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灿的收藏品不为外界所知。
谈论他的彩陶和一桶收藏品总是滔滔不绝。
他说,自己的收藏不是纯粹的追求占有,而是寻求跟物之间的一种缘分与默契。他希望自己的家和工作室可以很有艺术气息,“这种气息并不源于豪华的外部装潢,而在于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的点缀,我喜欢那种原始与古朴之美。”“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的《藏界》栏目本期关注这位画家的收藏之好。
王赞为自己位于杭州茶园一隅的工作室取名“醒石山房”,其寓意源自古人对石头的一种感悟。多年来,他行走过黄山、敦煌、青海湖等,也总会在这些自然之地捡一块自然之石,这样的石头加起来有几十块之多。王赞的收藏之道便如这些石头的累积,随缘、随遇而安。
与工作室隔一条马路,对面便是半山坡上的茶园,初春暖阳倾泻而下,一派绿意盎然。工作室内陈列着数十个从遥远的甘肃运至于此的马家窑时期的彩陶,与王赞自己创作的大幅写意人物画默然相对。这些彩陶是一位好友寄存于此,但日后如果能令自己的作品与藏品以这样一种空间关系在艺术馆中并存,无疑也是王赞心中自己画作与藏品的最好归宿。
王赞收藏的两大主题是彩陶和汉罐。早在二十多年前,王赞就有机会接触到彩陶,但是多年来,他的收藏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状态。他说他并不追求数量上的丰厚,但希望每件物品都能跟自己的经历相连,等再次回望这些藏品,如同将光阴往前回溯二十余年。
王赞收藏的彩陶
1986年,还在美院上学的王赞在学校安排下跟随去西藏采风。回来时途经青海、甘肃等西部省份。早就听说甘肃的合作市出土彩陶,采风结束后他们就顺便过去看彩陶。“没想到夏河满街都是彩陶,当时人们还并不热衷于这个东西。我们在读《中国美术史》时学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开篇便是介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这次在实地看到实物,更是说不出的兴奋。”
王赞说,当年他还是个穷学生,一个月生活费不过30多元。他只留下从兰州到南京、南京到老家扬州的车票钱以及在火车上2天的伙食费,其余的钱全部买了彩陶——共计4个罐子。后来每次到西部采风,他都会收藏一些马家窑文化的彩陶。
王赞收藏的古陶
谈及喜欢彩陶的原因,王赞说,“我欣赏彩陶身上所生发出的那种原始古朴之美。这种美感跟生产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乃至进入工业社会后所生产出来的物品相比很原始粗糙,但是通过它能够解读出原始古人描绘客观世界的那样一种状态,这是原材料本身的珍贵或是高超的工艺水平都难替代的。”
1993年,王赞在学校任教,他带了一个特殊的进修班,班上一位同学是江苏徐州某文化馆的干事,徐州沛县出土很多汉罐和陶俑,这位同学知道王赞喜欢汉罐,便邀请王赞到徐州游玩。他们一路采风一路旅行到沛县。沛县有一个很大的煤矿,工人们在底下挖煤时,常常会挖到罐子,他们便不认为这是有价值的东西,就把这些罐子送给单位一位好这口的工会主席。他们一行人去拜访这位煤矿的工会主席,“他家有个仓库,里边堆放着上百件陶罐,有黑陶釉,有彩绘的,有罐子上带钮的,漂亮至极。”
临走前,那位工会主席送了一个汉罐给王赞,虽然器形很普遍,但是罐子上的一对钮与他之前所收藏的所有陶罐都不同,“罐上有一对钮,是非常抽象的狮子面,后来我才听说,陶罐带钮是比较珍贵的,狮子钮可以说是一种有等级的殉葬品。”王赞说。这次经历之后,王赞对汉罐也有了粗略的认识,从而产生了更浓厚的研究兴趣。
“人类文化的进程,都会在某一点上预留下痕迹,比如说陶上的纹饰,一开始是用绳纹,在陶的表面烙印留下痕迹;然后再在上边绘图,画一些抽象的花、鸟动物的形,这个彩绘经过多年都不会褪色;再后来就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釉色的使用,中间任何一步的缺失,人们都不会知道怎么样从彩陶进化到釉下彩的演变。”
王赞说, 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只有点, 点与点之间的空间需要想像力来建构,同时需要得到印证。每一个文物的出现,就带来了想像力的印证。光有想像力,没有物的印证,想像力是不被认可的;光有物的印证,没有想像力,永远得不到前瞻性的思考,结论永远不会前进,这就是学术研究。
除了彩陶和汉罐,王赞还收藏了100多个察察(藏语音译)。西藏人为了敬佛,会制作各种各样的小佛像,用泥巴揉好,摁到铜模子里,然后用火烧成型。虔诚的佛教徒到一处烧香,就把小佛像摆在那,然后大家就转经念佛。
多年来,王赞带着学生去西部各地写生,途经的寺庙难以计数,有塔尔寺、拉卜楞寺、大昭寺、哲蚌寺,这些寺庙里随处可见信众留下的察察。王赞见到这些察察如此活泼生动可爱,屡次按捺不住,冒着得罪神灵的危险,捡几个或买几个带回家,日复一日竟攒下了百来个察察。其中最好的要数在日喀则边上的一个宋代寺庙里捡到的两个完整的彩绘察察,它们原本粘在大佛像后面做装饰,后来从墙上掉落下来,就被捡了去。
王赞一边绘声绘色地描述,一边又不好意思地笑笑说,“这个事情实际上不太好,内心始终有歉疚感。我想着哪天做个仪式,再把这个东西给它还原上去。”
王赞收藏的察察(藏语音译)
Q&A
收藏十问
Q: 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 艺术家天生的敏感,采风途中经常有机会接触。
Q: 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 去兰州拉卜楞寺采风时买回的四个彩陶。
Q: 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A: 一男一女两个陶俑。
Q: 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 平心静气、随缘。
Q: 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A: 去西部采风途中购买,朋友赠送,私底下交流。
Q: 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A: 彩陶10余件,汉罐5件,察察百余件,还有一些明清瓷器。
Q: 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A: 收藏爱好者。
Q: 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 可以有很多生活的回忆。
Q: 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A: 赝品有,不多。
Q: 有一天你能放弃你的藏品或捐出吗?
A: 希望收藏品能够与自己的作品、藏书作为一个整体陈列于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