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于都房价2017最新消息】赣南第一人口大县,现如今最出名的却是彩礼!

齐山:乌多莫山,以雨闻名的历史名山

乌多县、东邻西金、南联会昌和安源、西邻监县区、北飞兴国、宁都。

于都县全县辖9个镇、14个乡:禾丰镇、贡江镇、铁山垅镇、盘古山镇、祁禄山镇、梓山镇、银坑镇、岭背镇、罗坳镇、罗江乡、小溪乡、利村乡、新陂乡、靖石乡、黄麟乡、沙心乡、宽田乡、葛坳乡、桥头乡、马安乡、仙下乡、车溪乡、段屋乡。人口110万,是赣南唯一一个破百万人口的大县,在江西所有县中排名第四。

赣南人口第一大县:于都

赣南三大古县,六县之母

于都,原名雩都。于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建县,是江西十八大古县之一,与南埜(今南康)、赣县组成了赣南大地上最早建立的三个县。以境内有雩山而得名,距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

明朝雩都知县高伯龄在《雩都县志》序中说:

“ 雩都为汉大县, 自孙吴割地为阳都(今宁都), 萧梁分地为安远, 南唐析象湖镇为瑞金, 宋析九洲镇为会昌。 石城之分, 又自阳都。 ”

现代于都和古代于都的大致范围

(制图:客家圈老练)

古代于都,不仅仅管辖现在于都的领地,更兼带了现在的瑞金、会昌、宁都(古称阳都)、安远、寻乌、石城。因此,古老的她,也被人称之为“六县之母”!

古代南康郡治所在地

昔日南康郡郡治:雩都

制图:客家圈老练

于都于都,听来给人一种大都会的感觉。其实正如其名,回溯历史,于都曾一度作为赣南大地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赣南第一次从庐陵郡分离开来,成立了南部都尉,治所雩都。赣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大都会,就此而来。

到了太康三年(282年),南部都尉升级成功,赣南大地从此多了一个南康郡,治所仍在雩都。

东晋永和五年(349年)始移郡城于章贡二水间(今赣县)。后又复迁回于都。

从三国至隋初的345年时间里, 郡治设在雩都长达247年之久。说她是都,一点也不为过。

水陆交通枢纽,东部区域中心

蓄满千年辉煌的贡江寒信码头

在没有火车飞机的年代,古代最主要的交通线就是水路。

分县前的雩都(含现在瑞金、宁都、安远、寻乌、会昌、石城),几乎包含了整个贡江流域 。“ 南控百越 , 北达三江 , 据五岭之要会扼粤闽之要冲 ” , 于都就这样成为了当时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被人称为 “ 天下东南第一要区 ” 。 在中原统治者未把闽粤划入自己的版图之前 , 雩都是封建王朝的最前线 。西晋司马炎在雩都设郡取名南康 ,即表达了统治者要南部边境康宁的愿望。

于都县:地处梅江和贡江的交汇处

地处梅贡两江交汇处的于都,往下走可以进入赣江通达庐陵、豫章;往上经湖水(古时称梅江汇入贡江之前的贡江水被称为湖水)可以到会昌、瑞金、安远。经汉水(古称梅江为汉水)可以到达宁都、石城。便捷的水利交通,使得雩都称为这条重要水道的枢纽。促进着雩都的繁荣,也使雩都成为东部的区域中心,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

深厚的人文底蕴

赣南摩崖石刻之冠:罗田岩

罗田岩岳飞题刻“天子万年”。

唐宋以来抗金名将岳飞、民族英雄文天祥、理学大师朱熹、著名画家八大山人、心学大师王阳明、王懋德、罗洪先等等名人均在此留下过题刻,理学鼻祖周敦颐的《爱莲说》碑刻发表地。

千年客家古村:寒信

千年客家古村,寒信

千年客家古村,寒信。寒信曾是赣州东部六县水路航运的必经之处,全村主要居住着萧姓人士,是一个典型的宗族型社会。

风水名村:葛坳澄江古村

风水名村:葛坳澄江古村

风水名村:葛坳澄江古村。堪舆祖师杨筠松弟子刘江东为其女婿谭文谟卜居澄江,自开基建村以来,距今大约1080年。

钟氏聚族地,上宝古村

钟氏聚族地,上宝古村

钟氏聚族地,上宝古村。

千年于山古庙

于山古庙

于山古庙,统称金溪庙,此庙分布十大案:即金溪、率口、禾溪、池田、夏山、长口长源、中村、黄金、下窑、上罗等。传说太白一、二、三帝在雩山得道。

贡江镇:龙门夜雨

雩阳十景之一:龙门夜雨

雩阳十景之一:龙门夜雨。“龙门开”时,就预兆着参加科试的众举子中,必定有名列前茅,夺得魁首的头面人物。王阳明四大弟子之一的“黄弘纲”,曾在龙门市苦读经文,并考取功名。

赣南仅存的全木构建筑:步蟾坊

步蟾坊

耀眼的文化景观的步蟾坊,是赣南现存仅有的一处全木构建筑。

杨公板凳定向的宽田管氏宗祠

管氏宗祠的祠址

于都县宽田乡杨公村的管氏宗祠的祠址,这里距杨公(杨救贫,风水祖师爷)身亡的药口坝一公里,传说这座宗祠是杨公用板凳定向的风水建筑遗址,丁财大旺,至今己成为万丁之族。千余年来还有许多神奇故事广为流传。

雩都文峰重光宝塔

重光宝塔旧名“慧明院塔”,位于始建于宋至和二年(1055 年),后几经重修。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修,更名“重光宝塔”,素有“雩都文峰”之称,备受民间爱护。

于都:中国民间手艺之乡

可以这样讲,赣南的手工业,如果少掉了于都的参与,将变得黯然失色。

“三锤三匠”造就于都发达手工业

于都老篾匠

于都老篾匠(图片来源:在于都)

自古就手工业发达的于都,从事打铁、补锅(敲小炉)、弹棉、做篾的人不计其数,遍布赣南。于都人骨子里充满着不怕吃苦的精神,而最能代表他们这种吃苦精神的行业,莫过于打铁。以至于直到现在,我们讲到于都人,最先想到的名词就是“打铁佬”。

弹棉花

弹棉花

在赣南民间有一句俗语:“人间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于都人民硬是将打铁这种位居人间三大苦的行业,做的有声有色。以“三锤三匠”为于都争取到了“中国民间手艺之乡”的美誉!(三锤:打铁的铁锤、补缸补锅锤、弹棉花的弹棉槌;三匠:木匠、泥匠、篾匠)。

打铁佬不顾伙计?

旧时打铁铺

旧时打铁铺

赣南民间还有一句俗语叫“打铁佬不顾伙计”,这里,必须给于都老表喊下冤。说下这句话的人,大概是看到打铁师傅哒哒哒哒打铁的时候,没有理会有事前来跟师傅商量的徒弟,随口而出,说出这样一句话。然而我们都知道要“趁热打铁”,打铁师傅本来就顾不得伙计:顾得伙计来可能打出来的就是一堆废铁。这本是一种专注的精神,和常人误解的“于都人自私”没有任何关系。

无论怎样,于都人民都曾为赣南的手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打铁、做篾等手工业渐渐的成为历史的尘埃,然而于都人民不怕吃苦的“打铁”精神,却没有消失,一直传扬。

独具特色的本地文化

中国唢呐之乡

唢呐

七寸唢呐拿在手,

五音六律里边有。

婚丧嫁娶没有我,

无声无息蛮难过。

这是对于都唢呐最精确的总结。

早在1600年前,客家先民南迁的时候,就从中原带入了唢呐。赣南各地都有在婚丧嫁娶乔迁庆祝时吹唢呐的习俗,但是 从来没有一个地方有向于都一样,那么的推崇备至,那么的繁复多样 。于都现存的唢呐曲牌仍有280多首,唢呐手数量有1000多名。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唢呐之乡。

闻名赣南的于都半班戏

于都半班戏

半班戏是赣南采茶戏的一种。主要集中在于都县。它是结合了当地民间灯彩和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一种表现普通百姓为主的地方剧种,生活气息浓厚,语言丰富生动,表现诙谐幽默,是客家艺术的瑰宝。很多人赣南本地人,独爱这种戏剧。

一度辉煌的矿业

讲到钨矿,很多离于都远的县,可能只知道大余、定南、崇义等地。其实于都的钨矿业,也一度辉煌。盘古山、铁山垅,都是以前赣南甚至全国赫赫有名的矿区。无数赣南老表在这里挥洒过自己的青春与汗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深山里的“小香港”

盘古山

所谓“可以不知道于都,但不可以不知道的于都小香港”:盘古山。

盘古山,作为赣南四大钨矿山之一,是赣南最早开采钨矿的地方之一。从1922年开矿,到1952年收归国有,成为国家冶金部直属的央企,盘古山钨矿一直是钨矿界的一颗明珠。

得益于钨矿,盘古山在八十年代城镇建设也红红火火,从一座偏僻的山村成为人口兴旺的城镇,被人称为“小香港”。盘古山矿区有自己的学校(从保育院到高中)、医院、公园、文化宫,接纳着从五湖四海而来的工人。俨然一座小城。

盘矿子弟学校

盘矿子弟学校,无数工人子弟在这学习,现如今改为了盘古山镇中心小学。

当年的文化宫,如今的文化站

当年的文化宫,如今的文化站。

盘山公园

1982年盘山公园落成典礼。盘古山公园公园面积宽广,为赣南之最,比当年的赣州公园还大,里面绿树苍翠,曲径风荷,亭台楼廓掩隐其中,动物园、儿童乐园、水上舞厅颇具特色,即使是现在疏于管理的园里,仍是休闲的绝佳去处。

尾砂库

尾砂库

盘古山钨矿

风景如画的盘古山钨矿

邱介生拍摄于1985年

盘矿中学

盘矿中学

当然,对于在那出生、长大以及奋斗的人来说 ,最令人怀念的不是她的美,她的繁华,而是她的精神:

一种战天斗地、敢为人先、蓬勃向上、开创未来的精神;

一种以苦为乐、积极乐观、勇于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

中国人民银行

到了现在,和大余西华山钨矿一样,随着钨业资源的渐渐枯竭,盘古山没有延续当年的辉煌。有着70多年开采历史,曾经在全国辉煌过的盘古山钨矿面临重重困难。终于在2002年,被国家列为关闭破产转制重组项目。留下至今还保留的一些建筑,诉说她惋惜的繁华……

共和国金库:中华钨矿公司

共和国金库:中华钨矿公司

离盘古山不远的地方,还有另外一座全国文明的钨矿:铁山垅钨矿。它于1954年建矿,但是开采历史却早已长达八十多年,位例中国九大钨矿。

这里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开办的“中华钨矿公司”所在地,

这是一座为新中国发展建设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钨矿。

1932年初,毛泽东派他的弟弟毛泽民到赣南调查,动员了500多工人,成立公营铁山垅钨矿。这是苏区第一个公营钨矿。接着,毛泽民又来到仁凤山开办了“中华钨砂公司”。从1932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钨砂贸易总计创造了620万元的财富,对维持苏区政府的运作和养活十万红军,抗拒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和经济封锁起到了重要作用。

毛泽民纪念亭

长征,从于都出发

讲到这里,要有歌。无论社会现状怎么样,对于这些革命先辈,我们都只有崇敬!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

姚贝娜;孙维良

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而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而长征的出发地之一,就是于都。

长征精神的形成地之一,就是于都。

万里长征第一渡

苏区时期,于都是 筹钱筹粮最积极、出人出力最踊跃、受灾受难最深重 的县份之一,25.5万人口的于都有超过10万人参战,有67709人参加红军,其中在于都集结出发长征的红军将士中每五个人就有一个于都人;于都为革命牺牲的有姓名可考的烈士达16336人,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达1.1万人;共走出了16位于都籍共和国将军。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于都人,纵有千般不舍,依旧毅然决然的告别了妻子儿女,踏上了长征路;

于都人,深知“子欲养而亲不待”,依旧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尽孝,走上了不归路;

于都人,也知道前途艰险,九死一生,依旧依然决然的步履坚定,视死如归!

于都人,穿着草鞋,凭借着“打铁佬”吃苦耐劳的功力,保障者红色政权的大转移,一路生风的 担起了长征的担子,也担起了新中国 !

他们是创造新中国奇迹的人!

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毛泽东住过的何屋

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毛泽东住过的何屋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新中国,正是用于都、兴国、瑞金人民的鲜血染红的。有人做过统计,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每一里路就倒下了一个于都人。 没有于都(兴国、瑞金)人民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

周恩来题写的“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臭名昭著的“天价彩礼”

于都县人民法院联合县妇联共同拍摄的移风易俗微电影

《我的幸福在哪里》画面

为新中国立下功劳的于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有着数不尽的地方荣耀,这些东西,足以让每一个于都人感到骄傲。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于都开始抛弃了她以往的荣耀,成了“天价彩礼”,“骗婚”、“卖女儿”的代名词。在赣南,人尽皆知,臭名昭著。

彩礼单子

如今的于都人,无论走到哪,总免不了被问起天价彩礼的问题。

对当地年轻的男孩子来说,天价彩礼常常令他们感到无奈、气愤和耻辱,他像一座大山一样,连同于都的高房价,压得刚步入社会的于都青年喘不过气来。

而对当地的年轻姑娘来说,她们经常被无辜的夹在娘家与夫家中间,不知所措,左右为难。

17年,于都梓山镇天价彩礼引发的恶性杀人事件:男方将女方父母、小孩全被杀死,自己随后也畏罪自杀。

(图片来源于于都电视台)

从来没有一个地方,把“一脚踢”的恶俗贯彻的如此彻底,只要钱到位,可以连喜酒都省略掉,直接跟男的走!

从来没有一个地方,会有人带着验钞机去收彩礼,把嫁女儿与做买卖等同的如此彻底!

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对收天价彩礼有如此多的混蛋思维,不知廉耻还振振有词,甚至还表现出某些自豪(以下言论选自客家圈于都粉丝的一些留言):

“我也是为了女儿好!彩礼要低了他会欺负我女儿,彩礼要高了他就舍不得欺负我女儿了,所以彩礼一定要高”。

“从小把她拉扯大,花了多少钱,要她一百万都不过分”。

“房子那么贵都还要买,30多万的人贵吗?”。

“养一个女儿二十几年花费了多少心血,哪有那么轻易就把一个女儿给嫁出去了”

“给你做奴隶,给你生孩子,帮你赚钱,摸着良心说话,收你三四十万子,贵吗?”

“就像菜市场买菜一样,你能不付钱吗,娶老婆也一样”。

“不收贵一点,会有更多好吃懒做的人,我们也是想给年轻人一点压力”。

“朊多屄涨价,你怪就要怪计划生育打掉了那么多女孩子”。

他们总有一千万种理由为自己的高价彩礼开脱!但无论如何冠冕堂皇,无非是想满足自己的那一点小自私和虚荣心!富了自己,卖了女儿,苦了女婿!

我不知道,历史底蕴深厚,为新中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本应该抬着头傲气走在街上的于都人,走在外乡路上的时候,会不会偶尔也没有底气,怕别人知道自己是于都人,在大家心目中“卖女儿的于都人”?

于都官方移风易俗宣传标语

于都,本来那么好!

连周恩来总理都说:于都人民真好!

知耻而后勇,

如果有一天,

于都的姑娘都可以嫁给爱情,

于都的男孩都不为天价彩礼所恼,

于都的民风能够再次淳朴起来,

那古老而厚重的于都,

一定会更好!

我们都盼望着她变得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于都房价2017最新消息”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