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的张妙芳是两个孙子的奶奶,也是有5年创业经验的女老板。
42岁时,张苗芳面临着人生的选择:是继续在棉纺厂当出纳,还是回家当奶奶抱孙子?
那一年孙子小,工作忙,两头兼顾,分身乏术。在农村,当上了奶奶,一般就要“退位让贤”,含饴弄孙,既为子女减轻负担,也开始享受天伦之乐。
这是一般人的选择,张苗芳不是一般人。
她生活在素有“中国辣椒之乡”美誉的河北省鸡泽县,性格里有一股子不服输的“辣椒”味。已经充分熟悉企业运营模式,刚刚开始享受“管理”带来的挑战,马上就要放弃这一切,从此成为做饭抱孩子的“留守妇女”,她真是不甘心。
“我要创业,开一家织布厂。”张苗芳一语惊四座。
家庭会议上,各位“家委”认真讨论她创业的可能性:年过四十,没有当过老板;已“熬”成婆婆,甚至已升级为奶奶,看孩子做家务都忙不过来;如果实在愿意工作,就辛苦点继续干出纳,辞掉容易再就业难……
丈夫是坚定的“支持派”,他打过工、跑过销售、见过世面,也有一定的人脉资源;这些年在本乡镇的棉纺园区摸爬滚打,深知延长产业链条的重要性。
分析了经济形势和企业前景,张苗芳不仅博得了全家支持,也进一步坚定了努力方向。
2015年10月,张苗芳看准公路拐弯一块“金角”,建起占地七八亩的织布厂。“在棉纺厂时看到外地老粗布越来越畅销,咱们纺的纱只能做别人的原料,别人拿大头,咱们吃小头。”她立志要做鸡泽最好的老粗布,真干起来才知道创业的艰难:要保持老粗布的独有特点,就得使用传统的织布机,这些织布机不仅数量少,而且多数年龄都很大;会修、愿修织布机的木工基本“绝迹”,每一个零件都是“孤品”;工人不好找,会织布的基本上都是“奶奶辈儿”。
跑遍了鸡泽县大大小小的村子,张苗芳总算收集到五十多台织布机,能修的修,不能修的就拆零件“攒”机器。“有一些零件实在没法换,只能想办法用不锈钢管之类代替。”经过一个多月的修理,“古董机”焕发新活力,凑出了能用的四十台机器,设备问题初步解决。
随后,张苗芳三顾茅庐请技工,一方面请有经验的老织女“重操旧业”,一方面重点寻找对织布感兴趣的“新织女”,织布声终于在这家“木棉”织布厂响起。
有了产品,还需要销路。张苗芳先为外地企业做代工,意想不到的是,外地一些企业迈过了纯手工的阶段,他们生产的虽然也是棉线布,但由于机器力度过大,成品布弹力不足。张苗芳的布每一匹都有断头断线之类的瑕疵,在消费者眼中却正是纯手工的标志,手感也要好得多。
经过一段代工,张苗芳意识到没有品牌始终难以做大,为此她申请注册了“苗子”商标,并用“木棉”来命名她的企业,一步步走上正轨。
手织老粗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浆线等等大大小小72道工序,繁琐且效率低下。这个时候,多年棉纺厂工作带来的人脉关系帮上了忙,张苗芳从南方采购纯棉纱,直接省去了轧花、弹花、纺线、浆线等多个工序,从山东买来缠穗机,并创造性地增上了小型电机,在提高速度的同时,提升了质量。“这两年,我们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尽量减少工人劳动强度。”张苗芳说。算下来,“苗子”老粗布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将72道工序改造为22道工序,不仅极大保留了原有的技艺精髓,同时又适应了大规模生产。
张苗芳还对纺织机进行了改良,将窄幅布增宽近50%;聘请设计师设计花色品种,用四匹缯等工艺生产提花布,得到年轻人的广泛喜爱。她还多次到天津工业大学、山东、山西等地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主打产品手工粗布精品三件套、礼品盒系列、床上用品系列等供不应求。
“一台织布机,就是一个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工作岗位。”鸡泽县扶开办负责人说。在这个企业,张苗芳安置了15名贫困户和残疾人,采取计件工资制,工人月工资可达1500多元。
不仅如此,张苗芳还将技术分享出去,让那些家庭琐事缠身不能抽出“整块”时间上班的妇女在家中就业,一间农家屋就是一个手工小作坊。“企业+农户”加出了企业扩容、农户增收的好效果。目前,全县加盟“木棉”的农户达到200余户,解决了200多个“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
婆婆光顾厂子不顾家,儿媳有没有意见?大儿媳快手上的作品说明了一切,看看那400多条视频,每一条都是为婆婆的老粗布打的广告。
不仅如此,张苗芳还发展了成衣制作生产线,专门为“一带一路”国家加工棉衣,高质量的产品征服了乌兹别克斯坦等国。
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张苗芳说:下一步,苗子老粗布计划投入资金2000万元完善产业链,争取新建纯棉纺织厂,获取稳定的原料;进一步开展老粗布工艺品深加工,在稳定现有销售市场基础上,拓展市场空间,争取在3年内将“苗子”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耿建扩 通讯员王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