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当代城市家园二手房】从河滨大楼到浦江饭店:北外滩老建筑的前世今生

彭派新闻

俯瞰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最佳观景台”上海大厦、“远东第一大厅”上海邮局大厦、“亚洲第一公寓”河滨大厦、“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国际酒店”

2021年5月20日下午,以《上海大厦》《上海邮政大楼》《河滨大楼》《浦江饭店》为第一辑内容的“爱上北外滩”系列新书首发式在上海大厦举行,丛书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作者叶舟、彭晓亮、黄婷、肖可霄等出席首发式,并与读者交流互动。这套丛书由虹口区档案馆、虹口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撰,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学林出版社出版,首次以单行本的形式讲述这四座建筑的历史。

《上海大厦》《上海邮政大楼》《河滨大楼》《浦江饭店》书封

《上海大厦》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叶舟表示,上海大厦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曾是上海最高的建筑,曾经拥有上海最高的观景餐厅和远东最大的停车场,在上海城市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座曾经名为“百老汇大厦”的建筑历经80多年风雨,有其繁华的一面,也有其苦难的一面,民国时期日军、美军曾相继进驻占领这里,大厦工人在此掀起过激烈的抗争。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大厦承担了特殊的历史任务。华东局统战部(以及后来的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曾在这里办公,不少民主人士也曾住在这里——宋庆龄曾在上海大厦的1415室工作、居住达半年之久,而在大厦中住得最久、最有的名的是郭沫若的日本籍夫人郭安娜女士。由于上海大厦绝佳的观景位置,可将外滩风光和浦东秀色一收眼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有120多批世界各国政要登临上海大厦,如金日成、西哈努克、赛拉西皇帝、伏罗希洛夫主席等,大厦的阳台上上演过不少“外交风云”。如今的上海大厦是一家五星级酒店,也是上海市政府指定的接待型酒店。叶舟表示,上海大厦是旧上海发展史的缩影,也是北外滩现在与未来梦想的缩影。

20世纪30年代的百老汇大厦与外白渡桥(上海市虹口区档案馆供图)

2021年的上海大厦

《河滨大楼》作者、上海市档案馆保管部副主任彭晓亮表示,他从研究者和档案工作者的角度仔细爬梳这座“亚洲第一公寓”的面貌,并通过采访居住在大楼中的世代居民、名人作家,逐渐拼出关于这座历史建筑的记忆拼图,并考证出了一些曾经语焉不详的关键信息。

例如,关于河滨大楼的开工时间和建成时间,过去的信息较为模糊,事实上应分别为1930年12月和1932年上半年,原有的文献记录中没有这么早。当时这一工程的体量之大、完成时间之短,是建筑史上的一个记录。“尤其是考虑到1930年代初上海的天气远比现在寒冷,这一工程在冬季开工,需要克服包括严寒在内的重重困难提前完工,是很不容易的,在中国人的建筑史上是了不起的成就。”彭晓亮说。

河滨大楼是近代上海最大的公寓楼,商住两用,业主为犹太商人沙逊,建造时依据不规则地形作“S”形设计,取Sassoon首字母之意,在当时绝无仅有。建成后时称“亚洲第一公寓”,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暖气、电梯、游泳池、深井泵、消防泵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米高梅影片公司、日华蚕丝株式会社、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等中外企业、机关团体等均在河滨大楼建立过机构。20世纪50年代后,上海中医学院在楼内创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曾设诊室于此。

河滨大楼旧影

2020年的河滨大楼(彭晓亮/摄)

1957年1-9月,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等人曾在河滨大楼4楼编撰《中国历史地图集》。图为谭其骧与邹逸麟。

《上海邮政大楼》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当代上海研究所编辑黄婷表示,上海是中国邮政的发祥地之一,位于四川路桥北堍的上海邮政大楼是国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邮政大楼,是邮政发展史的见证,现在位于楼内的邮政博物馆也是值得研究者和市民探访的好去处。

上海邮政大楼是把不同建筑风格混合运用的成功范例,最醒目的部分是耸立在正门上方的钟楼和塔楼,为17世纪意大利巴洛克式。塔楼两旁各有一组希腊人水泥石料雕塑群像,一组是手持火车头、飞机和通信电缆的模型,另一组则是希腊神话中的通信之神赫尔墨斯、爱神厄洛斯和阿芙洛狄特,象征邮政是连接人类感情的纽带。上海邮政大楼于1922年12月动工、1924年年底建成,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我国早期自建的邮政大楼。

1911年上海邮差使用第一批自行车

2021年的上海邮政大楼

上海邮政大楼内的吊灯(秦战/摄)

《浦江饭店》的作者肖可霄是专注拍摄上海外滩二十多年的摄影师,他表示浦江饭店是海派建筑的视觉符号,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是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旅馆,爱因斯坦、卓别林、斯诺等中外名人曾经入住,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盏电灯、接通了中国第一部电话,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在这里开业。他以浦江饭店的历史、文化名人为切入点,并拍摄诸多珍贵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现浦江饭店的前世今生。

例如,跳舞在上海最早并不受华人待见,主要因其肢体上的亲近与传统上的“男女大防”观念不符。而礼查饭店的舞会对上海城市的娱乐普及和传播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其中礼查饭店的孔雀厅颇具传奇色彩。1917年礼查饭店委托建筑公司在其内部改建一座舞厅,后决定在原基础上增建底层大厅,1923年底孔雀厅落成,其音乐台为孔雀尾造型,整个大厅可容纳500人左右,号称远东第一交谊舞厅。

1908年新建礼查饭店的北立面设计图

西班牙建筑师拉富恩特设计的孔雀厅透视效果图

1923年的礼查饭店孔雀厅,来自拉富恩特家族档案

2011年的浦江饭店孔雀厅(秦战/摄)

2021年的浦江饭店

丛书主编熊月之教授表示,虹口滨江一带黄浦江弯环处的北外滩建筑群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上海的城市明信片,这里曾分布众多宾馆、公寓、领馆、教堂、公园、剧院、邮局等公共设施,是名副其实的“国际会客厅”,相信这些书籍的出版对于人们了解这段历史能起到知其沿革、明其奥妙、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作用。

责任编辑:彭珊珊

校对:徐亦嘉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