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中国成功发射了遥感30号10万亿卫星。因此,遥感系列30号卫星阶段性树冠。
中国遥感系列卫星可应用于国土资源勘查、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不止如此,它们与农业也密切相关哦!
比如,遥感卫星能对农作物进行估产,将地块勾勒出来,对玉米、大豆、棉花、马铃薯等同期生长的大宗作物和大蒜、生姜、枸杞等经济作物的田块精细识别,极大地降低了人们采集基础农业数据的成本。
在遥远的太空中,卫星如何“看”清地面上的农作物?
靠电磁波
自然界中任何物体都有自身的电磁辐射规律——
根据种类及环境条件的不同,物体能反射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
这种特性在农作物身上也不例外。
遥感卫星接收到载有目标地表农作物信息的电磁波后,把信号发送给地面接收站,经过接收站对信号进行校正、分析和解译,就能产生可视图像。通过对比各种农作物不同生育期的不同光谱特征,还能辨别作物类型,监测作物长势,评估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并预测作物产量。
以小麦为例,只要把光谱细分到能够反映小麦长势的三个主要因子,即叶绿素、蛋白质、水分的波段上,收集其遥感信息,再根据这三个主要因子对小麦长势的贡献大小,就可以计算出小麦长势函数,最终得到小麦长势结果。
(农作物长势评估图)
农业遥感监测技术全天候、效率高、范围大,不只能用于估产农作物,还能调查土地资源、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监测农作物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监测灌溉、预报预测病虫害等。
卫星技术加持下的“云”灌渠管理系统将卫星影像和安装在稻田里的感应设备结合在一起,地区形貌、水渠方向在卫星影像上实时呈现。如果田里缺水了,系统会自动预警,管理员只需要打开手机,就能远程发送开关水闸指令,实现全自动化管理。
卫星能实时掌握耕地的作物长势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农田灾害和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研究人员可以对土壤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农户的某一地块提供具体的施肥方案。
农户不用脚踩泥土就能监测田间地头的农情,从“看天吃饭”变成了“知天而作”。借助于遥感卫星技术,传统农业变得越来越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