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年里,房地产让人们又爱又恨,但回想起来,房地产反而成了普通人应对通货膨胀的最佳手段。
不久前,美食指南看了一篇朋友圈文章,里面有食物指南感慨。
如果2014年在地板上买了房子,那么比没有上车的人多挣10年的工资。
这句话看上去有些残酷,但似乎也是个客观事实。
为什么这么说?菜导今天就来分享身边两个80后朋友从2014年至今的买房小故事吧。
1
第一位主角,我们就叫他小A。
小A 2009年大学毕业,恰逢经济形势不好,工作不好找,所以选择了考研,好在那年教育部宣布研究生扩招,小A最终也有惊无险地到了深圳,继续念研究生。
当时深圳的楼市,还处在08年楼市大崩盘后的“回血阶段”。
2008年,深圳市一手住宅成交均价12800元/平,同比下跌4.4%,不少楼盘甚至跌了50%。
到了2009年,在大水漫灌的刺激下,深圳楼市几乎一天一个价,新房均价也很快去到2万/平,还总是供不应求。
小A的导师是07年在深圳买的房,当时一套100来平的房子,总价一百四十来万,导师刚从内地调动过来,手里也没啥积蓄,东拼西凑交了首付。
看到09年楼市的疯狂状态,导师上课的时候还老跟学生说:深圳的房价太高了,你们年轻人不容易。
等到2012年小A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他几乎也没有想过要买房的问题。
第一当时深圳关内动辄2-3万的房价已经不算便宜了,第二刚毕业也不知道自己以后到底能赚多少钱,根本就没想过买房的事。
最重要的是,对于小A这种刚刚走出校园的小白来说,买房的意义还只是“安家落户”,根本不知道房子背后的资产价值。
工作后的第二年10月,小A靠父母赞助的10万块,以及银行的信用卡分期活动,给自己买了台车,提完车以后,公司的同事问他:有这钱,你干嘛不买房?
小A一脸懵逼:为啥要买房?我这点钱也买不了房啊!
同事叹了口气拍了拍小A的肩膀:年轻人还是不懂啊……
两个月以后,这位同事在临近深圳前海的地段买了套总价150来万的二手小两房。
房子装修完,同事请大家去他家里吃饭。小A站在人家的阳台上,远眺着欣欣向荣的前海,想起自己明年就要和女朋友结婚了,才头一次意识到了买房的重要性。
于是,小A开始给爸妈打预防针,摸清楚如果真的要在深圳买房,爸妈能拿出多少钱支援,然后也开始关注房贷的政策、楼盘价格的走向。
时间进入2014年,杭州、常州等地楼市滞销打折、银行收紧开发贷的利空消息传来,楼市有如“山雨欲来风满楼”,“崩盘论”再一次甚嚣尘上。
深圳的楼市这时候也开始有点横盘的意思,挂盘的房子越来越多,观望的情绪越来越重。
但情况在2014年9月30日,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这一天,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最为关键的两点变化是: “贷清不认房”、贷款利率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7倍等措施。
小A知道,是时候出手了。
于是,拿着从家里要来的50万,以及自己借来的十几万,小A很快敲定了同样临近前海区域的一套二手小两房,总价160万。
签约的那天,小A清楚地记得中介在朋友圈说:恭喜A总!第一次看房!15分钟签约!你还在质疑深圳房价会跌吗!
小A的女朋友当时还很不高兴:百来万的房子,你15分钟就买了?
小A的妈妈更不高兴:百来万的房子,结果还没老家房子客厅大?
2
小A买房的消息,很快在他的朋友圈中传开,其中有位哥们小B,已经结婚一年了,也在考虑要不要买房。
小A说:房价一天一个样,看中了你就买吧!
因为就在小A签约的前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和央行联合印发《关于发展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通知》,要求各地放宽公积金贷款条件,同时还将推进公积金异地使用,实现异地互认、转移接续。
当时,整个朋友圈的中介都在转发这条消息,说:你再不买房,就有大把外地人来跟你抢房了!
小B听完小A的建议后,说,那我跟我老婆商量一下。
随后,小B也开始了漫长的看房道路。他跟小A的预算基本一致,但因为已经结婚有了孩子,所以想着买套大点的,就把目标放在了深圳宝安区。
就在小B还在漫不经心地看房的时候,201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降息。
小B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是感觉自己看中的房源卖得越来越快,签约价格越来越高。
时间进入到2015年,小B还是没有选到自己满意的房子。
3月底,“3.30新政”推出,将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调整为不低于40%。同一天,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宣布,个人住房转让免征营业税的期限由购房超过5年(含5年)下调为超过2年(含2年)。
如果说2014年的9.30政策还只是楼市的热身,那么2015年的3.30新政,再配合2015年全年的5次降息,楼市起跑的发令枪,正式打响。
最终,小B在6月份敲定了自己的房子,一套南山区的一房。
2014年10月,同户型房子的成交价90万,15年初120万,而小B的成交价,到了145万。
3
感受到这一波房价飙涨的威力后,小B像换了一个人。
15年,北京房价也开始起飞,小B的一个老同学入手了一套公寓,一年不到的时间,涨了一倍。
看到老同学在同学群里面分(xuan)享(yao)自己的投资心得,小B也开始了自己的盘算。
但因为买深圳的房已经把自己的家底掏得差不多了,小B在中介的怂恿下,开始主动去了解各种信用贷。
当然,在那段时间,包括银行在内的各种正规的不正规的金融机构,也都在想方设法让客户多贷款,只要你愿意,只要你胆子大,都能搞下来。
最终,小B选择了从银行额外套了40万出来,16年年中在在五环边上买了套公寓,就这样,算上深圳的月供、北京公寓的月供和信用贷的月供,小B每月还贷的压力一下子到了快2万。
小A听到小B去北京买了套公寓,一时还有些诧异,然后问:那你公寓现在能租多少?
小B说:2500吧,能缓解一点点还贷的压力。但我也就计划拿2年就出手,到时候就翻番了呀!
结果,2017年3月,北京出台商住房新政,政策出台后,北京市场在售的商办类物业将只能销售给企业。但企业持有和购买、再转让将有非常高的税费成本。
此外,已经入市的商办类项目,也就是过去多年已经被交易的二手商办公寓,也全部被严格调控。
最致命的是,公寓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核心原因就是无需任何户口、社保等方面的要求。
但北京商住房新政出台后,个人在北京购买公寓同样必须符合在京无房且有连续社保或者个税,而且商业银行暂停对个人购买商办类项目的个人购房贷款。
也就是说,在北京买二手公寓的条件比买普通住宅更严格!试想一下,你好不容易有钱有资格了,还会选择40-50年产权的商住房吗?
想着靠公寓赚一波的小B,就这样抄在了山顶上。
4
时间到了2018年,因为有了孩子,需要换个像样的三房,小A在1月份以300万的价格,卖掉了自己14年入手的房子。
刨去各种费用,3年前60多万的投入,最后到手195万。
小A都后悔自己卖晚了,如果是在深圳楼市最高点的时候出手,这套房子能多卖40万。
卖房的时候正好遇到各种调控政策,银行银根收紧,不仅尾款放得慢,利率还上浮了10%。光一个卖房的流程,小A就走了差不多快半年。
小A无奈地自嘲说:我就是传说中被政策误伤的刚需啊!
好在市场也处在相对低迷的状态,所以小A最后还是以470万不到的价格,首付五成搞定了一套三房。
虽然月供压力比之前翻了将近一倍,但算上公积金的部分,实际每月供楼的支出跟14年差不了太多。
小B因为计划要二胎,也想在深圳换房,但自己的那套一房按市价也就能卖230万左右,而且也是有价无市。
再加上北京的公寓市值已经腰斩,也根本没人接盘,如今的小B,整天一筹莫展。
前两天,小A的导师喝多了酒,在学生群里说:
我当年1万多买的房子,现在市价11万!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