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受关注的真正的无线降噪耳机是小鸟Libratone Track Air和索尼WF-1000XM3。
两款产品在定位上和功能上都非常相似,同时也市面上为数不多支持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所以,这次我们就来做一个详细的使用对比,看看哪一款的表现更好,更值得购买。
谁能带得更舒服
耳机设计方面,Track Air+ 和 WF-1000XM3 都选择了不带外挂固定结构的方案,但在佩戴的感受上还是有着不少差异。
在爱范儿之前的评测中也提到过,WF-1000XM3 用的是「填满耳朵」的入耳式设计,和 WF-SP 运动系列比起来,索尼增大了 WF-1000XM3 的佩戴结构,同时也做了调整,让塞进耳朵的部分更贴合耳道,从而提升佩戴稳定性。
按照之前的佩戴体验,索尼 WF-1000XM3 有很强的贴耳感。用户带上之后能够明显感受到,耳塞是紧紧贴在了耳道,即便没有了 WF-SP 和 BOSE Soundsport Free 那种鲨鱼鳍辅助结构,也能够保持稳定。
与此同时,少了外置固定结构也让佩戴调整简单了不少。对于那些不太会用鲨鱼鳍和拱形结构固定耳机的人,WF-1000XM3 就是一个简单粗暴的固定方案,戴上基本就稳定了。
不过,耳机的稳定性主要还是来自耳朵的压力。而为了降噪,WF-1000XM3 也尽可能把耳朵内部的空间都挤满了。用户带上耳机并开启降噪之后,耳朵确实会有种压耳的感觉,需要慢慢调节和适应。
另外,耳机如果只靠耳朵的压力来维持稳定的话,耳机在佩戴时就会有明显的异物感,佩戴产生的疲劳度也会提升得比较快。平时不习惯佩戴入耳式耳机的用户,就要注意这一点了。
两款耳机虽然都选用了入耳式结构,但 Track Air+ 的解决方案却不太一样。
佩戴时,Track Air+ 除了通过耳朵内的压力来稳定耳机之外,耳机外部那个修长的结构也能将稳定重心分散。这种做法能够确保稳定性,同时也能减少耳朵内承受的佩戴压力。
只是我们在做佩戴对比的时候,也有同事反馈,Track Air+ 在佩戴后没有 WF-1000XM3 那么稳固,戴上后会略微松动,而且阻挡噪音的效果也没有 WF-1000XM3 明显。
的确,Track Air+ 佩戴时并没有像 WF-1000XM3 那样填满耳朵,遮噪效果和稳定性自然也没有 WF-1000XM3 明显。
但面对不习惯入耳式的人,WF-1000XM3 这种填满耳朵的设计会增加他们的不适感,不能长时间佩戴。这样的话,还是不能满足用户的通勤需求。
所以就佩戴感受而言,Track Air+ 戴起来的确会要比 WF-1000XM3 要轻松一点。它更像是佩戴一款入耳式 AirPods,既能保持稳定的同时,也能保持舒适感。对于那些还没习惯入耳式耳机的用户,Track Air+ 无疑是佩戴更友好的设计。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本来就是入耳式耳机的爱好者,希望耳机能提供更贴耳的佩戴感觉,那 WF-1000XM3 会是更好的选择。
多场景切换挑战,谁的连接更稳定、降噪效果更好?
不管是在新机发布还是在之前的体验文章中,有很多用户都非常关心这几个问题:
WF-1000XM3 的降噪效果怎么样?比以前提升了多少?还会像以前那样断连吗?延迟严重吗?
只谈降噪的话,WF-1000XM3 的提升非常明显,效果也会比 Track Air+ 更突出一点。
索尼在 WF-1000XM3 用上了最新一代 HD 降噪处理器 QN1e,同时也在 WF-1000XM3 上加入了专门针对降噪的多麦克风设计。外侧的麦克风用来收集环境噪音,内侧麦克风则用来接受耳朵内的反馈,两侧麦克风收集到信息之后再由 QN1e 处理,从而输出合适的降噪效果。
除此之外,WF-1000XM3 也支持索尼 SENSE ENGINE 技术。通过 SENSE ENGINE,WF-1000XM3 连接智能设备的时候可以借助手机上的传感器来识别环境,进一步调整降噪效果。这项技术,也是索尼 1000X 系列的亮点。
新的降噪处理器搭配密封性更强的佩戴设计,WF-1000XM3 拥有了比初代强好几倍的降噪效果,达到了「降噪圈」WI-1000X 的水平。QN1e 也能有效抑制底噪,真无线的 WF-1000XM3 也少了听诊器效应的烦恼,降噪效果会舒适不少。
Track Air+ 虽然也有明显的降噪效果,表现也会比初代降噪豆要强不少。但跟 WF-1000XM3 比起来,Track Air+ 的降噪表现还是不够突出。
相比之下,Track Air+ 的降噪会给人一种清淡、中庸的感觉。虽然不会有明显的降噪压迫感,但在地铁站、公交车这些场景中,Track Air+ 也只能给你刚刚够用的感觉。
要是这时出现了一个用外放看视频的人,WF-1000XM3 才是能从各种短视频神曲拯救你的工具。
对比过降噪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连接稳定性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感受连接稳定性的变化,我们将 WF-1000XM3 和 Track Air+ 拿到几个常见的场景体验。看看在办公室、户外(马路)、地铁站这三种场景中,WF-1000XM3 和 Track Air+ 有怎样的表现。
- 办公室(一般室内环境)
在办公室这种比较固定的场景,干扰虽然较多,但无线环境还不算太复杂。另外,工作时人会固定在工位上,耳机和播放设备的距离很少会出现大变化。所以在三大测试场景中,办公室是最简单的一个。
所以在这个环境下,Track Air+ 和 WF-1000XM3 都有稳定的表现。我尝试分别用 NW-ZX300A 和 iPhone 进行连接,两款耳机都能表现稳定。
由于办公室干扰不算大,因此之前 WF-1000XM3 在涉谷街头体验中出现过「断断续续」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在办公室体验的环节上。不管是播放的是视频还是音乐,两款耳机都没有表现出太大的问题,两者在体验上的差异也不大。
但有一点需要提到的是,当我在使用 NW-ZX300A 播放器去连接 Track Air+ 时,Track Air+ 是用 aptX 模式来连接,而 WF-1000XM3 则用「SBC(音质优先)」模式来连接。aptX 的数据量相对会比 SBC 要大一点,如果在两者都保持相同的稳定性,那数据传输量更大的 Track Air+ 表现也会比 WF-1000XM3 好一点。
不过,当我们将 Track Air+ 和 WF-1000XM3 各取出一只耳机,同时连接到同一台手机时,就会发现 Track Air+ 还是会有略微的延迟。
还好,这种情况属于小众体验,不会对双耳佩戴带来太大影响。它们在分别连接手机看视频的时,延迟的影响不算太大,两款都能够保持声画同步,用户选择时也不需要太纠结。
- 路边车站、十字路口(一般户外场景)
转到户外之后,无线环境就会变得复杂,突如其来的干扰也变多。
WF-1000XM3 此时的表现还算稳定,也没有出现之前提到的断连和断断续续等传输不稳定的状况,表现也比在涉谷体验时好不少。我们也在路边的车站看了视频,发现 WF-1000XM3 也能满足声画同步等基本需求。
不过,我们之前在日本体验的 WF-1000XM3 搭载了更早期的测试固件,涉谷的无线环境会比广州更复杂,所以我们手上这款搭载量产版固件的 WF-1000XM3 也拥有更稳定的体验,表现还是能符合预期的。
Track Air+ 的表现也差不多,跟室内比起来,身处户外的 Track Air+ 也没有太大变化。
- 公交车、地铁(交通工具场景)
在公交车和地铁上,WF-1000XM3 的稳定性也比之前稳定很多。
不管在公车还是地铁上,耳机也都能够保持稳定。虽然在地铁上,WF-1000XM3 有些时候会出现「突然抽一下」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并不常见。整体表现,也跟在路边使用的情况相差不太多。
在这方面,Track Air+ 也能够保持稳定。连接手机的时候,Track Air+ 的稳定性基本和 WF-1000XM3 保持一致,「偶尔一抽」的问题也相对少一点。
如果只是在稳定性上做对比,两者并没有能明显拉开差距。面对听歌、看视频等基础需求,两款耳机都能够应付。
不过在户外玩游戏时,WF-1000XM3 和 Track Air+ 表现还是比较一般。玩吃鸡这一类射击游戏时,两款跟 AirPods 比起来还是有差距。
如果你只是打打卡牌游戏的话,那两款耳机都没有太大问题,但如果要吃鸡的话,那么最好还是选择有线耳机吧。
- 配对与操作
虽然两者在稳定性体验中拉不开差距,但它们在连接操作的方便性上还是有较大的差别。
Track Air+ 的配对方式很传统也很简单,用户只需要将耳机放回充电盒中,长按盒内的按钮就可以进入配对模式。虽然没有 NFC 这些方便快速配对的操作,但长按操作要实现起来也比较傻瓜,很方便且没什么压力。
相比之下,WF-1000XM3 就麻烦很多。
用户需要先将耳机取出并带上,再长按两侧耳机的触控板数秒才能进入配对模式。先不管这个动作看起来是不是比较傻,操作起来确实要比 Track Air+ 的要麻烦不少。
加之,索尼目前的固件还没有完善,通过这种方式呼出配对模式也未必会成功。所以每次要配对新设备的时候,索尼这个操作就让人很苦恼。
不过,WF-1000XM3 附带了 NFC 模块,方便用户进行一拍即连快速配对。但是,用户在进行 NFC 配对前,也必须把耳机从盒子中拿出来带上。这种操作也违背了 NFC 快速配对的使用逻辑。
原本只要将播放器跟充电盒进行 NFC 对接,现在却还要多做几步。WF-1000XM3 用起来,真的要比其他的索尼耳机要麻烦不少。
就配对操作方面,个人觉得 Track Air+ 还是要方便一点。如果你手上需要配对的设备不多,那配对带来的影响也不大。
但如果需要配对两件或以上的设备时,你就会明白配对交互带来的体验差异。索尼,真的要麻烦太多了。
谁的声音更好听?
声音方面,Track Air+ 搭载了高通的 QCC5100 方案。
这个方案内部支持 aptX 传输编码,能够提升声音文件传输的信息量,从而能让耳机在播放时保留更多声音细节。
相比之下,WF-1000XM3 目前只支持 SBC 和 AAC 两种传输编码。虽然 WF-1000XM3 的官方宣传中提到, QN1e 支持 24bit 无损音乐解码和处理,但索尼并没有为 WF-1000XM3 加入 LDAC 和 aptX HD 等传输支持。所以即便 QN1e 能处理 24bit 无损音频,但 WF-1000XM3 还是不能实现无线无损播放。
不过,传输编码其实也只是其中一个影响无线耳机听感的元素,而不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从试听微软 Surface Headphone 的经验中也能得知,即便无线耳机只支持 SBC 模式传输,但单纯靠单元质量、调音等处理,耳机还是能够输出不错的声音。
所以,这次对比的时候我们也会从两个不同的连接模式来做对比,看看两款耳机的听感效果怎么样:
▲ 「歌手:张学友 | 专辑:《Private Corner》| 播放设备:WALKMAN NW-ZX300A | 规格:16bit 44.1kHz FLAC | 连接模式: Track Air+(aptX)、WF-1000XM3(SBC 音质优先)」
WF-1000XM3 刚上手的感觉还是跟 WI-1000X 很相似,人声和声音的解析力很突出,整体有一种稍稍偏冷的倾向,这样也可以说耳机的声音更具索尼特有的「数码味」。
听学友的 Jazz 时,乐器的细节表现也做得很突出,配合安静的降噪环境也来得很舒服。虽然有 DSEE HX 数字引擎的补偿,但因为传输质量上不了,整体还是会有点粗糙的感觉。
相对之下,Track Air+ 有 aptX 的加持,音频的细节表现会比更加仔细。像歌曲《Double Trouble》开头的一段乐器表现,Track Air+ 能表现出足够的分离度,细节信息量会比 WF-1000XM3 大。
只是,Track Air+ 对于整体的氛围控制没有 WF-1000XM3 来的老练。声音听起来比较平,缺少一点层次感。鼓点够饱满,但做得还是有点闷,声音混合的时候有点浑浊的感觉。虽然细节量上来了,但听起来还是有一点「大杂烩」的粗糙。
相比之下,WF-1000XM3 的层次感更明显,虽然细节不如 Track Air+ 突出,但能够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 「歌手:邓小巧 | 专辑:《No Coincidence》| 播放设备:iPhone XR | 流媒体服务:Apple Music(高质量串流开)| 连接模式: 均为 AAC」
像《重阳》这种不考验细节,但更注重人声表现、环境更干净的流行曲时,WF-1000XM3 的优势会更明显。索尼这次也提升了 WF-1000XM3 的低频表现,提升了声音厚度的同时,人声的渲染也比 WF-SP 系列好不少。和最初的测试固件比起来,人声少了过度锐化的问题,整个听感会更加自然。
Track Air+ 播放背景更干净的歌曲时,整个听感也舒服了不少。虽然是在 AAC 模式下播放,但 Track Air+ 的细节表现还是要比 WF-1000XM3 要突出一点。但 Track Air+ 的人声处理起来还是有些生硬,听起来会有点奇怪。
如果要谈声音的均衡性,那 WF-1000XM3 会做得更好。毕竟索尼的声音一直都以百搭为主,适应力比 Track Air+ 好也不奇怪。
相对之下,Track Air+ 的细节表现更好更突出,声音虽然不如索尼百搭,但也有一定的风格。如果你只是专注的音乐能够跟 Track Air+ 的风格匹配上,那 Track Air+ 无疑会比 WF-1000XM3 更合适。
做决定之前,还有些细节你需要注意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要回到应该买谁的问题上。
如果你是一名「索粉」,又或者期待更强更明显的降噪效果,同时对入耳式耳机也有很强的适应力,那 WF-1000XM3 无疑是更值得推荐的选择。
原因很简单,WF-1000XM3 拥有密封性更强的佩戴设计,物理阻隔和降噪效果都要比 Track Air+ 好不少。如果你已经拥有很强的入耳式耳机适应性,那应该能快速习惯 WF-1000XM3 的佩戴感。
如果你是一名索粉,那你也应该也能习惯索尼一贯的声音特质,同时也能忍受 WF-1000XM3 在交互上的「小麻烦」和现有固件的「小问题」。这样的话,WF-1000XM3 确实能满足你的需求。
但如果你并不想要这么强烈的听感,之前也没有太多佩戴入耳式耳机的经验,自己手上也有更强力的降噪耳机,现在只是为了通勤需求购买一款真无线主动降噪耳机的话,那对大众更友好的 Track Air+ 才是适合你尝试的产品。
另外,之前也有读者朋友问我真无线 WF-1000XM3 和头戴式 WH-1000XM3 以及挂肩式 WI-1000X 这三种降噪耳机的选择问题。对于只想买一副降噪耳机的他们,现在也想知道买哪个更合适。
这里我能借此做一个选择建议:
真无线降噪耳机无疑是这三种方案中最灵活,场景适应力最强的产品,它的佩戴没有太多场景和天气的限制,不管是夏天冬天都能带。
只是,目前基于现有的方案,真无线降噪耳机还不能搭载更前的传输技术,LDAC、aptX HD 等完全解放播放质量的东西还没能在真无线上使用。
而且,考虑到耳机体积、密封性、耳机功率表等因素,真无线耳机目前的降噪效果也还不能跟头戴式做对比。
挂肩式无线降噪耳机拥有更大空间,能够容纳更多电子元件和更大容量的电池,续航、功率输出都要比真无线高。与此同时,左右两侧耳机还是用有线连接,稳定性会比真无线耳机要稳定。
只是有线和体积较大的挂肩结构会影响佩戴效果。虽然比头戴式要好不少,但灵活性和场景适应力还是要比真无线差一点。
头戴式的话是目前最成熟的方案,它能拥有最好的传输质量,处理能力也是目前最佳的。头戴式降噪耳机能用上全包裹设计,隔音能力也会比入耳式的挂肩、真无线降噪耳机要好很多,降噪性能也是三者之中最强的。
不过,头戴式的灵活性也是三者之中最差的,佩戴也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要是碰上广州「最低消费」30℃ 起的夏天,那么头戴式降噪耳机就只能乖乖待在空调房里了。
这就是三种降噪耳机的差异,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特性,三者之间也没有明确的替代关系。要是你真的只能选一种的话,恐怕它未必能满足你全部需求。
如果你也关心目前最新款头戴式降噪耳机的表现,那爱范儿也会对 BOSE Noise Cancelling Headphone 700 进行详细体验。
想知道这款产品值不值得买的用户,记得要留意下周推出的模范评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