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地毯的场景
手工织毯代代兴;当作国礼寄深情
工艺精湛奉杰作;图案多多细精耕
三年经历打磨成;手持秀刀利刃锋
今忆重拾当年事;不觉时光流匆匆
题诗:董一平
1981年我高中业后在前门大栅栏金属修配厂做临时工,我被分配到美术组,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北京广告公司承接的油漆广告都包给这个修配厂,我参与过前门箭楼东西两侧佳能相机、夏普收录机大型油漆广告的绘制,之后调到北京工艺品厂,画过彩蛋和瓷画,也制作过雕漆制品。1982年10月,经朋友介绍我调到北京陶然亭地毯厂工作。在地毯厂工作了三年,这段经历让我难以忘怀,也令我自豪。
地毯厂工会会员证
现如今,由于手工织毯的工艺很多都是靠口传心授,所以北京手工毯制作技艺传承受到影响,现有的员工大多年事已高,却寻找不到合适继承人。想想自己也算是手工毯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了,这要源于36年前,我干过手工毯的制作。北京手工织毯分:地毯、壁毯两大类。北京地毯有着选毛精、织结牢、剪法平齐、柔软舒适、色彩宁静、图案古雅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
北京陶然亭地毯厂坐落在姚家井胡同南头路东,一进工厂院门儿,左边是洗毯车间,靠洗毯车间平房搭建有两层活动板房是做办公室用的,右边是一座四层楼的厂房,我记得二、三层是织毯车间,我在二层的车间,开放式的车间近200平方米,进门看到南北两侧是一组一组相对应的织毯钢架,钢架下面是一排铁皮箱子,这箱子既可以放工具也是织毯坐的凳子。
1983年加班织地毯
织毯工具有耙子、小刀、剪刀等。耙子的作用是夯实纬线,小刀是割断毛线,剪刀是在编织后剪齐毛绒,当然,地毯在成形后片剪时也需要剪刀。织毯钢架上绷着经线,每名织毯工头顶上有一根木棍,扳动木棍,调整经线的变化,后上方悬挂着缠成球状的各色毛线。织毯过程大概是,用毛线在经线上拴头,每拴一个头就用刀砍断毛线,拴完一行,把纬线从经线中穿过,用耙子夯实纬线,调整经线重复进行。说到这砍线的刀,对于每一位织毯工,初学时,由于操作不熟练,都有一个砍手指的过程,我也不例外,好在砍得不严重,最严重的一次受伤,是我把小刀放在座位上没留意,手从刀上划过,右手食指被划了一个深口子,血立刻涌出,当时手碰刀刃瞬间并不是很痛,但那种感觉已记录在我的大脑皮层,现在只要一想,那瞬间的感觉会再现,仿佛手又被刀划到了,心里一阵发凉。
北京地毯宣传册
地毯厂为了完成订单,要求工人们加夜班,我和同事干到后半夜实在困了,偷着找地方睡觉,领导觉得加班也不是办法,毕竟人需要休息,后来领导决定搞劳动竞赛,给织毯最快的奖励,每天下班前记录每人织了多少,大家为了得到奖励,你追我赶,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一周后竞赛结束,领导根据竞赛中大家的实际工作能力,制定了织毯指标,大家都骂那个拿竞赛第一的同事,第一名本人也很苦闷,现在想,当时的领导也真有办法。记得头两年,厂子没有食堂,工人们自己带饭,锅炉房伸出一根热气管直通砖垒成的焖炉,焖炉内是几排码放饭盒的铁架子,我带的那只大铝饭盒装得很满,每天都吃光,工人们每天上班后第一件事儿,就是把饭盒放入焖炉,到中午开饭点儿,大家排队取走各自的饭盒,每个人带的饭菜不一样,吃饭时互相夹菜,或干脆换着吃,后开了食堂就不带饭了。
那时,别看地毯厂为街道小厂,可经营业务范围已不单是织地毯,由于对外有清洗地毯业务,不知什么时候联系上了大使馆,所以增加了为大使馆提供劳务输出,实际就是为大使家打扫卫生,大使也为省钱,如果从正规渠道提供服务收费较高。我当时每月工资60多块钱,平均1天两元,估计工厂得到的劳务费每天至少10元以上,地毯厂外派打扫卫生人员从工人中挑选,一般是三个人一组,据说每年圣诞节或使馆搞活动都会邀请厂领导参加。我印象最深的是为奥地利大使家打扫卫生。奥地利大使馆门卫看似戒备森严,实际随便一名内部工作人员就可以把我们领进去,初次来到大使家,我看到大使家豪华的陈设,感到外国人的生活水平和我们的差距怎么那么大呀?分配给我们的活是擦玻璃、擦地板,刷厕所。记得有一次我正在擦马桶盖,大使手拿一瓶洗洁精,走到我跟前,抢过抹布倒上洗洁精,嘴里急了咕噜,我也听不懂,手里比划着,大概意思是告诉我要这样干活,我心里想,我在家都不干这活儿。大使家不管饭,每次去干活我们要自己带饭。
1984年单位组织去龙门涧。地毯厂集体合影
我在地毯厂织地毯一年后,由于我有绘画的基础,被调到了设计室。设计室的工作是为织毯工提供图纸,图纸分两种,一种是白描图,用碳素笔画出图案;另一种是坐标纸点样图,用三角、圈、点、勾等标记代表不同的颜色画在坐标纸相应的方格里,织毯工按照图纸施工。记得有一次,外宾拿来1块儿残缺不全的波斯地毯要求复制,我和同事们一起查资料对图案进行研究,终于设计出了小样和图纸,这块波斯地毯制作完成后又经过了做旧,据说外宾看到复制的波斯毯非常满意。地毯厂还承接过人民大会堂的一色剪花大地毯的制作,地毯长宽要10多米,我用烧过的粉笔在毯上画出对角竹,一个竹叶就近1米长,画好后,我站在二层活动板房,手扶栏杆往下看,几名片剪女工按照我画出的轮廓线,同时进行剪毯,随着电动剪刀的蜂鸣声,竹子的纹理逐渐清晰,呈现出浮雕似竹子花纹,让我充满了成就感。在设计室工作的两年里,我还设计了各种图案挂毯,1985年10月,我申请调动时,费了好大的功夫,厂长就是不放,可见我的重要性。
董一平,北京人,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曾先后在计量出版社、中国质量报社工作。酷爱写作游记、散文、随笔以及诗歌等文体,诗歌多以古诗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