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结婚照是现在新人结婚的必要步骤,对此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而实际上,这个习惯开始流行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以胶东半岛地区为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婚礼跟拍才逐渐在城乡普及,但当时拍照主要是结婚当天的外景,婚前的婚纱照仅还属于小众消费;而退回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婚礼跟拍都十分少见,很多新人都是结婚之后,再专门去照相馆去补拍一张艺术一点的合影;再往前追溯的话,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很多农村夫妻结婚,甚至连结婚照也不拍,因为去一趟照相馆不方便,并且当时也没这个习惯。
从年龄上推算,70年代末80年代初结婚的人,大多属于“50后”,如今已陆续进入花甲之年了。对于他们这一代人,尤其是农村的老夫妻来说,在没有结婚照的情况下,能见证他们婚姻的,通常是一些老物件,比如这篇故事要提到的一个木头衣柜。
这个木头衣柜,属于烟台栖霞一对农村老夫妻。栖霞属山区,他们俩就住在其中的一条小山沟里。
小山沟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老辈结婚主要靠说媒,因为这里实在偏僻,想跟外面的村子联姻颇要费些功夫,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就会在一个村里找对象,用方言来说就是:“说了自己村的,或者给了自己村的。”本文的主人公,就是这种情况。
说了自己村的,有一个好处就是大家彼此熟悉、知根知底,在彩礼和嫁妆上都好说话,尽力置办,差不多就行。
那个木头衣柜,就算是他们结婚时置办的一个大件了。来自农村的朋友,对这样款式的衣柜应该不陌生,很多家庭都有,一般称之为“大立柜”,其中那个立字发音像“理”,小孩子刚听这个名字,容易联想到大理石做的柜子。
这对老夫妻的大立柜,总体是橙红色,两侧镶嵌着不同的图案,其中主图案是两只仙鹤站在松林之间,取名“松鹤长青”,寓意两人的爱情常常远远,白头偕老,旁边写着他们的结婚时间:1980年5月。另外一侧的小图案,画的是风景,看着有点类似梅兰竹菊。在小图案的下面,还有一排拼音图案,写的是“shanghaipai”(上海牌)。
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牌手表曾是著名的结婚三大件之一,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听夫妻当中的丈夫介绍,这个衣柜当时是请木匠手工打造的,之所以刻上这样的拼音,实际上就是想赶点时髦。
算起来,这个大柜子已经有快40年的历史。从款式来说,早已落伍;从外观来说,经过风吹日晒,也有些暗淡。不过这对老夫妻一直没有想过要更换它。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每当他们的目光注视到柜子上的日期时,眼里满满都是自己年轻时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