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眼前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
我们总是想象去大千世界旅行。
心情没有平静。
看自己家前面的风景。
这也是我们开始写 “心尧爱北京” 的初衷。
无论是知名景点儿,
还是犄角旮旯儿,
都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角度去记录。
那些崭新的、残存的、历史的、现代的。
那些留下的、毁了的、人尽皆知的、无人问津的。
北京,不止一面。
爱北京,爱它的千面。
···~~···~~···~~···~~···~~···~~···
[zhuàn hé]
转 河
转河在西直门北大街附近,
绕着北京北站兜了一个圈儿,
故此被称为转河。
1905年,詹天佑设计修建京张铁路的时候,
将原本直通的河流改了道,
建起了老西直门火车站。
后来北站几经改造,
形成了现如今看到的模样。
(老西直门火车站,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西直门火车站,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翻修的北京北站 / 照片拍摄:心尧)
(北京北站夜色 / 照片拍摄:心尧)
而转河一直静静地围绕在北站周边,
它起于北展后湖节制闸,
止于新街口外大街。
全长3.7公里,
流域面积13.59平方公里。
这不长不短的3.7公里间是什么样子?
今天趁着天气尚好,
全程步行基本走了一圈儿。
(转河东段文慧园附近 /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东段文慧园附近 / 照片拍摄:心尧)
太平湖北边、文慧园附近,
从前是人车混乱的小路,
菜市场没拆的时候环境很差。
前些年翻修了道路,
建起了滨河步道小公园,
再来的时候眼前着实一亮。
(转河东段文慧园附近 /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东段文慧园附近 /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东段文慧园附近 /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东段文慧园附近 /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东段文慧园附近 /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东段文慧园附近 /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东段文慧园附近 / 照片拍摄:心尧)
周边的环境变美了以后,
河水也显得干净多了。
专门的人行步道和临河设置的长椅,
方便了周边居民的生活,
大家更愿意来河边散步遛弯儿。
从这里一路向西、向北,
沿着转河的轨迹行进。
(转河东段 /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东段 /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东段 /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东段 / 照片拍摄:心尧)
河边坐了不少钓鱼的人,
大家从身旁经过的时候
都不自主地慢步轻声,
生怕惊扰了要上钩的鱼。
有水的地方总觉得多了些柔顺,
连隔河喊话聊天儿的大爷都像秋天的太阳,
温暖而不刺眼。
亲水而居的时间长了,
多少会被浸染吧。
终归和每天听着环路车马喧嚣不一样。
(转河东段 /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东段 / 照片拍摄:心尧)
从这座砖红色小桥下面,
原本直通南长河的水开始北折。
转河真正开始了它的兜兜转转。
(转河东段向北转弯处/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北折段 /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北折段 / 照片拍摄:心尧)
而从文慧桥开始,
转河又折向西边,
流经天兆家园楼前一小段之后,
重新向南折返回北京北站的方向。
汽车也是从这个路口调头。
(转河北段 /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北段 /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西兆路段 - 天兆家园前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西兆路段 - 天兆家园前,远望城铁高架
照片拍摄:心尧)
过了西兆路之后,
转河正式向南兜回,
一直连通到北展后湖。
西侧的这段转河也是前些年
才整修成滨河公园的。
(转河向南拐点/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西段 /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西段 /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西段 / 照片拍摄:心尧)
西段的转河两旁也是芦苇茂盛、绿树成荫,
倒塌的芦苇丛保留着夏天河水上涨
过后的痕迹。
同样聚集了很多钓鱼和遛弯儿的人。
(转河西段 /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西段 ,进站的城铁 /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西段,类似暗堡的东西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西段 ,桥下的雕刻 /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西段 / 照片拍摄:心尧)
转河西段最值得记录的,
是高粱桥及其北边的娘娘庙。
据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记载:
“ 水从玉泉来,三十里至桥下,
荇尾靡波,鱼头接流。
夹岸高柳,丝绦到水。
绿树绀宇,酒旗亭台,
广亩小池,荫爽交匝。”
(高粱桥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中不难看出,
高粱桥在明代就已经是
碧波绿树相映成趣。
且明代时候,
四月初八浴佛节游高粱桥
是北京民间传统习俗。
“游人数以万计,
簇地三四里。”
(高粱桥 / 照片拍摄:心尧)
(高粱桥/ 照片拍摄:心尧)
高粱桥在西直门外西北一里,
跨高梁河(又称长河)。
旧日的高粱桥已被圈起保护,
在其外侧又修建了新的高粱桥。
(高粱桥 / 照片拍摄:心尧)
(高粱桥/ 照片拍摄:心尧)
(高粱桥/ 照片拍摄:心尧)
上面这张照片上依稀还能辨认出:
“高粱桥 / 海淀区人民政府立
一九九二年八月”
在它对面,
还立有一块介绍高粱桥的小石碑。
石碑上记载,
“高粱桥是明清时期去西郊的必经之路,
是城内与农村的分水岭。
过了高粱桥便是一片田园村舍。”
(高粱桥/ 照片拍摄:心尧)
高粱桥原名高亮桥。
传说明代大将高亮为追回
被龙王偷运出西直门的水车,
赶水至此,回头观瞧之际,
洪水滚滚,白浪滔天,
瞬间连人带马冲进高梁河。
高亮为京城百姓保住了水源,
为了纪念他而修建了高亮桥。
后渐渐传为高粱桥。
抛开传说故事,
其实真正的高粱桥修建于元代。
元世祖忽必烈派都水监郭守敬
引昌平白浮泉和西山玉泉诸水,
汇流至此。
满足了元大都的用水需要。
(高粱桥/ 照片拍摄:心尧)
这座已经破旧荒废的老桥,
承载了我中学六年每一天的早出晚归。
那时每天两次骑车从桥上经过,
自行车轱辘跟着混杂的车流一起,
飞速向前,转个不停。
那时的我从未留心这座桥,
长大后才知晓关于它的传说。
如今这里荒草丛生,鲜被人注意,
连回忆都差点儿被淹没了。
(高粱桥/ 照片拍摄:心尧)
(高粱桥/ 照片拍摄:心尧)
(高粱桥/ 照片拍摄:心尧)
地面上还留着曾经的道路交通线,
隔绝在当今的繁华之外。
一切都没变,
可一切都变了。
(高粱桥/ 照片拍摄:心尧)
(高粱桥/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回忆是长在荒芜地面的野草,
有个缝隙便能钻出来,
恣意生长,小而顽强。
再来看看高粱桥北边的娘娘庙吧。
路过无数次都没能近前探个究竟,
只远远地眺望过一排排屋顶。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查了相关资料,对照了很多遍,
才确定这里就是过去的西直门娘娘庙。
(原本的位置在钻河中心,现北移后复建)
明代的娘娘庙里供奉着哺乳婴儿的娘娘,
(据说为碧霞元君)
每年四月初八日礼拜娘娘,
可使人得子。
故城中妇女有浴佛节游高粱桥、
拜娘娘庙之俗。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复建的娘娘庙现在作何用途不得而知,
本想去后院再看看,
碰到一只大黑狗狂吠不止。
作罢。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现在娘娘庙胡同和娘娘庙社区的名字
依旧保留着,
但这里已经是大片大片的荒地了。
残垣断壁和碎砖烂瓦散落一地,
还能看到以前杂院儿的水池、灶台和厕所。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当然,废墟中也有惊喜。
有花有叶有秋天。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未来的考古学家可以根据这些,
断定这里曾经有人类生活过的痕迹。
无论多么辉煌的过往,
都会成为历史。
幸运的是,
我曾经来过。
···~~···~~···~~···~~···~~···~~···
外 一 篇
[xiào zǔ tǎ yuàn]
笑 祖 塔 院
今天走转河的另一个目的,
是想按照网上一篇文章的记载,
去寻找笑祖塔院的遗迹。
在这附近生活了这么久,
从来不知道有过这样一座寺院。
(照片拍摄:心尧)
很多路之前都没有走过,
亲自走一遍能发现许多不寻常的东西。
那些游离于日常生活之外的存在,
是需要一个契机去探索的。
笑祖塔院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
就在天兆家园小区的楼下。
找的时候费了一番功夫,
因为那边拆除城中村拆的很乱,
很多路都不通。
(照片拍摄:心尧)
最后终于在天兆家园西边的荒地上
发现了笑祖塔院的痕迹。
到达笑祖塔院之前,
需要经过一段有着野外风光的小路,
遍布着杂草和不知名的植物,
很难想象这是二环边儿的景象。
但是挺喜欢。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笑祖塔院原有笑严德宝禅师石座砖塔,
建于清代。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
扩建成塔院。
因塔建院,前殿后塔。
现在的小区也因塔院而得名。
(照片拍摄:心尧)
笑祖出家于广慧寺,
临济宗第28代传人。
明万历年间复归北京,
圆寂后葬于小西门。
之前被村民一直居住着的塔院
现在正在腾退,
只剩下正殿、南北配殿,
笑祖塔与明清两代的石碑均已不存。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一旁的保洁大姐说
将来会恢复成以前的样子。
这里已经荒废得够久了。
在它被复建一新之前,
先记录下现在的样子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很久是多久?
是藤蔓淹没了灯杆那么久;
是屋瓦檐椽溃烂不堪那么久;
是一粒种子结出果实那么久;
是等待文物腾退重见天日那么久。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照片拍摄:心尧)
-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