婚,闹洞房时所唱的歌。在古代农耕社会,男女婚姻是很大的事情,然而现在这个部份越来越被淡化,因此仪式感也不会像古代那么强烈,现代婚礼上闹洞房难处不少闹剧,需要学习古代人的优雅,把握尺度,热闹就好,不把热闹变成闹剧。

发现生活亮点

@Alice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婚姻生活里充满了琐碎,争吵,七大姑八大姨,鸡毛蒜皮。有些人只能从婚姻里看到抱怨,无聊和围城,但有的人却说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也说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确实如老师所言,这样的婚姻,体现的是家庭的和谐,是中国传统的美德。

结婚,为了优化生命

@润朗楚楚

有人说,世界能不能和平,政治家说了算;家庭能不能和顺,女主人说了算。这真的是需要很大的智慧的。一个好女人,其实她可以带给三代人幸福,她是好女儿,可以让她的父母快乐、幸福。她是好妻子,可以让她的丈夫幸福、知足、快乐。她是好母亲,她可以带给下一代人良好的教育。有智慧的女人明白婚姻美满之道,知道结为夫妻的出发点是为了借助伴侣来优化生命,实现生命的蜕变和成长。所以,她懂得在每一个因缘里照亮自己内心的盲点和缺陷,主动改变对婚姻的期望和观点,对自己负责,让自己的婚姻充满觉照的欣赏;她们的内心越柔软、越慈悲、越有智慧,婚姻就越幸福、越美满。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糖

《氓》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它表现了一个女子的觉悟。“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尚未成婚之前,你对我海誓山盟,成婚后不久就已经是“相看两厌”,既然如此,倒不如一别两宽,这是一种比较决绝的态度。《氓》的价值就在于女主人公在失败的婚姻中体会到了男女对待感情问题的差异,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因此以自己的经历来提醒女子们“无与士耽”。就像汉乐府中有首诗叫《枯鱼过河泣》,以鱼拟人,来告诫同伴们要“慎出入”,离开水底的时候要小心。

自由生动的文明开端

@Melrose

当时的自由婚恋,女子的大胆泼辣,看上我你就点头,看不上我你就摇头,你这个傻小子怎么这么傻?一个女子娇俏的模样跃然纸上。古诗很美!芍药定情,拥拥簇簇,开得繁盛而热烈,可不就代表着男女之间热烈而又诚挚的感情吗?

学习且怀疑

@小倪响当当

李山老师的解读让我对《诗经》的理解跳出了常规,脑海里蹦出无数个“原来是这样”。当然,也会跳出几个“真的是这样吗?”不能固守常规,也不能尽信不言。学问,有学也要有问。总之,这是一趟超值的学习之旅!

在中读 App 的读感区,华丽精美的文字不是必须,波澜壮阔的经历不是必须,只要你真情流露,坦诚倾诉,无论多么朴实无华,都将是一期一会的【读感周刊】的不二选择。

内容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zhongdu@li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读 App,写下你的读感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