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临沂大红灯笼婚庆】原汁原味古代婚礼临沂再现 这一场婚礼下来连入洞房的劲都没了

中国古代婚礼,完整的婚礼习俗在古代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但是明清以后,各地完整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如大量地方志中所载的,“婚礼各处不同,大约六礼之中,仅存其四:问名、纳采、请期、亲迎而已,亦有不亲迎者。”

为弘扬传统婚嫁习俗,临沂龙园将古代婚礼习俗深挖,以“十里红妆”的形式让传统婚礼再现。婚礼中的新郎高中状元后喜迎喜娘,媒婆和50多人的迎亲队伍整装待发。

好日五更时辰,男家以全副猪羊或五牲福礼及果品,在厅堂供祭“天地君亲师”,俗称“享先”。新郎父母叮嘱新郎后,在媒婆的带领下带领迎亲的队伍启程。

“十里红妆”是对出嫁女儿的祝福,当然,也可以说是“撑腰”。洋洋洒洒数里的送嫁队中,不仅包括了漆木家具、漆木器皿,还包括了被褥、瓷器、首饰、布匹等等,大到生活用具,小至针头线脑,以确保女儿在夫家生活所需。花轿虽然不是嫁妆,却是迎亲队伍中最醒目的。当然最忙乎的要数媒婆了。

新郎亲往女家迎聚,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当然需要明白人媒婆指导。

迎亲队伍,抬着嫁妆,锣鼓敲响,浩浩荡荡,绵延数里,十里红妆由此得名。

出嫁这一天,母亲千叮咛万嘱咐,生怕女儿在婆家受一点点委屈,在古代,有的家庭还会给新娘一本春宫图,让新郎新娘模仿。

迎亲的花轿进门了

新娘端坐堂屋门前,心情错综复杂

这顶八人抬花轿,抬轿者穿一色特制的缎子马褂,炫耀一时。坐花轿尚含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女子一生只能坐一次。故夫妻吵嘴,妻子带在嘴边一句话:我是大红花轿抬进门的,又不是走上门的,以此来炫耀高贵。迎亲日,花轿出门,以净茶、四色糕点供“轿神”。放铳、放炮仗,大红灯笼开路,沿途吹吹打打。

丫鬟守在门前,闲杂人等禁止入内

花轿临门,女家放炮仗迎轿,旋即虚掩大门“拦轿门”,待塞入红包后始开。花轿停放须轿门朝外,女家有人燃着红烛、持着镜子,向轿内照一下,谓驱逐匿藏轿内的冤鬼,称“搜轿”。 上轿新娘上轿前,经新郎、喜娘三次催妆,佯作不愿出嫁

因为是新科状元,也有特殊待遇,皇帝钦赐“佳偶天成”喜匾。

男方去女方搬嫁资(嫁妆),女方置嫁资于厅堂,让人观看,称“看嫁资”。器物披挂红色彩线,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数枚银元,俗称“压箱钱”。嫁资搬到男方,亦陈列于厅堂供人观看,亦叫“看嫁资”。

“抱上轿”。新娘由兄长抱上轿或抬上轿

起轿时,女家放炮仗,并用茶叶、米粒撒轿顶。新娘兄弟随轿行,谓之“送轿”。城区抬花轿要绕至千岁坊或三法卿(地名)等处,以讨“千岁”、“三发”彩头。兄弟送至中途即回,且要包点火熜灰回来,并从火种中点燃香或香烟,返家置于火缸,俗称“倒火熜灰”,亦称“接火种”。

“哭上轿”。女儿上轿,母亲哭送,哭词多为祝颂、叮嘱话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只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 喜庆 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新郎当牛做马,迎接新娘

把轿子运用到娶亲上,最早见于宋代,后来才渐渐成为民俗。那时,待嫁的女方在家里打扮停当,凌晨,男方就会派来迎亲的鲜艳的大花轿,这叫“赶时辰”。据说当天如有几家同时娶亲,谁赶的时间早,将来谁就会幸福美满。

俗话说:“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确实,在传统的婚姻礼俗中,一顶花轿最称不可或缺的道具,由此衍生出上轿、起轿、喝轿、宿亲、翻镜、压街(颠轿)、落轿等一系列繁文缛礼,把整个送嫁迎娶活动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新郎接新娘,地上都是要铺着麻袋的。新娘脚不能着地,要踏着麻袋过,有的寓意“代代(袋袋)相传”,有的是说“传宗接代(袋)”就是讨个吉利,一般上是前后两到三个麻袋,新娘走着路,安排个人不断前后跑,将麻袋接上,不能直接接触到地面。

新郎执彩球绸带引新娘进入洞房。脚须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为5只,也有10只麻袋,走过一只,喜娘等又递传于前接铺于道,意谓“传宗接代”、“五代见面”。

喜堂布置与各地相同,拜堂仪式则稍异,有主香公公,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担任。主香者和新郎、新娘皆遵赞礼声动作。赞礼者喊:行庙见礼,奏乐!(乐起)主祝者诣香案前跪,皆跪!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赞礼者接着赞唱:升,平身,复位!跪,皆脆!接唱:升,拜!升,拜!升,拜!又唱:跪,皆脆,读祝章!由一个十三四岁小儇跪在右侧拜佛凳上读毕(事先念熟,不可读错)。赞礼者又唱:升,拜!升,拜!升,拜!整个过程总称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最后赞礼者唱:礼毕,退班,送入洞房!

传说中的喇叭匠子很卖力

成亲那天新娘不多与客人说话,吵房时先逗新娘开口,看其衣裳纽扣,五颗纽扣说是“五子登科”,看其脚髁头,说是看老寿星。闹至午夜始散。新郎随出送客,喜娘始铺被褥,新娘即赏以红包,喜娘嫌不足则佯立不走,待增加后才出。新娘关房门,新人共吃“床头果”。新郎上床,新娘“坐花烛”,花烛不可吹灭,烛尽方可上床。尚有在白天做好手脚,夜里撬门跳窗进新房挪走新郎衣裳,吵房成功,新人要罚出糖果、香烟钱。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