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很多人会说:“你太落伍了!玻璃怎么判断不出来!单击
其实真的不是我“落伍”,而是我们中国的手工艺技术太发达,总是不断推出新的东西。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有的旧货市场常以乳化玻璃冒充白玉或古玉。你以为的玻璃是这样的
实际上,可以充当和田的玻璃是这样的
现在,你还能分的出“玻璃和田”与“和田玉”的区别吗?
咱们先说一说,这个“玻璃和田”的故事
其实,“玻璃和田”并不是咱们现代的产物,早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还有着一个高大上的名词:“料器”。
料器:指用加颜料的玻璃原料制成的器皿或手工艺品。料器又称“玻璃器”。虽产生于元末,但真正盛行起来在清朝。多用于碗、盘子、鼻烟壶之类。
说到这个料器,就得说一说康熙帝了。
当时,康熙帝所办的料器机构还被称作“御琉璃”,料器制品可以根据最好的玉料的色泽来调制料颜色,加之制作时间相对较快、有着高仿真度,故而有时会代替玉器来使用。这种工艺制作品因其器型饱满,色泽鲜亮且浑厚,备受康熙的喜欢。在这之后,乾隆觉着“琉璃”通“流离”,不太吉利,就将其改名唤作“料器”。
到了现在,“料器”的手艺越发炉火纯青,与真正的玉并无差别,有的甚至可以“做出和田玉的结构”。很多新入坑的朋友总会戴着花了高价的“料器”,却还不自知。价值先放一边,因为现代工艺的技术越来越先进,化工用品也用的越来越多,对身体健康方面还是很有影响的。
看到这里,是不是突然意识到,自己真的可能连玻璃和玉石都分辨不出来。那应该怎么去粗略的判断到底是不是乳化玻璃制品,接着往下看!
1、结构
玻璃制品,肯定不会像天然产物一般,做的再精细,也逃脱不了玻璃的特性。
玻璃制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大小不定的圆形气泡。只要见有气泡就可肯定不是白玉。但是,玻璃制品有的也无气泡,所以无气泡者未必是真货。要做到有把握地买到真货,还是应该找珠宝玉石的检测部门去检测,因为有些白色玉石酷似白玉,不进行严格地检测,很难做出准确地判断。
2、重量
从物理学的角度上,每件东西的密度均不相同,在相同体积的条件下,密度越大,重量越大。
天然和田玉的密度区间在2.95—3.17,而玻璃的密度是2.4—2.8,明显比天然和田玉石要小,就拿手镯举个例子,如果俩只相同的手镯在手中掂重量,玻璃制品是比较轻的。
而和田玉本身也具备一种下坠的垫手感,所以还是比较好确认的。
3、光泽感
天然和田玉的光泽感是温润内敛的,是很细腻,且低调奢华的感觉。
而玻璃制品是走俩个极端:要么光泽闪到扎眼,要么闷气沉沉具有塑料的感觉。一般来说,和田玉的光泽是一种油脂光泽,这种油脂光泽与和田玉的细腻度、硬度以及打磨方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实,在很早之前还可以通过对比硬度去分辨,但随着科学技术“手工艺的发展和创新”,用对比硬度的方式也就不太靠谱了。
从外观上辨别和田白玉有三个方面,和田白玉肉眼可以看到细密的小云片状、云雾状结构的玉花,这是和田白玉特有的结构特征;和田白玉的光泽很温润,不是那种很强的玻璃光泽,也就是说和田白玉的表面对光线的反射不是很强。
所以,一定要去些既正规,又有保障的渠道中购买自己喜爱的和田玉石。如果还在认为玻璃很好区分,那真的就大错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