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大山深处,长江和嘉陵江在这里交汇融合,再向大海奔流而去,这一汇一聚形成了半岛,造就了重庆城。
八百多年前,先封王后称帝的宋光宗赵惇,因双重喜事,将恭州改为重庆,于是这个喜庆的名字一直延用至今。
依山傍水的山城,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典型的山水文化,并促成了重庆人豪爽的性格,重庆拥有美景、美女、美食,三张打响全世界的名片。
于我而言重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里不止是外婆和母亲的家乡,也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本期一蕊和小强将开上福特插电混动版新蒙迪欧,穿梭在两江山川之上,城市街巷之间,为你揭开重山重水重庆城的故事。
图片、文字来自蔷薇图片社,转载请联系作者一蕊和小强。
“千帆过尽,归来任是热血少年!”
山城演变史
北纬30度,是个非常神奇的纬度,在这里曾诞生过众多辉煌的文明:埃及神秘的金字塔、世界奇迹巴比伦、伟大智慧的玛雅文明;而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从东端迤逦的杭州到壮阔的黄山,再从磅礴的长江到辉煌的山城重庆,最近这座被称为8D魔幻城市的地方同它的天气一样火爆。它拥有奇特的地形、独特的交通工具、以及各种震撼人心的城市风景,当我们开着福特插电混动版新蒙迪欧去探寻它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奇妙所在时,注定不走寻常路。
古人笔下的重庆古城,雄踞半岛之巅,依山势蜿蜒而筑,气势巍峨;但其实最初的重庆只有渝中半岛那么大,穿过门洞的就是世世代代爬坡上坎的重庆人。
追溯历史,重庆有九开八闭十七门,每道门都有故事。打开重庆历史的第一道城门,古时船舶自长江过三峡一路上行,数千里行程人皆疲惫,当大家远远望见两江冲刷巨大河滩中心的朝天门,船员欢声雷动。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朝天门的旧址荡然无存,高楼大厦拔地起,但它在我心中的地位依旧,因为重庆的起点就从这里开始。
在重庆,有无数蜿蜒曲折的道路串连成山城的脉搏,让重庆森林除了冰冷的水泥还有一腔赤忱,而那些老街巷道里的故事,在岁月的洗礼下变的淡然。
十八梯的消逝,下浩老街的关闭,我们怀着希望又不停失望,想赶上建设者的脚步,找到一些残存的痕迹。后悔读书时最大的兴趣不是摄影,曾经每年跟随母亲探亲的脚步,坐过一宿的绿皮火车,到六小时车程老成渝高速的开通,再到如今一个半小时动车,时间缩短了思念的成本,但那些百年祠堂老宅、青砖瓦屋早已跟随儿时的记忆,定格在历史的碎片里。仿佛一夜之间,沉睡的老城突然变成地上散落的砖瓦,新城之下还有旧时的回忆吗?
驱车前往市区,驾驶混动版新蒙迪欧的初体验:“不像在开汽车!”。启动之后默认是纯电动模式,习惯燃油车驾驶的人非常不适宜,完全没有发动机的噪音,开起来感觉异常的平稳与宁静,这感受相当神奇!即使在喧嚣的山城行驶,关上车窗就能安静的享受轻音乐和窗外的风景。
少了引擎的轰鸣声,动力却依然十足,像是一只沉睡的野兽,一般车辆可设置在EV Auto模式,刚开始电量充裕的时候,不论起步加速还是正常行驶,感觉发动机都没有介入,到后期电量不足或是在爬坡猛踩油门时才感觉动机的介入。平顺的动力衔接让人难以察觉,踩油门反应速度挺敏捷的,在山城复杂的道路上,起步与上坡都强劲有力。
当然如果想要回到汽车应有的动感,也可以随时按住EV键切换驱动模式,同时在使用燃油模式时,汽车会以燃油的动能为电池充电,这个新能源的节能设计也是相当的合理。
抵达七星岗附近的通远门,老城区停车难的问题凸显,地下室车位窄、通道窄、柱子多、灯光昏暗,老司机都捏着一把汗,新蒙的盲区监测、倒车雷达和影像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了大作用,当然自动泊车系统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尝试的。
在重庆几天发现几个堪称极限挑战的停车场,各种直角拐弯爬坡、坡道上设置收费口,遭遇几次前车溜坡,好在自动挡的新蒙完全没有这类问题,难怪说山城寸土寸金啊!
【城门内外烽烟四起——通远门】
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一段残存的古城墙遗址出现眼前,墙缝中爬满青藤,黄桷树的枝垭遮天蔽月。重庆老城剩下的城门如今只完整保留下两座,陆路的通远门和水路的东水门。三面环水,自成天堑的重庆,作为陆路咽喉通远门的地位可见一斑。
它是目前重庆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门,留存着主城门及城墙。长条石层层堆叠起来的城门高5.33米宽3.5米,厚7.41米,双门的设计可将敌军引入,翁中捉鳖。
通远门因其地理位置,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城墙边的雕塑,让人不禁回望烽烟四起的年代,先来聊聊重庆是如何建立的,历史记载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316年,秦国名相张仪率军占领巴国都城,大兴土木,第一次在两江交汇的江北嘴地区建立了一平方公里的江州城。公园前226年刘备为巩固其蜀地皇权,派蜀国大都护李严又进行了第二次扩大城池的修筑。
第三次修筑城墙,与历史上通远门经历的恶战有关,第一次是十三世纪初期,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向苟延残喘的南宋政权发起最后的攻击,重庆知府彭大雅意识到战事紧迫,于是下令将原本泥土砌成的城门推到改建成石条青砖的坚固城墙,这第三次的筑城奠定了坚固的壁垒,并且打破了蒙军的铁骑神话。
重庆最后一次筑城在明朝洪武年间,戴鼎将战乱中毁坏的城墙重建,所有的城门为百姓所用,并启用了九开八闭的风水之说,可惜好景不长,明朝末期通远门这里打响第二次恶战——张献忠率60万军马攻打重庆,围攻激战整整六天,守城士兵拼死抵抗,最终还是陷落了。那场大战之后重庆城十室九空,大量的尸骨被埋葬在通远门外的七星岗上。
多年前的战争和杀戮已经化成城墙上大大小小的孔洞,而如今小草在岩缝中坚强的生长,山城的古老和青春同样拥有生命力。当历史与常青交相辉映时,城门通往的世界已经是另外一番模样。
【老重庆的生活样本——打枪坝】
顺着青石板巷上行,步道两侧斑驳脱落的青砖老墙还保留过去的样子。
鼓楼巷的尽头是打枪坝,平房里的厨房敞开大门,昏黄的灯光下,油腻的灶台紧挨着,公用的厨房让我瞬间回到小时候外婆住的“筒子楼”记忆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在特殊的背景下诞生了颇具社会主义特色的产物,狭窄的几十平单间,洗漱和厨房都是公用的住房被大家亲切的成为——“筒子楼”。
这样的住房大都是单位分配,很多人就是在这狭小的空间里结婚生子,奏响锅碗瓢盆的人生协奏曲。
打枪坝还保留了一个重庆近代工业发展过程最具特殊意义的地方——重庆自来水厂旧址。1927年,著名的水电专家税西恒,在这里开始研发,并在在1932年顺利开始供应自来水,让重庆告别了江里挑水喝的窘境。
拥有了住房、通了自来水,中国在战后缓慢复苏和发展中逐渐壮大,我的外婆,作为一个幼儿教育者,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并没有丰厚收入来源,进入筒子楼后生儿育女,一家几口人却也幸福安康。
母亲说六十年代初期,自然灾害时期,每年最幸福的时候就是过年,外婆揣着粮票到供销社领了盐和面粉,做锅贴,肉是那个年代的奢侈品,难得吃一会,瘦肉切片炒菜、肥肉和肉皮熬成油存放起来,熬干的油渣也可以炒菜,顿顿都吃到光盘,很难想象这样的条件外婆拉扯大了包括母亲在内的五个子女。
时变迁,如今顿顿有肉吃,家家有房住,这些楼依旧在,那些人不见了影踪。外婆在世时偶尔会跟我聊起那些岁月,她总是感慨重庆的发展速度惊人!从挑水喝到打开水龙头如此简单的动作,背后却是一座城一个国家的兴旺繁荣。
【江水滔滔——重庆开埠】
离开通远门穿过东水门大桥,开车回到南岸滨江路,原本是想去探寻被《美国国家地理》称为旧重庆活化石的下浩老街。
满心的期待却被一扇铁门和施工公告拦住了去路,那些在山势沟壑中粗粝又磅礴,精巧又市井的旧城,如今随着人去楼空消失殆尽。
在重庆生活的姐姐说,抖音捧火了洪崖洞,而她几年都没有去过那,一个现代全新打造的仿古街区的热闹和一座活生生的城市标本下浩街的消亡,重庆人民众说纷纭。在巨大舆论声中,下浩街据说会被部分保留,街角的古建筑已经被翻新,全新的景区龙门浩正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拔地而起,我们不希望它的命运和中国大多数古镇古迹一样,变成旧盖新的“仿古”。
南滨路周家湾63号,屹立在废墟上的“卜内洋行“大楼和仓库旧址覆盖着密密麻麻的爬山虎,这座楼高三层,底部砌着坚硬的石块,二三楼是青砖墙体,圆弧形石砌拱门,门楣上刻有“1915”,在灯火通明的南滨路孤独守候。
1890年3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项》,次年重庆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开埠通商的城市,于是重庆南岸区的滩涂上洋人的身影多了,他们在此筑码头办洋行,同重庆的商帮行会做起了买卖,到今天南滨路上还有立德乐洋行、卜内门洋行、法国水兵营、美国使馆酒吧等历史遗址。
英国卜内门公司于1903年在重庆开设机构,由英国商人卜内与门氏两人合伙投资,生产经营纯碱、肥料、农药等化工产品。你可能并不知道他们是化工业历史上的巨子,但这个集团发展到今天,其下属的油漆品牌“多乐士”你一定听过。
1915年,英国人在周家湾63号修建了眼前这两幢别墅建筑和仓库作为卜内的办公机构。抗战爆发后洋行关闭,因废弃多年如今已是阴森的古堡,失去了当年的风采,打围起来的大门挡住了好奇的来访者,在经历了近代毁灭性破坏后,那醒目的“为人民服务”存留在斑驳的石墙上。这些建筑大隐于市,孤单存在于喧嚣的都市里,等待着人们去找寻它昔日的辉煌,同时理解它所承载的历史。据在此施工的工作人员说,将来这里会建成陈列馆,我很期待。
距离卜内门洋行百米之遥的龙门浩老街上,绿荫掩映着一栋栋中西合璧式建筑,周家湾孙家院子的遗址也翻新保留了下来,作为1920年开埠时期保存最完整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砖木结构有牌楼、人字形屋顶,精致雕花门窗上是砌成拱形的小青砖。
洋人和生意的到来,自然也就带动了重庆的商贸经济,造就了当年无数的本帮商派。随着战争结束洋人的离开,洋楼变成了市斤里没落的贵族,如今被修葺一新,闪现昔日浮华过往。
过去的终将会过去,未来已是另一番模样,那些离开的洋人后代如今再次回到这里会发现,亚洲沉睡的狮子,它醒了。
【七八十年代的重庆范本】
每天清晨驶入重庆城区,最喜欢新蒙的EV NOW 模式,车辆纯用电能行驶,在拥堵早晨最为适用,拥有平顺舒适的驾驶感受,只要保持电池的电量在4分之一以上,EV Now模式都可以随时启用。官方数据满电有52KM的续航里程,实际我们测试过一次,爬坡上坎之后大约46KM电能用尽,所以靠纯电基本能够应对在山城上下班的使用。
第一天没有进入下浩街的遗憾,在第二天与南滨路并行涂山路的偶遇中,被弥补。
记事起,外婆就住进了洪崖洞上沧白路尽头临江路交叉口旁一栋不起眼的居民区里,格局跟涂山路上这些老小区如出一辙,都有长长的走廊和漏光的楼道。
家的模样已经模糊,楼道的记忆却如此深刻,全凭外婆家住在八楼。说起楼高,重庆人盖房那是一座比一座高!听说渝中区每隔几年就会有新建筑打破最高的记录,回到70-80年代没有电梯烧骨油的时候,重庆的楼建的也并不低。
老人说重庆城底下是一块巨大的岩石,建楼的第一步开山凿石,地基挖的越深,楼就能修的越高,在寸土寸金的山城,修楼成本巨大,楼高、楼密是必然,所以重庆人世世代代习惯了爬坡上坎,爬楼的功力也是相当了得!
外婆六十多岁时,每天从八楼上下买菜往返耗时两到三小时,大部分时间都在这楼道度过,阴暗杂乱藏污纳垢的楼道,扶手被摸的油润发亮,炎热的夏季每家每户几乎都不会关门,街坊们就坐在门后的凳子上,摇着蒲扇,跟过往的邻居聊聊家常。于是这邻里关系,就在这上上下下歇脚聊天中热络起来。
在重庆住高层也意味着更受阳光的青睐,或许你从街边进入楼道,门上写的是5楼1号,那下几层夹在青石岩壁里的阳台,或许都不曾打开过,多么魔幻的构造!
儿时的记忆跟随阳光的方向,从楼道的深处不停往上蔓延,像那蜿蜒盘亘的榕树,寻着光挺立在潮湿的老街上。
漫步涂山路,拾级盘旋而上,踏梯疾步而下,行走间尽然有了穿梭时光的错觉。
仿佛每一个洞口通往的都是昨天,每一扇门背后都藏着平凡琐碎的生活。
老街的市井气息意外的让我觉得舒服,当一个城市的步伐走的越来越快时,没人去会在意那些被遗弃的角落,然而某天街角突然出现那个熟悉的画面,时光的匣子就会随之打开,时空乱了,碎片被拾起拼凑成你最陌生又熟悉的样子。
重庆就是我记忆里,最美好的童年,它还未走远。
8D魔幻重庆城
离开回忆,我们继续探访全新的重庆,随着城市的翻新,公路的建设、汽车的普及,如今的重庆俨然成为一座立体感超强的大都市。可能是重庆的夏天来的太早,又或是新蒙的空调系统太凉爽,我们放弃了原计划里的山城步道,不用去挑战自己的腿力,开着车,一样能够寻找到山城最奇特的交通网络。
从涂山路往南坪开,在重庆南岸区响水路宁静小区的停车场,老司机也长了见识。进入小区大门从公路到车库要下5层楼,在这里司机需要转N个360度。
从平层下来,单行道,弯道也很大,对经验丰富的司机来说,看起来还不算难。
但如果弯道上停着车情况就不同了,中央立柱擦满种颜色的车漆,老司机小强小心谨慎,在缓慢的滑行中不断倒车调整,生怕擦挂,好在新蒙的盲区监测系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辅助。
下到平层,跟保安大哥聊天,他笑言:“你们成都来的没见过这样的停车场吧!在重庆这种神奇的停车场还多着呢!”原来这个小区存在很多年了,当初这个旋转车库是非常安全的,后来几百户人,家家都买了车,最初的设计跟不上时代了,才有那么多停在弯道上的车。
路过的居民打趣的说,来这练车技的哇?秋名山车神算什么,来重庆当个老司机才是正经事啊!
把这个“螺旋”停车场放大几倍,就变成了融侨半岛立交桥。
当年那部电影《疯狂的石头》里,黄渤撒腿狂奔的“转转路”就是这里。
从双峰山路到融侨路,由于高差大,所以采用720度的旋转立交设计。感慨人类思想和科技的进步,将空间和时间都大大缩短,山城的交通也不再让人望而祛步。
还有修的像过山车一样的苏家坝立交桥,薄薄的梁体,高耸的桥墩,大半径螺旋匝道,被魔幻的山城的路桥彻底征服。
与国内很多城市不同,重庆目前也实行限行政策,从2018年4月至11月,重庆主城区对通行嘉华大桥、渝澳大桥、黄花园大桥的机动车实施为期200天的尾号限行措施,预计随着汽车的逐渐增多,道路限行终将演变成一种常态。
在这种大环境里,国家目前给予新能源汽车普遍的支持,只要是挂绿牌的新能源车型,一律不受限行政策影响,而新蒙迪欧插电混动版就符合国家新能源的标准,可以畅行山城,不受限行政策的影响,环保且节能,这大概也是新能源车目前如此畅销的最主要原因了吧!
在上上下下的道桥中行驶,小强发现新蒙迪欧插电式混动版的超控界面中有“节能指导”提示可以帮助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在加速、制动以及高速路巡航操作时,节能指导会进行打分,平稳驾驶减少急刹和猛踩油门的坏习惯,得分就会很高,并大大节约能耗。所以在纯电动模式下,应该是可以达到官方所说的52KM续航的。
为了体验重庆的魔幻交通,我们最远开到了重庆巴南区界石华南城,为一睹“出门全靠浪”的波浪形公路。上了高速当车,当车辆匀速巡航或滑行时,系统会智能的关闭发动机,节约燃油的同时还能让车滑行的更远。而且汽车在还能回收多余的动力给电池充电,使用发动机时的油耗也是相当的低了。
目的地就是眼前这个全长300米的路段啦!起伏很大,车速一快就有游乐场里坐激流勇进的即视感,相当的刺激。
原来当地开发商修建华南城时为了商家出入方便,规划了连接四层商铺的波浪形公路,如果说不可变的地势修螺旋的立交是没有选择的选择,拥挤的小区修螺旋停车场是为了方便,而这样的波浪公路,那简直就是任性了!重庆人牛逼!
从空中到地面再深入地下,原本需要翻山越岭,因为隧道改变了距离,整个重庆大大小小的隧道就有近600座,山都被挖空了!
车是如此,城市的其他交通系统亦是如此,轻轨穿楼过,车在楼顶停,每天不知道有多少外地人为李子坝网红的轻轨2号线穿楼过而惊叹。
而那些连接着南北互通的大桥,更是让江北、渝中、南岸的关系紧密相连。据说重庆平均每2.5公里就有一座大桥,各类桥梁修建了4500多座,是名符其实的“桥都”,李白清老师曾经笑谈,重庆人修桥就像要把长江和嘉陵江加上盖那样疯狂。
而且这些桥不仅外观好看,还时不时创造世界之最,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上图)与东水门长江大桥(下图),是全球首座“双子桥”,创了六项世界纪录。
而打通江北、渝中、南岸三地的黄花园大桥,其连续钢构长度也是世界第一。
而桥的前身,1987年开始运营的“空中公交车”长江索道,也没有被桥梁的发展挤出历史舞台,它摇身一变,成为了山城旅游的新亮点。
能让导航播报都接近崩溃的重庆交通,把所有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我们由衷的钦佩重庆人,用惊人的智慧和胆识,开山凿地,让重庆这个西部的山地城市,变得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变成当之无愧的“8D魔幻城市”。
白天不懂夜的黑——越夜越美的重庆城
重庆有很多关键词,排名前三的永远是:夜景如梦、美女如云、火锅如林。要用一句话来总结重庆旅游的精髓,就是坐拥山水之城的夜景,一边吃着火锅一边欣赏美女!惬意!
一样的景别,在不一样的时间,静谧与繁华间,拥有“小香港”美誉的重庆夜更引人入胜。上车,让喜欢开夜车的老司机带你去霓虹中体会越夜越美丽的重庆。
【缅怀那些逝去的吊脚楼——洪崖洞】
从临江门到千厮门,是一道上下落差达五六十米的悬崖峭壁,靠临江门一段叫飞仙岩,
靠千厮门一段就叫洪崖。
和通远门一样,洪崖洞也有一道门,可能因为地势又或者是风水,这道门未曾开启过。而如今这里因独特的建筑形态火遍全世界,所有人第一次到重庆,可能首站就是想到洪崖洞景区看一看。
异常的热闹已经改变人们对这个景点的关注点,洪崖洞和日本动画没有任何的关系,而他也不是网红视频里的打着巨幅广告的空中城堡,洪崖洞的精髓在于重庆最早消逝的吊脚楼文化。
两头是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在重庆独特的地势地貌中,悬崖峭壁上重屋而居的吊脚楼是一道奇观。
和现在开山凿石的修筑形式不同,旧时的重庆人利用木头或竹子,背靠山壁面朝大江,顶起一座座安身立命的屋檐,从远处望去鳞次栉比顽强扎根在山城的大江边,抵御着洪水的侵蚀。
洪崖洞的前身就是这些为重庆人遮风挡雨的吊脚楼,小时候有一段深刻的记忆从未被抹灭,某年春节母亲带着我从沧北路口顺着石梯下到江边玩耍,那时的洪崖洞还保留着不少残破的吊脚楼,在石梯转角的一间木屋走廊前,远处的江景吸引了我的视线,好奇的踩上吱吱呀呀的吊脚楼,那晃晃悠悠的地板缝隙大到可以看清江边的石头,越靠近阳台围栏,走得越发小心翼翼,还没抵达,江风猛的一阵吹进走廊,瞬间天摇地,晃吓得我赶紧往回跑,母亲看见责备我到处乱跑,指着那栋房子说,这吊脚楼年久失修随时可能坍塌,掉下去就是江水滚滚,会把你冲走的。
2006年洪崖洞景区建成了,父母带着还在上学的我去吃了酸辣粉,坐了观光电梯,虽然小时候的吊脚楼不见了,洪崖洞从外观看还算得上老重庆的重现,建筑凝固了历史,让长者追寻历史,让后人寻觅传统,没想到十二年后的今天洪崖洞竟然火的如此疯狂!
而洪崖洞最美时刻属于傍晚,华灯初放,湛蓝的天色里,与层叠建筑通体散发的橙色光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为之驻足。
不论从哪个方向,任何角度,灯火璀璨的洪崖洞都不会让你失望,当然我也不会挤进疯狂的人潮,再去排队等那十层楼高的观光电梯,去逐层逛那些小商品店,有些回忆远远看着就能够满足。
【嘉陵江上守望的摄影师们】
百年风雨、时光流失,那些经历了无数岁月和时代变迁的建筑带给人们了多少美好回忆,这些濒临消失的青砖旧瓦又保存了人们多少温存。
雨季未到,嘉陵江上石滩显露,起伏的岩石和远处的城市交相呼应,那是大自然和人类文明的完美对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作为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水运口岸,重庆的码头文化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从船运的兴盛,到商贸互通码头文化的兴盛,水运的历史对重庆来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火锅”、“袍哥”、“纤夫”、“茶馆说书”“山城棒棒军”伴随着码头而出现的元素也让人记忆犹新,山水重庆,水占了半壁江山。
如今江还是那条江,世界早已物是人非,因为交通的发展,水陆运输逐渐被取代,船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码头文化也淡出了重庆人的生活,如今大部分的船舶都是观光旅游等用途。
打鱼的人放下了鱼杆拿起了相机,用同样的耐心,守候光线变幻。
炎热的5月,那天重庆的最高温度尽然升到了37度,火城名不虚传,巨大的岩石在日落后散发着热能,我们就和几位重庆的摄影爱好者们,在酷热难耐蚊虫聚集的江心坐成一排,艰苦等待,每个人都默默在屏幕后面守候夜幕降临。
一位年纪大点的摄影师调侃的跟我们说:“再过几年我就拍不动,下河堤这事就只有你们年轻人去做了。”这大叔坚持了十多年的拍摄爱好,只是想记录下自己所热爱的这座城,他说你看重庆变化真的太快了,就像这短短半个小时的光线,你以为每个下一张都是最好的,其实可能早就错过了心里最好的那张了。
是啊!城市日新月异,每个守望的人心中都有他最珍惜的那个时代,错过了也就回不去了。
如果一个人的记忆是一座城,时间的车轮推动着我们不断向前,后视镜里消逝的是芳华的岁月、城市的过往,我们泪流满面不能退后,只想按下快门,记录这一切。
【再“火”一遍的渝中区】
提到洪崖洞,又想起了外婆小时候给我讲的另一个重庆故事:1949年解放前一个月,一个平凡的下午,从陕西路于家巷一个居民房里飘起的火苗,引发了一场18个小时惊天浩劫般的大火灾。
楼外嘈杂的呼喊声,把午睡的人们惊醒,来不及收拾行李,把家里最值钱的家当全都塞进了木箱,抬着沉重的行李,外婆在惊慌失措的奔跑中偶遇一个好心的黄包车师傅,沿着消防车方向,从两路口一路逃到了沙坪坝,后来证明这是唯一正确的方向。
很多人以为逃到开阔的朝天门就能没事,而火势蔓延的速度惊人,烧红了停泊的船只,涌向江边的人也只有寥寥幸免于难。那一夜重庆的上空被烈火映的通红,这场大火烧毁了朝天门,千厮门,东水门地区数万户家庭。
这骇人听闻的故事,多年后从外婆口中婉婉到来,感觉云淡风轻。浴火凤凰,劫后重生的渝中区发展的真心不错,甚至又开始“火”起来了!
当年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陪都重庆为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于1941年12月31日在渝中区的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取名解放碑,代表着坚决抗战的精神。
国之强大,家之兴盛,解放后的中国势如破竹,当年高耸在渝中之心的解放碑,如今也被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所掩盖。
乘坐电梯,来到渝中威斯汀50楼,一个270°观景玻璃平台和一个悬空的玻璃泳池,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快意,而这已经成为了INS上疯狂点赞转发的重庆最美夜景观赏点,火到了国外。
那个吃着火锅、一边欣赏重庆夜景、一边打望重庆美女的美好愿景,在这里就能轻易实现了。
从弹子石到江北嘴,以及渝中区国际化的大都市景观,在这里都可以尽收眼底。
我们从日落西山呆坐到夜幕阑珊,被上帝打翻的调色盘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初夜的山城,以繁华区灯饰群为中心,干道和桥梁华灯为纽带,万家民居灯火为背景,层见叠出,构成一片错落有致的国际化大都市。
重庆的夜景,实在太迷人,感觉全世界都在为你而璀璨。
【在上帝的阳台看夜景】
为了重庆的夜景,好多人爬过鹅岭揽胜楼、坐过游乐园的摩天轮、挤过南山一棵树,今夜我们也去挤那棵树了。
伴随我们几天的福特插电混动版新蒙迪欧是2.0L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146马力,还搭载了125马力的电动机。
常规来说刚起步都是电机在工作,反应很温和而灵敏,在去南山的路上上山爬坡的过程中,猛踩油门时发现轻微的震动,所以猛踩油门时发动机还是会介入其中,没有猛然的推背,但是短距离加速还是很干脆平顺,轻松应对重庆这种特殊的爬坡地形,于此同时在超车过程中,大脚油门发动机和电机共同作用下速度轻松提升到理想状态,完全不拖泥带水。
下山时,每踩一次刹车,认真听还是会有轻微的声响,后来查下资料才知道那是电机工作的声音,说明制动回收系统把多余的能量储存到电池中了,同时观察仪表盘,也会看到对应的动画图示显示动能回收的比例。
在遇到路障比较多的地方,独立悬架系统的整体表现还不错,冲击感很软,舒适性很好。
半小时车程抵达南山一棵树风景区,与其说是景区我更愿意称其为重庆的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鸟瞰整个渝中半岛,从上帝的视角远距离打量这座城市的脉络,
两条江、一座岛,自先秦时期起,百姓就开始沿江依山筑城,凭借山势,居住区都是按照等高线纵向发展,蜿蜒盘亘在山水之上,重庆人不说东南西北,只讲上下左右,城就是山,山就是城。
随着太阳的落山,观景台被人潮占领。
原来人们常说重庆夜景像香港,其实白天的重庆和香港的距离也在缩短,白天会慢慢懂得夜的黑,就像重庆,不论黑夜还是白昼都会越来越美丽。
重庆的“三维”
靓丽的颜值,火爆的身材,豪爽的性格,这就是重庆姑娘,赞赏之余,一定会好奇,重庆为什么出美女?
纵观历史,解开重庆美女寻根的渊源。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开始出现人类生息繁衍的活动,直到商周时期,开始出现奴隶制的部族联盟,历史上称其为“巴人”,也就是重庆最早的原住民。从先秦开始的移民,到清初因为战乱和瘟疫的胡广填四川,再到抗战时期陪读建立后的西迁,最后因为“三线建设”“三峡工程”等原因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浩浩荡荡的持续了数千年,大江南北的人们逐渐融入重庆。
从遗传学来讲,距离和基因差异越大的结合,所繁衍的后代越优秀,于是这千年来的基因交融,优势互补,造就了如今重庆女孩婀娜多姿的美丽。
其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重庆,每日温度差距不大,四面环山没有北方干燥的风沙侵袭,潮湿多雾也未见南方强烈的紫外线刺激。适宜的气候,让重庆人的皮肤普遍底子很好,所谓一白遮百丑。再者重庆爬坡上坎的地势因素,被动造就了曲线的玲珑。还有饮食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水质优异滋润如水的姑娘,无辣不欢,却也百吃不胖,辣椒除湿,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排除体内毒素。
最重要的是重庆姑娘的性格,火辣率真,心直口快!这点和江南女子的矜持温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是火城的天气,又或是辣椒的属性,重庆的美女极少矫揉造作,拥有直来直往的处世之道,自信且独立。话说四川出耙耳朵,耳根软的重庆男人也不少,所谓强悍的温柔体现在刀子嘴豆腐心上,那些周末饭菜备齐,揪着耳朵吼着你起床的美丽姑娘,或许就是你最想拥有的温柔“悍妇”吧!
这样的江湖秉性,让重庆女人自信独立、精明能干!“龙湖吴亚军,小天鹅何永智,乡村基李红等等,重庆女人骨子里就有好强斗志,自强不息,所以在重庆的企业中有三分之一都是女人当家,让男人们既骄傲又惭愧。
钦佩那些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重庆姑娘,那是炎热天气里清凉靓丽的一抹风景,那是蹬着高跟鞋爬坡上坎的自信,那是火爆耿直泼辣的言语中强悍的灵魂。
发表于 2018-06-28 17:08
致敬父亲母亲的芳华岁月——重庆大学
我对重庆大学的情愫,源自父亲母亲的相遇,这座创办于1929年的名校,不仅承载了父母的青春,穿越过历史的尘埃,这里保存的近代建筑群,还可以回溯抗战时期的烽火。
七七事件之后,中国历史上最悲情的一次大迁徙开始了,这次迁徙不仅是人和物资的迁徙,还是民族血脉的延续,于是西南地区长江上游的重庆,一跃成为了二战时期中国乃至亚洲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伴随着这次大迁徙中国的教育命脉也一并转移。南京、东南大学以及台湾的中央大学等多所名校的共同前身原国立中央大学也西迁入渝,占住到重庆大学,形成了当时中国大后方最著名“文化三坝”之一:沙坪坝。(另外两地是上期我们成都寻城记中的华西坝、还有一坝在陕西汉中鼓楼坝)
由于陪都的战略地位,作为战时的首都,沙坪坝未曾避免日军的轰炸。好在还是有大量的近代建筑群在轰炸中幸免,重庆大学A区,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抗战遗址,包括寅初亭、工学院、理学院、文学斋、中央大学七七抗战大礼堂等,已经被列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漫步校园,绿茵成片,这些被翻新后的建筑静谧威严,很难想象抗战时期,文风盛行的沙坪坝既紧张又充满斗志的芳华岁月,
重大理学院,遵循中国古典建筑样式,翘角飞檐,作为重庆大学第一座教学楼,意义非凡。那些青砖乌瓦、朱柱红窗,甚至连屋脊的吻兽都和华西坝上的建筑如出一辙。这些在战争中幸存的建筑为研究重庆近代建筑的发展演变提供宝贵的资料。
我的父亲母亲就是在这座学校里认识,20多年后你们的女儿走过你们来时的路,我内心是无比的激动,留不住你们年轻的容颜,但在这里我可以慢慢回望属于你们的“芳华”岁月。
我一直好奇父母是如何相识的,在那个强调着自由恋爱的时代在如今看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在那时却又非常的珍贵。时间永远是没有办法抗拒的力量,父母老了,我们也可能即将为人父母,寻一座城,找到一些珍贵的记忆,重庆这座城市是故事的起点,对我而言太太重要。
发表于 2018-06-28 17:08
一杯茶留住的岁月——重庆交通茶馆
从重大到川美,车行在五颜六色的涂鸦街上,艺术细胞蓬勃生长!
从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老校区,出大门往左邮电支路方向走300米左右,踏过悠长的小巷,推开一扇低矮的门,豁然开朗间,不经意闯进这里的人彷佛来了一场穿越之旅。
大厅里四个大字“交通茶馆”的牌匾能抓住每个到访者的第一眼,茶馆分为高低两层,头顶人字屋檐下是摇摇欲坠的旧风扇,墙上是斑驳的标语和被潮气腐蚀的面漆,脚下磨得发亮的老式条凳,破旧掉漆的木桌杂乱的摆放着,桌上摆着青花茶碗、铁皮水壶,加上耳畔那些此起彼伏的重庆方言,时光瞬间倒退三十年!
巴蜀地区向来就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很多人说茶馆是休闲成都的代表,殊不知重庆人同样也爱喝茶,自古重庆城便有“城门多,茶馆多”的说法,饮茶之风盛行。
交通茶馆,顾名思义肯定和交通有关联,黄桷坪曾经作为重庆的一个运输枢纽,附近的电厂、铁路局、学校都有车队集中于此,于是这个交通茶馆顺应而生。从1987年开始正式营业,迄今31年,这里的一茶具、一桌椅、一砖瓦都是历史的承揽者,从未曾改变过。
现如今你走进老茶馆,还是可以看到三十年前的样子,下棋、打牌、喝茶聊天,只是多了一些我们这样带着单反拍照和背着画板画画的年轻人而已。
三十一年,外面的世界全部都变了,这里这杯两江水冲出来的茶,还是那个甘甜的味道。
一只八哥重复叫着“你好”“泡茶”另外一只鹦鹉摇头晃脑的要人摸。
观棋不语真君子 ,落子无悔大丈夫 。
这难得的安逸,差一点也在时代的浪潮中被取代。90年代末,交通公司不打算再投钱,薄利的茶馆生意难以维持,交通茶馆曾经几度异手。
在这里喝茶写生的川美教授陈安建教授在危机关头将茶馆从变成网吧的厄运里拉了回来。陈教授自掏腰包,买下了茶馆的经营权,茶馆的命运从此改变。
而对陈教授自己来说,那些出现在他油画中的人物、灵感和想象一并被保留了,在茶馆里展出的油画都是出自陈老师之手,茶馆里的人生百态被他描绘的栩栩如生。
同时保留的还有茶客们无法割舍的情感和习惯。于是在大家的努力下,这个能够回到旧时光的茶馆,停留在最初诞生的时光,小心翼翼的保护着重庆人的市井生活,凝聚着传统的茶馆文化。
热气腾腾间,抿一口老茶,褪去浮躁,内心清澈见底。
发表于 2018-06-28 17:08
即将消失的码头文化
可以说重庆地区的码头文化目前基本消失殆尽了,可能你在嘉陵江畔“小重庆”之称的磁器口,还能循着一点影子。
驱车抵达渝中区外14公里处的沙坪坝,老重庆的感觉若影若现。
繁华当中,古风古貌的一片瓦房顺着山势层叠排列,这里就是磁器口。
磁器口也叫“龙隐镇”,这个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26个儿子,长子死后,其他各种不成器,最后立长孙朱允炆为皇帝,这个决定造成了朱棣后来发动的四年的“靖难之役”,以及建文帝的仓皇出逃。
一路颠沛流离,抵达巴渝一带留在了白岩山上的宝轮寺,隐姓埋名四五年,于是这里就被后人称为了龙隐镇。到了清朝初期,瓷器业在这里兴起,随着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就把龙隐镇改名为磁器口。
民国时期,磁器口就发挥了它水运的优势,那时人们背着货物在码头装卸搬运、进进出出、川流不息,因磁器口便利的水运交通条件,成为了嘉陵江上重要的商贸码头。而如今踏上磁器口的石板路,游人如织、人潮涌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人都来感受曾经的老重庆码头文化,这场面相当震撼啊!
随着拥挤的人潮,去看看当年建文帝隐居的宝轮寺,或是看看磁器口的吊脚楼风光。
老房子大部分都被改建为商铺,主街上的老屋子如今成为休闲娱乐的旅游区小店,国内的古镇似乎都逃不掉这样的命运。
但不乏有一些特色经营的老店,依靠着景区的名字和品牌的口碑,成为磁器口的招牌,比如“陈麻花”。
整个磁器口逛下来你会看到“陈昌银麻花”、“陈建平麻花”、“老街陈麻花”十多个陈麻花,到底哪一家是正宗的?”每公斤价格在24元到30元之间,差距并不大,估计重庆人自己都犯愁,不知该买谁家的。
麻花是中国的一种特色油炸面食小吃,在北方比如天津就是名小吃,作法是以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制而成。
不管谁家的是正宗,其实味道喜好这事全凭自己的喜好,个人比较喜欢陈昌银和陈建平家的口感,酥脆爽口、甜而不腻。
躲开拥挤的人潮,在背街的小巷还能寻得一丝原汁原味的老重庆生活,这些原著民们没有因为旅游业的冲击搬离老街,还是守着这旧时的院落,拆迁是迟早的事,现在谁都不愿意走。打牌的大叔说:“街坊邻居都在,住习惯了,热闹的是你们,我们还是跟以前一样。”
重庆在变化,磁器口在变化,不变的是重庆人,不变的是重庆生活。
无辣不欢的重庆人
【火锅“英雄”】
重庆人喜辣,重庆美食中集麻辣者大成,火锅首当其冲。
据说清末民初,重庆码头长江上那些船工们和街边的下力人,发明了廉价又实惠的街边饮食。因为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劳累辛苦工钱少,那时候杀牛铺子里的牛下水(毛肚、肝腰、血旺和各种内脏都是没人吃的。)便用极少的钱买回洗干净放入泥炉上的鼎锅里,再加入牛油、辣椒、花椒、盐巴和老姜等佐料煮成一锅麻辣鲜香的美味,吃个满身大汗,第二天劳顿全无。辣椒和花椒对于长期与水做斗争的船工来讲是除湿止痛的良药,于是这种被称为“水八块”的吃法迅速流传开来。
地道的重庆火锅,最大的特色就是锅里的九宫格,九宫格的发明也让吃火锅成为一个社交场,一人吃一锅那是达官贵人的吃法,下里巴人都聚集在重庆码头石梯边,“移动食堂”的老板挑着箩筐就自成一店,箩筐一头是生切成片摆在牒子里的牛下水,另一头泥炉子上则放的是大铁盆,四张铁片将锅分成了九格,食客自选一格,夹起牒子里的食材,一边烫一边吃,吃完安牒子计价,因为经济实惠,吃的热络,备受欢迎。于是一口锅就是一个社交场,虽然简陋,但大家围炉畅叙、大快朵颐,那场面是重庆底层人民最真实的生活写照,而重庆人耿直豪爽的性格大概也是火锅滋养出来的吧!
如今的重庆火锅早已搬进了店铺,登上了大雅之堂,不仅在重庆甚至全世界都遍地开花,食材也突破了最初的“牛下水”各类飞禽走兽、生猛海鲜无奇不有,而对重庆人来说,最资格的火锅还是热闹的大排档形式,在炎热的夏季夜晚,四五个重庆崽儿,光着膀子围坐在翻滚热辣的牛油火锅边,吃的满脸赤红满头大汗;必点菜里一定要有毛肚和血旺,人手一瓶冰镇的啤酒,划拳声此起彼伏,满目烟火中,火锅翻涨几回合,白驹过隙一晃就是几十年。
江北北滨路紫御江山平街层石灰市老火锅,一秒带你穿越回80年代的老重庆,忍不住要和重庆崽儿们一起搓一顿儿。
海椒、花椒、牛油味浓郁的煤油炉烧九宫格铁锅,厨房大姐哥手起刀落,切片一气呵成,毛肚、鸭肠、猪黄喉都是新鲜装盘的,三线肉看上哪块要哪块,活鳝鱼现划了卖。
边上的格子放鸭血、脑花、牛蹄筋用火“焖”,中间格子烫鸭肠、肉片用火“涮”;赤辣红汤里毛肚七上八下,就可以下肚啦!
散装啤酒,用保温瓶打起卖,超级复古!重庆在70、80年代出现了散装的啤酒,就是用开水瓶自己去打的,在灌装啤酒排行榜里,山城啤酒稳稳霸占重庆市场。可能是因为天气原因,重庆人对啤酒的爱,和火锅一样深远。
吃到高兴,抬头满目烟火,这大概就是一种幸福的味道吧!
【家乡滋味——小面】
重庆人对小面的热爱,始于清晨,终于凌晨,一碗过早必食的小面,重庆人每天要吃掉500万多碗,和名声在外的火锅相比,遍布大街小巷的小面最能代表重庆人的麻辣情节。
作为半个重庆人,每一次回到重庆,一碗小面可以回魂三分,对小面的爱是每天清晨匆忙洗漱后冲到楼角的生理冲动。
面馆三句半“老师几位,里面坐!”“二两,多辣,起硬点!”“要得!”不多时,一碗热气腾腾的麻辣小面端上桌,趁热吃个酣畅淋漓。不论男女老少、不分平穷贵贱,蹲着站着,人手一碗,满足的滋味。
人类对美食的喜好,大都源自童年的记忆,母亲是地道的重庆人,她觉得面条只有两种,一种是小面,另一种叫面食。来成都生活几十年,在这里吃过无数号称正宗重庆小面的馆子,几乎很难的到她的青睐,母亲说:不谈味道,首先小面的面必须是碱水面!
麻辣小面的精髓,第一点是在面粉中加入碱,可以除去酸味,改善口感。第二大锅水煮,煮面水一定要浓稠。第三是丰富的佐料,标准配置要有:猪油、香油、酱油、芝麻酱、醋、姜汁和蒜水打底,配合切成粒的涪陵榨菜、葱花、芝麻、芽菜末以及花生粒,最后加入红亮亮的油辣子和香味浓郁的花椒面。看似极其简单的工序,却是一门独到的技术活,火候时间搭配分量等程序,如果没有师傅的亲自点播,光看是学不会的。
号称全球最大的重庆小面店愚小面,开到了解放碑八一路好吃街,占地800平米,店内有一整条文化走廊,吊脚楼,爆米花机器、石磨、马灯,雕花的民国家具等等老重庆最传统的元素都聚集在一家面馆里。
最喜欢还是经典豌杂面、招牌牛肉面和家乡蹄花面,招牌牛肉面里面牛肉和牛筋Q弹爽口,猪蹄也是软糯可口、肥而不腻,搭配贵州的辣椒、宜宾的芽菜、涪陵的榨菜、四川的花椒!继承传统文化、采用传统配方、坚持传统工艺,制作小面的匠人精神就在愚小面的坚持下保留下来,一碗传统味道的小面让我们想起最初的味道都没变。
其实在重庆小面店多如牛毛,有街边的板凳面,也有高档的面店,味道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每个重庆人心中,都有一碗小面!家味比任何的山珍海味更实在,不只是味蕾的思念,更是人心的归处!
【尾声】
本期寻城记,我们第一次试驾新能源车,最大的体会就是新能源车的与众不同。
首先新蒙迪欧插电混动版符合2018年国家新能源标准,享受全额国家补贴,同时免购置税,还可以在上海深圳等地可以免费发放新能源牌照,北京成都等地没有尾号限行,在重庆不限路桥,随时可用车,成本也降低了。
外观上新蒙迪欧插电混动版和蒙迪欧身外型基本保持相似,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侧面前翼子板上增加了充电口,充电口内设置了电量指示灯。在220V电源环境下,四小时电池就可以完全充满,四格的灯就像油表指示,每亮起一格代表着充电完成25% ,商场吃饭的一个小时内充了大概30%的电量。
车尾增加新能源的绿色标识,当然上牌之后最大的标识就是绿色的新能源牌照啦!有一个小小的问题,由于新能源牌照要比普通汽车多一位数,在重庆相当一部分停车场识别不出来车牌号,这给缴费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让人工在输入时少输入最后一位,一般来说系统就可以进行缴费啦。
车厢内部,整体风格和新蒙迪欧并无不同,中控台是简洁的福特风格,没有了传统按钮布局的凌乱,8英寸的触摸屏幕的功能和科技感不错。
最大的区别在于档杆变成了E-Shifter电子旋钮式换挡器。在档杆台后方,增设了EV按键。通过这个按键,可以切换三种模式,分别是智能混动模式EV Auto,电量优先模式EV Now,电量保持模式EV Later,在电量足时可以使用。
新蒙迪欧插电混动版全系标配SYNC® 3系统和福特派互联,新增了无线热点功能,用户可在车内通过SYNC® 3将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连接到网络,随时与外界进行互联。除此之外,还可通过手机下载福特派APP,与车辆实时互联,新增查看充电进程、电池状态和查找附近公共充电站的位置等。
狭长的大灯是全光源的LED,可以自动调节水平,还有随动转向的功能,搭配米其林的浩悦轮胎。
重山重水重庆城,重情重义重庆人,从灵动的江城,到雄伟的山城,现代与古老的共生,传统与发展的交融的重庆,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本期的寻城记重庆到此就结束啦,希望大家喜欢!下期我们深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