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发展史上,天然洞穴曾在一定时期内为人类提供着遮风挡雨的住所,对我们祖先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人们有能力创造更加适宜居住的房屋,"窑洞"应运而生,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作为特定地理环境下的产物,窑洞广泛分布于我国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其中以陕西窑洞最为出名。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河南省也曾经有不少人民祖祖辈辈居住于窑洞之中。
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中、东部为平原,西南部为盆地,而豫西地区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由此也孕育了河南省独特的窑洞文化。历史上郑州、洛阳、三门峡一带的不少居民都曾长期居住在窑洞中,比较著名的窑洞有巩义市康百万窑洞庄园、荥阳县竹川仓宅、洛阳市冢头村郑连亭宅等。
窑洞主要有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三种形式,其中以靠崖式窑洞应用最多。靠崖式窑洞是指背靠山坡或土塬的边缘地带而建的窑洞,前面是平地或山坡。
下沉式窑洞又称地窨院、地坑院,是在相对平坦开阔的黄土地面向地下挖掘出一个方形大坑形成院落,然后在这个院落的四壁横向开挖窑洞,院内设有斜坡形通道升上地面。
独立式窑洞则是指在平地上用土坯、砖头或石块砌成的窑洞。
很早之前的窑洞几乎完全是靠人力完成的,人们白天往往有许多农活要做,只能利用农闲、雨天或者夜间抽空建造。窑洞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但是建造工序十分复杂,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与耐心,此外,建造者的眼力与技艺也非常重要。
首先,要确定好窑洞的方位,之后开始挖地基;地基的大致形状挖成以后,开始修理崖面。修整好崖面之后,就开始打窑,需要注意的是,打窑洞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中水分较大,容易坍塌。
窑洞打好后,就要开始剔窑。从窑顶开始,剔出拱形,把窑帮刮光、刮平整。等窑洞晾干之后,就用黄土和铡碎的麦秸和泥进行泥窑,泥窑至少要泥两层,粗泥一层,细泥一层,泥出的平面才能光滑平顺。
最后扎山墙、安门窗。窑洞泥完之后,用土坠子扎山墙、安门窗,门内靠窗盘炕,门外靠墙立烟囱。到这里,窑洞就算基本挖成了。
窑洞拱顶式的构筑具有极强的稳固性,但是,为了更加牢固,人们也往往在窑洞里用木担子撑架窑顶。
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越来越多居民搬出了所谓的"寒窑",住进平房或者高楼大厦。不过,至今仍有不少地方的人们保持着原始的窑居方式。
近年来,人们旅游兴致日益高涨,有些窑洞也被建造用以做民宿,这种奇特的凿土而居的住房也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想了解更多河南文化、旅游相关资讯,请点击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