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熟石灰是碱吗】初三化学《酸和碱》考点总结(附模拟卷)

考点解读:

1、认识浓硫酸的性质及稀释方法。

2、掌握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等酸碱指示剂在酸或碱溶液中的颜色、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和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理解不同的酸(或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及其原因。

常见题型:

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

本章知识点概述:

酸碱指示剂的概念及使用;常见的酸(浓硫酸、浓盐酸的特性)和碱;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化学性质和用途;酸的通性;常见的碱;碱的通性;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气体干燥剂的选择;酸碱解离;中和反应的定义(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溶液pH的测定方法;pH变化曲线图的理解和应用;酸溶液、碱溶液、酸性溶液、碱性溶液。

1、酸碱指示剂

概念: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的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通常也简称指示剂。

知识回顾:如下图

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是两种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它们与酸溶液或碱溶液作用时显示的颜色如下表:

酸碱指示剂显色规律

相关实验探究:

指示剂的应用:

酸碱指示剂主要用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检验时,可用试管取少量溶液,向其中滴入1~2滴紫色石蕊试液,如果显示红色证明是酸性溶液,如果显示蓝色证明是碱性溶液。

2、常见的酸

常见的酸和碱:

浓硫酸、浓盐酸的物理性质的比较:

浓硫酸的三大特性:

a、吸水性:能吸收现存的水,所以常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b、腐蚀性(脱水性):能把纸、木材、布料、皮肤里的氢、氧两种元素按照水的组成比脱去[n(H):n(O)=2:1]。

c、氧化性:与金属反应时,一般生成水而不生成氢气。

注意:浓硫酸腐蚀衣物和皮肤属于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

浓硫酸的稀释:

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浓硫酸稀释注意事项:

a、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且不断搅拌,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b、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特别说明】

认识盐酸和浓硫酸物理性质应注意如下几点:

a、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其中的溶质是HCl气体,溶剂为水。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时,瓶口会有“白雾”出现,这是因为氯化氢挥发到空气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形成盐酸的小液滴,不要把白雾描述成白烟。

b、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一般不用盐酸,其原因是盐酸易挥发出HCl气体而使生成的氢气不纯。

c、稀释浓硫酸时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原因是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m³),当把水倒入浓硫酸中时,水会浮在浓硫酸的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量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

d、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实验室必须密封保存。

3、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与金属的反应:Zn+2HCl=ZnCl2+H2↑ ;Zn+H2SO4(稀)=ZnSO4 +H2↑ ; Zn+2H2SO4(浓)=ZnSO4+SO2↑+2H2O

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现象均为溶液变黄

与碱反应:2HCl+Cu(OH)2=CuCl2+2H2O;Cu(OH)2+H2SO4=CuSO4+2H2O

与盐反应:AgNO3+HCl=AgCl↓(白色)+HNO3 检验氯离子,氯化银不溶于硝酸,稀盐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H2SO4+BaCl2=BaSO4↓(白色)+2HCl 这个反应属于典型的复分解反应,检验硫酸根离子,硫酸钡不溶于盐酸,稀硫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用途:稀盐酸用于化工产品、除锈、制造药物;稀硫酸用于化工原料、化肥、农药、火药、染料、除锈、蓄电池。

4、酸的通性(5大通性)

酸具有通性的原因是:他们在溶液中解离出共同的氢离子。

a、酸溶液的指示剂

b、酸+金属=盐+氢气

c、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d、酸+碱=盐+水

e、酸+盐=新盐+新酸

小知识:酸的分类和命名

A、按是否含氧分为含氧酸(碳酸)、无氧酸(盐酸)。

B、按能解离出的氢离子个数分为:一元酸(盐酸、硝酸、醋酸)、二元酸(硫酸)、三元酸(磷酸等)。

5、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性质比较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性质比较】

氢氧化钠:

俗名烧碱、火碱、苛性钠,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热,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潮解,具有强腐蚀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用途:化工原料、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

氢氧化钙:

俗名熟石灰、消石灰,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能吸收少量水分,具有强腐蚀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用途:建筑业制三合土、粉刷墙壁、改良酸性土壤、配置波尔多液、石硫合剂、智取氢氧化钠、漂白粉。

6、碱的通性(4大通性)

a、碱溶液与指示剂作用

b、碱+酸性氧化物=盐+水

d、碱+酸=盐+水

e、碱+盐=新碱+新盐

小知识:碱的分类和命名、特性

分类:根据碱的溶解性分为可溶性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氨水)、难溶性碱(氢氧化铜、氢氧化铁、氢氧化镁)。

命名:高价金属的碱“氢氧化某”,低价金属的碱“氢氧化亚某”。

几种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易容、白色;氢氧化钙微溶、白色;氢氧化钡易容、白色;氢氧化铜难溶、蓝色;氢氧化铁难溶、红褐色。

7、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

(1)凡是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大多是碱性氧化物。例如:CaO、氧化钾、氧化钠

(2)凡是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是酸性氧化物。例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8、气体干燥剂的选择

干燥剂分为:酸性干燥剂、碱性干燥剂、中性干燥剂。

酸性干燥剂:浓硫酸,能干燥的气体有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甲烷、氮气、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

碱性干燥剂:固体氢氧化钠、氧化钙、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能干燥的气体有氢气、氧气、一氧化碳、甲烷、氨气。

中性干燥剂:氯化钙,能干燥的气体有氢气、氧气、一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

气体干燥,选择干燥剂的原则:

(1)不减原则:通过干燥操作之后,目标气体的量不能减少;

(2)不反应原则:干燥剂不能与目标气体反应。

9、酸、碱解离

导电实验证明:乙醇不能导电,酸、碱溶液能导电,说明酸、碱在水中发生解离,解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10、中和反应

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注意: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碱性氧化物与酸、酸性氧化物与碱也能反应生成盐和水,但都不是中和反应。(三氧化铁和硫酸生成硫酸铁和水,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都不是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的实质: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中和反应现象:

(1)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2)现象不明显(没有固体溶解、没有沉淀产生)的中和反应。如: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此类中和反应需要借助指示剂颜色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恰好完成。

(3)难溶碱与酸溶液的中和反应。如:氢氧化镁(白色固体)与盐酸生成氯化镁(无色溶液)和水;氢氧化铜(蓝色固体)与盐酸生成氯化铜(蓝色溶液)和水;氢氧化铁(红褐色固体)与盐酸生成氯化铁(黄色溶液)和水;氢氧化铝(白色固体)与盐酸生成硫酸铝(无色溶液)和水。

(4)有沉淀生成的中和反应。如:氢氧化钡和硫酸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水。

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如:NaCl、硫酸铝、硫酸钡等。

盐的分类:

按金属离子分:钾盐、钠盐、铵盐。如氯化铵、碳酸氢铵、硝酸铵。

按酸根离子分:盐酸盐、硝酸盐、硫酸盐、碳酸盐。

11、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如:常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2)处理工厂废水。如:用熟石灰中和硫酸厂的污水。

(3)用于医药。如: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病人可以服用碱性药物(如胃舒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中和过多的胃酸。

12、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注意】

酸碱指示剂可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但是不能确定溶液的酸碱度。pH反应溶液的酸碱性,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数值只有整数,不可能精确到小数点后。

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科学实验及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pH的溶液中才能完成;农作物一般在pH接近或等于7的土壤中才能茁壮成长;测定雨水的pH能了解空气污染程度;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能了解人的健康状况。

13、溶液pH的测定方法

将一张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或胶头滴管蘸取或吸取待测溶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再将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确定溶液的pH。

14、pH变化曲线图的理解和应用

(1)酸性溶液加水稀释,pH变大,但只能接近7,不会大于7(酸性溶液不会稀释成碱性溶液)。

(2)碱性溶液加水稀释,pH变小,但只能接近7,不会小于7(碱性溶液不会稀释成酸性溶液)。

(3)酸滴碱的pH变化图。

(4)碱滴酸的pH变化图。

15、酸溶液、碱溶液、酸性溶液、碱性溶液酸碱度的讨论

(1)酸溶液一定显酸性,碱溶液一定显碱性。

(2)盐溶液可显:酸性、碱性、中性。

结论: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盐溶液不一定是中性溶液。pH可以反映溶液的酸碱度,但不能反映是否是酸、碱溶液。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后期会针对中考化学不同的题型及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和指导,请大家及时关注!如有不足之处,请私信我,相互学习交流。如需获取以上资料,请私信我。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