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入夏以来凶猛的洪水,越来越多高科技含量的抗洪“神器”正广泛运用到防汛抢险一线。无论是排内涝的大型电力排灌设备、“以船代仓”的砂石运输“代仓船”,还是避伤亡的北斗高精度地灾监测预警系统、辨管涌的堤坝管涌渗漏检测仪、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城市大脑”、可快捷救援的红外无人机和水上机器人……高科技正在重新定义新时代的抗洪抢险。
连日来,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建材与岩土研究所总工程师熊焕淮和同事们带着各式“秘密武器”,奔走在防汛一线,为巡堤查险提供技术支撑。他们被当地群众称为“堤坝医生”。据统计7月9日以来,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技术人员采用高密度电法探测技术,分别在鄱阳县碗子圩、畲湾联圩、西河东联圩和南昌县红旗联圩、余干县古埠联圩等地进行堤身堤基渗漏通道探测,先后发现30余处渗漏通道,为防汛部门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抢险依据。
针对巡堤查险工作还需要大量依靠人力来进行这一问题,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信息与自动化研究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紧密合作,将科学研究和实战相结合,探索多载荷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监测和巡堤查险中的应用。在危急时刻,搭载了光学、热红外、雷达等多种类型传感器的无人机,盘旋在鄱阳湖区上空,对堤防和洪灾区域进行遥感成像,为巡堤查险、灾情研判、蓄滞洪区运用论证提供科学支撑。
种种迹象表示,抗洪从过去的“人海战术”,发展到机械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智能防汛正逐渐成为主流。不仅是救人,科技在保障施救者生命安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以往不同,此次执行救援任务的大部分官兵除了身着救生衣,还在腰间系了一条仅有5厘米宽的气胀式救生腰带。如果不慎落水,只需拉开充气阀门,储气瓶中的高压气体便会将气囊充满,变成围在腰间的救生圈,为官兵加装了一道保险。
科技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支撑,也是战胜洪水的有力保障。随着大量“黑科技”的应用,今年的防汛抗洪工作越来越智慧化。而用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升防汛硬实力,探索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精密智控体系,也正是我们战胜洪水的底气。
□据《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