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
满足导轨的功能、分类和要求
一、导轨的功能和分类
功能是导游和装载。
在导轨副中,运动的一方叫做动导轨,不动的一方叫做支承导轨。2、导轨的分类
1)按运动轨迹分:直线运动导轨
圆周运动导轨
2)按工作性质分:
主运动导轨—动导轨与支承导轨之间相对运动速度较高
进给运动导轨—动导轨与支承导轨之间相对运动速度较低。机床中多数导轨属于进给导轨。
移置导轨 — 只用于调整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 移置后固定,在加工时没有相对运动。
二、导轨应满足的要求
1、导向精度
导轨在空载下运动和切削条件下运动时,都应具有足够的导向精度。
(1)几何精度
直线运动的导轨
导轨在竖直平面内的直线度(简称A项精度)
导轨在水平平面内的直线度(简称B项精度)
两导轨面间的平行度(简称C项精度)
其精度值可参考有关机床精度检查标准。
(2)接触精度
磨削和刮研的导轨表面,接触精度按JB2278的规定,采用着色法进行检查,用接触面所占的百分比或25×25平方毫米面积内的接触点数衡量。
影响导向精度的因素:
制造精度;导轨的结构形式;装配质量;导轨及其支承件的刚度和热变形;对于动压和静压导轨还有油膜刚度。
2、精度保持性
其影响因素主要是磨损。
提高耐磨性以保持精度是提高机床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
常见的磨损有:磨料磨损、粘着磨损、接触疲劳。
3、低速运动平稳性
即不出现爬行现象。
其平稳性与导轨的结构、材料和润滑有关;与动、静摩擦系数的差值有关;与传动导轨运动的传动链的刚度等因素有关。
4、结构简单、工艺性好:设计时要注意使导轨的制造和维护方便。
二、钢
采用淬火钢或氮化钢的镶钢支承导轨,可大幅度提高导轨的耐磨性。
镶钢导轨材料有几类:
(1)合金工具钢或轴承钢,牌号为9Mn2V、CrWMn、GCr15等;
(2)高碳工具钢,牌号为T8A、T10A等;
(3)中碳钢,牌号为45、40Cr;
(4) 低碳钢,牌号为20Cr;
(5) 氮化钢,牌号为38CrMoAlA。
镶钢导轨工艺复杂、加工较困难、成本也较高,多用于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上。
三、有色金属
用于镶装导轨的有色金属板材料,主要有锡青铜ZQSn6-6-3和铝青铜ZQAl9-4。它们多用于重型机床的动导轨上。这种材料的优点是耐磨性较高,可以防止撕伤和保证运动的平稳性和提高移动精度。
四、塑料
优点是摩擦系数低、耐磨性高、抗撕拉能力强、低速时不易出现爬行、加工性和化学稳定性好、工艺简单、成本低。在各类机床上都有应用,特别是用在精密、数控和重型机床的动导轨上。
五、导轨副材料的选用
在导轨副中,为了提高耐磨性和防止咬焊,动导轨和支承导轨应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如果采用相同的材料,也应采用不同的热处理使双方具有不同的硬度。
第三节 滑动导轨的结构
一、导轨的截面形状与组合
1、导轨的截面形状:三角形、矩形、燕尾形和圆形。一对导轨副一凸一凹。
2、窄式、宽式导轨
窄式导轨:用一条导
轨面的两侧面导向,
导向精度高。
宽式导轨:用两条导
轨的两外侧面导向。
3、导轨的组合
(1)双三角形导轨(12-3a):导向性和精度保持性都高,磨损时会自动补偿磨损量,加工、检验和维修都比较困难,多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机床。
(2)双矩形导轨(12-3b) :这种导轨的刚度高,承载能力高,加工、检验和维修都方便。矩形导轨存在侧向间隙,必须用镶条进行调整。
(3)三角形和矩形导轨的组合(12-3c) :兼有导向性好、制造方便和刚度高的优点而应用很广。
(4)燕尾形导轨(12-3d) :可以承受颠覆力矩,是闭式导轨中接触面最少的一种结构,间隙调整方便。这种导轨刚性较差,加工、检验和维修都不大方便,适用于受力小,层次多、要求间隙调整方便的地方。
(5)矩形和燕尾形导轨的组合(12-3e) :兼有调整方便和能承受较大力矩的优点,多用于横梁、立柱和摇臂的导轨副等。
(6)双圆柱导轨的组合(12-3f) :制造方便,不易积存较大的切屑的优点,但间隙难以调整,磨损后也不易补偿。常用于移动件只受轴向力场合。
二、导轨间隙的调整
原因:配合过紧不仅操作费力还会加快磨损;配合过松则将影响运动精度,甚至会产生振动。
1、镶条
镶条用来调整矩形导轨和燕尾形导轨的侧隙,以保证导轨面的正常接触。镶条应放在导轨受力较小的一侧。常用的有平镶条和楔形镶条两种。
(1)平镶条:靠调整螺钉移动镶条的位置调整间隙。调整方便,制造容易,镶条较薄时,容易变形,刚度较低。目前应用已较少。
(2)楔形镶条:调整螺钉带动镶条作纵向移动以调节间隙。比平镶条刚度高,但加工稍困难。
2、压板
用于调整辅助导轨面的间隙和承受颠覆力矩。
二、导轨的受力分析
1.当6M/FL=0,即M=0时,导轨面上的压强p=pmax=pmin=pav,这时导轨的受力情况最好,但这种情况在切削时实际上几乎是不存在的。
2.当0<6M/FL<1,这是一种较好的受力情况。
3.当6M/FL=1,pmin=0,这是一种使动导轨与支承导轨在全长接触的临界状态。
4.当6M/FL>1,应采用有压板的闭式导轨。
压板与辅助导面间的间隙为△,主导轨面的间隙为△′。
① 当△ > △′时,压板不起作用。
②当△ < △′时,压板起作用。
第五节 各种滑动导轨的设计特点
一、动压导轨
二、普通滑动导轨
三、静压导轨
四、卸荷导轨
1、机械卸荷导轨
2、液压卸荷导轨
3、自动调节气压卸荷导轨
导轨的润滑与防护
一、导轨的润滑
1、润滑的目的、要求与方式
润滑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摩擦力、减少磨损、降低温
度和防止生锈。
润滑要求:供给导轨清洁的润滑油,油量可以调节,
尽量采取自动和强制润滑,润滑元件要可靠,要有安
全装置。
润滑方式:人工定期向导轨面浇油;在运动部件上装
油杯,使油沿油孔流或滴向导轨面;在运动部件上装
润滑电磁泵或手动润滑泵。
2、润滑油的选择
导轨常用的润滑剂有润滑油和润滑脂,滑动导轨用润
滑油,滚动导轨则两种都可用。
导轨润滑油的粘度可根据导轨的工作条件和润滑方式
选择。高速低载荷可用粘度较低的油,反之则用粘度
较高的油。
滚动导轨支承多采用润滑脂润滑。优点是不会泄漏,
不需经常加油;缺点是尘屑进入后易磨损导轨,因此
对防护要求较高,易被污染又难以防护的地方,可用
润滑油润滑。
二、导轨的防护
防止或减少导轨副磨损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对导轨
进行防护。目前,防护装置已有专门工厂生产,可以
外购。导轨防护方式有以下几种:
1、刮板式
这种方法能刮除落在导轨面上的尘削屑,属于间接防
护装置。这种装置广泛应用于外露导轨的防护。
2、伸缩式
是把导轨全部封闭起来的结构,防护可靠,在滚动导
轨与滑动导轨中都有应用。
第八节 提高导轨耐磨性的措施
从设计角度提高耐磨性的基本思路是:尽量争取无磨
损;在无法避免磨损时尽量争取少磨损、均匀磨损以
及磨损后能够补偿,以便提高使用期限。
一、争取无磨损
磨损的原因:是配合面在一定的压强作用下直接接触
并作相对运动。
不磨损的条件:配合面在作相对运动时不直接接触;
接触时则无相对运动。
配合面在作相对运动时不直接接触的办法之一是保证
完全的液体润滑,使润滑剂把摩擦面完全分隔开。
二、争取少磨损
争取无磨损只能在少数和特殊情况下才能做到。多数
情况只能争取少磨损以延长工作期限。
争取少磨损的措施:
1、降低压强
可采用加大导轨的接触面和减轻负荷的方法来降低压
强。
2、改变摩擦性质
用滚动副代替滑动副,可以减少磨损。
3、正确选择摩擦副的材料和热处理
4、加强防护
三、争取均匀磨损
磨损是否均匀对零部件的工作期限影响很大。
争取均匀磨损的措施:
1、力求使摩擦面上压强均匀分布。
2、尽量减少扭转力矩和倾覆力矩。
3、保证支承件有足够的刚度。
4、摩擦副中全长上使用机会不均的那一件硬度应高些。
四、磨损后应能补偿磨损量
磨损后间歇变大了,设计时应考虑在构造上能补偿这
个间隙。
补偿方法:可以是自动的连续补偿,也可以是定期的
人工补偿。
低速运动平稳性
一、爬行的现象及其影响
二、对爬行现象的分析
三、产生爬行的原因
(1)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之差,差值越大,越容易产生爬行。
(2)传动系统刚度越差,越容易产生爬行
(3)运动件的质量越大,越容易产生爬行
(4)当导轨面之间的阻尼较大时,有利于减轻或消除爬行。
四、消除爬行的措施
设计低速运动机构时,首先应估算其临界速度。
如果所设计机构的最低速度低于临界速度时,应采取措施降低其临界速度,以避免产生爬行。
运动部件的质量往往由于结构要求成为定值,阻尼比目前研究得还不充分,改善措施也不很多。
(一)减小静、动摩擦系数之差
1)采用导轨油
2)以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3)采用卸荷寻轨和静压导轨
4)采用减摩导轨材料
(二)提高传动系统刚度
1)机械传动:尽可能缩短传动链,以减少弹性变形量;适当提高未端传动副的刚度;合理分配传动比,使多数传动件受力较小。
2)液压传动:液压传动机构受力后的变形来自油的可压缩性以及活塞杆、活塞杆座等的变形。因此,要防止油中混入空气泡和注意提高活塞杆及活塞杆座的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