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的公司有很多,宜家作为一个全球家居用品品牌,每项正业之余的事居然都做得挺高分。
比如说,能凭一个5块钱的购物袋就进军时尚圈;
又比如,为了增加消费者的逗留时间搞起的宜家“饭堂”,结果一跃成为全球第六大餐饮品牌;
还有,一个诞生于1951年的宜家《家居指南》,已经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刊物之一。
就是这么一个令人颇具好感度的瑞典家居品牌,在日本卖不动后,又在中国出现了连续三年的增速下滑。
市场上有个共识正在默默达成,即:
对于穷人来说,宜家很高端,品牌很大,也很贵;
对中产来说,宜家很出名,但不高端,也没有多么便宜;
对有钱人来说,不好意思,看不上了;
先来做个小学算术题,这是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
拿2019年来看,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是¥26523元/年,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92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4389元。
总之就是钱不太多的意思。
注意,这是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来算,26523/12=¥2210每月,城镇居民¥3270每月,宜家没有开在农村,我们但且不算了。
再把收入分五个等级,高收入、中等偏上、中等收入、中等偏下、低收入,基本上各占20%。
那么照着宜家的调性来说,它对标的应该是中等收入+偏下+低收入的人群。
记住这组数据,后文的“证据”我们还会用到。
之前在知乎上有一个关于“宜家穷人买不起,富人看不上”的话题,回答里面,有八成的人为宜家打抱不平,宜家不是“平靓正”谁能是?!
剩下两成中,一半说宜家的家具质量真的是烂,另一半说宜家在中国遭遇挑战(含蓄了)。
不同国家、地区的消费者需要什么?这是所有跨国企业都要考虑的经典问题。
追逐低价是人的本能,宜家从这点出发,在定价策略和发展规划上都围绕着“性价比”,目标人群也非常清晰:想要有格调有设计,但是又给不起很高价的人,包括学生、职场新人、买第一套房的人等等。
创始人英格瓦从一开始就立志要做大众都买得起的家具,宜家不仅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还致力于让普通人能过上像“富人一般的美好居家生活”。
在发达国家,宜家的确做到了无人能敌的“性价比”,尤其在北欧地区。
原因很简单,宜家首创的平板包装+自行组装的方式,一石三鸟。
- 为顾客省下了一大笔离谱的人工费;
- 顾客获得了组装的乐趣;
- 同时给企业省下了原本特大型的包装及货运成本。
看看美国的宜家官网就知道,一个$349美元的带收纳的床,我选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宜家地址附近,显示出来的上门安装费用是$107-$131美元(折合是700多人民币起)。
什么床,要700元来组装?不要觉得这是打劫,这就是他们的人力均价,否则也不会有如此多制造业迁移到亚洲、东南亚等地以压缩生产成本了。
所以对这些地区的人来说,宜家可自行组装,简直是天降福音。
再来对比一下澳洲和中国国内宜家同款产品的价格,$79.99澳元汇率兑换后就是差不多¥399人民币。
Yep,一流企业宜家,可是全球统一价。
说通俗点,下沉市场是最大的市场,宜家一炮而红的定位正是低价家具,所以它在瑞典一出道就俘获了众多消费者。由于它的产品全球统一价,当发达国家的物价转到发展中国家,对于欧美消费者来说是白菜价的东西,在我们这可就不算便宜了。
前面列举的国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在派上用场了,此处不比美国,我们就近比一下隔壁的日本吧,根据2017年的数据显示,日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万美元,折算人民币为113900元。
我们只有2万多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10+万的比起来,消费力一目了然。
你确定宜家定位的中低收入人群包括我们国内市场??可支配收入差距那么大,却卖给我们全球统一价???对我们来说,可以说是,简直就是,宜家“贵”。
宜家的产品矩阵很有意思,每款都会有一个“心跳价”档位,但也仅此一个选项。
超低价的物品只是全品类里极小的一部分,它们的作用在于让你为低价感到“心跳加速”,一冲动就买回去并且产生“宜家好便宜”的错觉。
比如说床头柜¥69,可以勉强当白捡了。四人餐桌最便宜的¥799,看着不低但跟隔壁售价¥4000多的比起来那是很便宜了。
国情的差异,定价没有根据当地的水平走,定位就会出现偏差,等消费者对宜家的新鲜劲过去,消费决策就会回归理性。
宜家在我国内的营业增长走下坡路就是预兆。
还有,在美国,宜家基本都开在名校附近,这个策略很有套路,一是服务学生,二是这些可都是精英人才,他们会成为未来的消费主力,此时陪伴他们成长的宜家,一定能留下学生时代“奋斗的味道”,赚足一波情怀营销。
但是这个策略没办法在中国施行,因为中国大学生都住校,完全不需要消费家具用品,所以在选址的时候,宜家没有靠大学城,而是城市的郊区。算是本土化避坑成功。
另一面,宜家要继续走“性价比”路线的话,实在还不够“性价比”,几块钱的宜家锅碗瓢盆不在考虑范围内。
要知道,宜家的另一位大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淘宝市场”,十余年来,干死多少实体店、线下店,大家都心里有数的。
宜家家居进入中国市场后,对国内的家居行业来说那可是顶顶的榜样。我们谦虚地学习人家的设计、销售策略,虽然市场上复制不出另一个中国宜家,但国人的审美已经深深被影响。
所以,不要觉得我们自己做的家居产品审美很差,只要你有心淘,你就会在淘宝上收获比宜家便宜,还跟宜家一样好看的产品。
宜家质量=低端?
宜家没给我们留下“便宜”的印象,但给我们留下了“质量一般”的印象。
很多人都说宜家家居是“搬家的时候丢了也不可惜”的,这还是它们的套路,只要产品易耗,消费者的复购率就上去了。
这不是很好吗?能让宜家用爆款产品赚个大发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道理非常实用,产品易耗能增加复购率,同时也在损耗有消费力的人对宜家的信赖度。
宜家最常用的板材就是颗粒板,也叫刨花板、密度板,几种叫法的制作工艺稍微有一点不同,但都是属于碎材板。木头的碎屑,是靠胶水黏着在一起的,低廉的胶水会释放大量甲醛,宜家在环保标准上一直保持高要求,所以甲醛不是大问题,问题是木屑很不耐用。
宜家的“拉克”小方桌,55x55cm,售价在¥39-¥49之间,用的就是这种板材,易潮、易起皮、桌腿容易松。这个价格我们当然不能要求它质量有多好。
对于中等及偏低收入人群来说,家庭稳定后,对家具的要求也会上升,至少不能特别勉强,几十块钱的碎木桌子是不合适的了。
那我们选一个实木的,大小也是45x45cm,此时价格也得到了“质”的飞跃,¥39秒变¥599,你敢说宜家很便宜??
问大家一个问题,一个家怎样才能看起来很有品味?
首先是好看,其次是家具细节有质感。很多人的审美水平不过关,就算照着宜家《家居指南》来购买,表面上可以达到“美美哒”效果,但屋子的收纳系统有可能会毁掉你的幻想。要“好看”又“实用”,二者在很多时候会发生冲突,能兼顾的人是少数。
当你审美过关了,宜家那些没有质感的东西或可点亮你的窝。一旦不过关,就会不伦不类。
有人说,宜家产品是同等品质价格最低的,同等价格品质最好的,几乎无可挑剔。
事实上,从宜家质量、设计、价格来看,好看的价格太贵,价格低的质量一般,质量好的价格又贵,还得考验审美搭配。
不是故意黑,但宜家不上不下,是真实存在的“尴尬”。
宜家败走亚洲?
宜家全球化的步伐一直不大,甚至算得上保守了。品牌成立70多年来,至今没有上市,而早在互联网腾飞的时候,英格瓦还明确拒绝过宜家的电商化,今年由于疫情原因,才终于在今年3月开设了国内的天猫店铺。
宜家惯用的各种商业策略,套用在日本市场时,就风头不再了,近几年的销售额被反超后勉强排在第五,真正的家居第一属于一个日本本土的家居品牌----NITORI。
(来源:亚洲家具论坛AFF,2016-2018)
再反观中国市场,我们的家居行业至今没能复制出国产“宜家”品牌,一是缺少时间的沉淀,二是在品控和规模上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本来都是宜家在中国可以大爆发的市场条件,可惜“答题”没答好,成绩下滑。
说宜家“败走”,它当然不会瞬间死翘翘,但全球布局出现本土化定位的偏差,正在显出“恶果”。
往简单地说,宜家的“便宜”和“性价比”是较之于发达国家而言的,放在中国市场是“不上不下”的尴尬,正在暗示着宜家该下沉,就下沉得再深一点。
好了,叫你降价呢。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