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哥专注发现古村落之美。敬请关注、转发支持。
胡哥图片文字均为原创首发,侵权必究,已授权维权骑士全网维权。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知道,杨家将的传奇故事在中国上个世纪可说是家喻户晓。当时有大量的影视书画评书等作品描述杨家将满门忠烈的故事。
不论在正史中,还是评书演义中,杨家将的主要事迹就是在宋辽之争中,为宋朝夺回燕云十六州,巩固北方边界。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指今天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区,是中原地带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一道防线。
杨门女将
这十六州原是中原属地,五代十国期间,后晋石敬瑭为了称帝,割让燕云十六州换取了契丹人的扶助,并卑躬屈膝地自称儿皇帝。
辽朝契丹人占据燕云十六州一占就是两百多年。其中辽朝第八位皇帝耶律洪基继位后,他的母后做出了一件大事。
这位耶律洪基,就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萧峰的大哥。耶律洪基的母亲,皇太后萧挞里,盖了一座家庙名宝宫禅寺,后代改名佛宫寺。
这座佛宫寺寺占地极广,最令后人熟知的是,这座禅寺里的一座木塔,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一个高峰,更是世界木造高塔建筑的杰出代表。
这座木塔,就是俗称应县木塔的佛宫寺释迦塔。
佛宫寺释迦塔
那为什么皇太后萧挞里要在应县盖这么一座宏伟的禅寺和木塔呢?
应县,古称应州,就是前文所说的燕云十六州之一,位于今天的山西朔州市东部,境内二山龙首、雁门南北相应,应州城在其间,故得名应州。
而萧太后就是应州人,且家族身份显赫,她的家族共出过三任皇帝、三位皇后、十位王爷,是辽代绝无仅有的显赫世家。
所以,你应该明白了,这么显赫的家族,建一座独一无二、巍峨高耸的宝塔,理所应当啊。普通人还衣锦还乡呢,何况这么显赫的家族?
萧太后的倡议不仅给自己家族留下了王朝威仪的象征,也为后人立下了一笔宝贵的人文财富,也为佛弟子留下了一个可供瞻仰朝拜的圣地。
应县木塔景区
从兴建到今天,佛宫寺释迦塔已经历经近千年的自然灾难和战争损坏,但都幸运地完好保存了下来,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这座释迦塔,不仅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塔,而且是中国建筑的一个高峰,令后人高山仰止。现代建筑大师梁思成曾为之着迷,亲自进行测绘。
这是一座古建爱好者必去朝圣的经典古建筑。胡哥一行也不例外,去年夏天,从悬空寺下来,便一路直奔应县而去。
从大运高速拐入应县县城,在一片平坦的原野上,远远地,就能看到应县木塔那高耸的身姿。在四周低矮的房屋之间,木塔呈现一种挺拔厚重的感觉。
时值正午,景区内游人稀少。这正好趁我意,不用和大堆的游人拥挤着排队了。
越牌坊、过山门,直奔后院的木塔而去。本来也挺珍贵的清代木质牌坊,在千年的木塔面前,沦为了少有人注意的小小配角。
直到完整的木塔整体进入眼帘,才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震撼感。历经千年的古塔,稳稳地挺立在石基上,沉稳端庄,厚重古朴。
整个塔所在的院落占地面积很广,除了山门附近的钟鼓二楼、塔背后的一座小小寺院外,院内没有其他建筑,稀疏的绿树围绕下,巍然屹立的古塔颇有一种遗世而独立感觉。
面对这样一座宝贝,匆匆打卡一游就太不值了。必须得好好欣赏,近距离地触摸,细细感受古塔千年的沧桑,方不虚此行。
那么,如何欣赏应县木塔呢?
一、木塔凭几个数字拿世界第一
应县木塔有很多个世界第一。这每一项,都代表着建筑史上的一个成就。首先,它建于公元1056年,如今年龄将近千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仅此这一项就远超后世的比萨斜塔以及近代的埃菲尔铁塔。虽然,很多人将它们仨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
比萨斜塔夜景
其次呢,木塔的高度达到67.3米,大约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要知道,全木结构的塔,这个高度基本接近极限。最关键的是,这个高度既是全国木塔最高,也是世界木构最高。
第三,比例适当,稳重而不笨重。塔高67米,底层直径30米,宽高比为0.45:1。这样的比例壮硕而不失挺拔,沉稳大气。
第四,应县木塔结构奇巧。看着是六层屋檐五层楼,其实在每层之间,还有一层暗层,是明五暗四共九层的结构,足见古代工匠在造型上下的功夫。
二、长胡须戴耳环的佛祖像
从数字了解完应县木塔的几个全国、全球之最,让我们走进细看木塔的内部,去近距离地欣赏古塔之美。
既然应县木塔的准确名称是佛宫寺释迦塔,而塔又是佛教建筑。所以,参观木塔,必然会看到有关佛教的一些事物。而应县木塔中,值得欣赏的就有很多座佛塑像以及精美的佛教壁画。
塔内一层佛祖像及壁画
在木塔的底层,正对南向大门是一尊高大的释迦牟尼坐像,结跏趺坐在巨大的莲花台上。佛像高10米,金漆彩绘,法相庄严。
佛像右手立于胸前掌心朝外施无畏印,左手下垂于膝前掌心向外,施与愿印,象征布施无怖、赐予恩惠给众生。
仔细看,佛像庄严中还有一点怪异。怪异在哪里呢?原来,佛像面部嘴唇上下,竟然有绿色的胡须!并且两耳还有硕大的耳环!
这样的造型非常罕见。有胡须的佛祖像闻所未闻,大耳垂肩是对的,但戴耳环绝对是从未见过。这是为啥呢?
原来,正如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大佛,它的面容以武则天为原型塑造的。作为辽代的萧太后,塑佛像也是参考了当时辽代男子留胡须、戴耳环的习俗特征而为。
龙门石窟
佛像下的莲花台被八个彩塑力士扛着,力士高约1.3米,神态各有不同,形象生动逼真。据说,这八个力士就是驻守八个方向的护法天神。
除了高大的佛像外,佛像头顶的藻井下,还有六面彩绘如来佛像壁画,色彩鲜艳,画工精湛。进门洞的两侧也有金刚、天王等壁画,都是几百年的技艺呈现,难能可贵。
遗憾的是,内部不让拍照。所以,只能尽量仔细看,往脑海里多存一些。
更遗憾的是,前几年还能攀登到木塔的二层,去看一下上面的佛塑像,体会一下登高望远、眺望恒山的感觉,但是,现在不行了。
这座木佛塔的神奇还不仅在于佛像和壁画,更神奇的是:木塔内供奉着两颗全世界佛教界的圣物——极其珍贵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从牌坊处看木塔
而据佛教典籍记载,释迦牟尼涅盘荼毗后,留下了七颗佛牙舍利(一说四颗)。它的珍贵可想而知。不过,我们一行没有这个缘分,没有看到。
当然,大家也不用太过遗憾,景区外的仿古街上,有专门的VR体验馆,可以让你体验登楼参观的真实体验。
除了举世瞩目的佛牙舍利之外,应县木塔还曾经在1974年,在第四层佛像胸腹内,发现了失传已久的《契丹藏》,当时轰动一时。
这里有必要多说两句《契丹藏》。《契丹藏》是“契丹大藏经”简称,又简称为“丹藏”,是一部卷帙浩繁的佛教文化典籍、佛学经典的总集。
辽代崇佛,自辽圣宗统和八年(993)开始,官方开始雕印刊刻汉文大藏经,至辽道宗咸雍七年(1070)方印成。它的刊印与流布是辽代中晚期社会文化与宗教活动中的一件大事。
由于官方力量主办,民间众多佛教徒倾力赞助,各种刻经作坊提供技术支持,所以雕印的大藏经质量精良。
并且从藏经史来看,《契丹藏》仅晚于北宋四川益州(今成都)所雕刻的“开宝藏”(全藏久佚,只单本流传),早于国内其它藏经。
但是这些记载以前只存在于史书记载中,从未发现有流传的印本。直到1974年7月在山西应县木塔内发现。
当时发现的《契丹藏》共有50轴残卷。大字楷书,卷首印有精美的佛画。同时发现的还有大批辽代文物。
这次发现实属国内罕见,它的考古意义巨大,为研究我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三、皇帝题匾竟然有“错别字”
对这些感慨过后,我们发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号称应县木塔一绝的名家题匾,其中不乏“错别”字,但很少有游人仔细观看,大多匆匆一掠而过。
匾额是应县木塔的一大亮点。它们数量多、题写名家多、书法艺术价值巨大,堪称书法大成之塔。
木塔六层屋檐下,悬挂着数量众多的匾额,据说有53块。匾额的内容以宣扬佛教为多,达到19块;其次就是赞颂佛塔的雄伟和精湛的建筑工艺的,它们有17块。剩下就是抒怀、写景、记事的几块了。
从现场实际计数来看,只有45块了。
这些匾额文字精彩、寓意深远,诸如:荡胸云外、峻极神工、天柱地轴、万古观瞻、奎耀增辉、中立不倚等,题写者除了当时的官员、高僧外,最出名的就是有两位皇帝御笔题匾。
一位是明朝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题写的“天下奇观”,就是那个最喜欢玩打仗,自己化名当大将军的奇葩皇帝。一位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御笔题写的“峻极神工”。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御笔题写
要说考古和文物以及艺术价值最大,那就是给木塔正名的第三层的“释迦塔”三字竖写匾额。
这三个字是金代昭信校尉、大书家王瓛(huán)所题,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字体是标准的颜体,笔画精到,遒劲有力。
这块匾是唯一的竖匾,“释迦塔”三字两边,还有236字题记,分别记载了历代六次修塔的经过。从中可以得知,释迦塔的原名来历和维修情况。因此,这块匾不仅是书法精品,更是十分珍贵的文物史料。
释迦塔牌匾
仔细观察这些匾,胡哥一行突然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这些匾额中竟然有好几处“错别字”。
比如:最显眼的“释迦塔”中的“释”字,右下角竟然多了一横,成了“羊”字。
还有,“天下奇觀”的“觀”字,右边的“見”字,里面多了一横。笔画有多的,就有少的,比如两块佛教匾额“重新真会”和“毗卢真境”中的“真”字,中间就少了一横。
天下奇观牌匾
最奇葩的是第四层“天下奇观”匾的旁边、东南方向的一块两字匾“壮观”。“壮”字右边的“士”字右下面竟然多了大大的一个点。
这些“错别字”是怎么回事呢?是真的错了吗,还是有什么特殊说法呢?
你别说,还真有。经过请教书法老师,这些错别字的出现是有多种原因的,并非不识字随意乱写,而且全国好多景点也有类似情形。
作为方块形结构的汉字来说,在书写的演变中本身会有各种变异体写法,在古代是通行的,现代由于规范化,使得部分汉字的异体写法不常见,但在书法创作中很常见。前文的“释”字即如此。
还有一种情形是,书家在书写时,为了美观或者突出整体效应,会有意识地对汉字进行适当临场加工或改造,使之呈现一种整体美感。
传说李白手书的壮观刻石
比如说,前文“壮观”的“壮”字右边多一“丶”。这个写法还有一例是“恒山壮观碑”。相传是唐代诗人李白北游恒山时书题的刻石,今存大同市博物馆碑廊。武汉黄鹤楼公园也有类似的一块石刻,也是托名李白手书。
在恒山这块刻石上,硕大的“壮观”二字中,“壮”字右边也多了一“丶”。可见这种写法在书法中虽不多见,但也不是孤例。
最后还有一种是,笔画的增减是为了一种特殊寓意。比如著名的曲阜孔府大门前,有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孔府大门
这幅对联是清朝纪晓岚写的。其中上联的“富”字宝盖头上少了一点,而这个则寓意孔家“富贵无顶”的意思。
总之,应县木塔上的匾额题字虽然有好几块都有“错别字”之嫌,但我们要相信,能题匾的不是高官就是大家,甚至还有皇帝,没有文盲,所以,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题匾是一种创作活动,是具有深层含义的。千万不可拿今人的眼光看古人,不然真要闹笑话了。
四、斗拱博物馆和双筒稳定体
欣赏木塔,最核心的还是要欣赏这座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全木构建筑了。
大家都知道应县木塔是全木结构,它是真正的全木结构,没有采用一颗铁钉,全部使用榫卯结构加斗拱构件联结。据资料介绍,全塔共使用木料重量约5500多吨,大约有4000方左右。
转角斗拱样式
而木塔使用的斗拱样式变化繁多,将近60种,集当时斗拱设计之大成,堪称斗拱博物馆,充分展示了辽代工匠的建筑智慧。
先看应县木塔的经历,近千年来,应县木塔经历了十几次大地震,特别是在近代还曾遭受过炮火的考验,但幸运的是,依然屹立至今,堪称奇迹。
这奇迹更多的是来源于木塔先天具有的柔性抗震结构,和双筒形刚性稳定体。
由立柱、横梁、斜撑、斗拱等木构件巧妙搭接、嵌套组成的柱网结构,先天具有刚柔并济的稳定性与抗震性。
但这还不够。聪明的古代工匠还创造性地使用了一个比较少见的样式,大大增强了高塔的刚性及稳定性。
那就是木塔由内外两圈八角形柱网组成,像两个套筒。在每个暗层处,两圈套筒再由斜撑相连接,使得木塔内外成为一个整体,刚性大大增强。
再加之木塔底大上小,第一层最外面还有一圈24根粗大的木柱支撑,这圈木柱就是建筑术语中的“副阶周匝”,也起到了很好的稳固作用。
别忘了,木塔的塔基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高3.5米的砖石塔基分两层,底层是“亞”字形,上层是八角形,木塔就矗立在八角形的正中。
木塔5000吨左右的重量全部由内圈52根柱子、中圈84根柱子、外圈(副阶周匝)24根共162根立柱或撑柱,通过柱础石,直接坐在塔基上。
根据地质专家钻探取样分析,塔基厚达5米,全部为人工夯土层,密实坚固,承重力很强。
所以,综合来看,从地基的处理、结构的优化到实际构造成型的释迦塔,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的建筑智慧,也难怪建筑大师梁思成实地考察测绘后感慨:
“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匆匆欣赏这座千年木塔也就两三个小时,尽管在檐铃的响声中思绪飘飞,在塔顶麻燕盘旋的身姿中极尽想象,但仍然不可能想见木塔的全部细节。
这么精美、壮美、奇美的世界木建筑孤例,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感慨都无法穷尽她的美,这是一座令人永远敬仰的神奇建筑。应县木塔,我们还会再来看你。
参考资料:《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三联书店
《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李乾朗,广西师大出版社
《应县木塔》.陈明达,文物出版社。
《建筑艺术中的科学技术——以雁北辽金佛教四塔为例的研究》.王建成
《中国山西应县木塔塔基岩土工程特性》.杨欣荣 沈可 张进军.《科学之友》2005年9-10月
请关注@跟胡哥看古村,看过多古村故事。
(本账号系网易号家乡特色内容签约作者)
这是我见到的最奇怪的春联,上下联加横批一共十四个黑圈圈
山西壶关这个农村,这样的特色四合院再不去看就见不到了
山西临汾一座精美的清代石牌坊却与垃圾为伍,让人看了心痛
拿“手机”提包包的菩萨像你见过吗?跟北大教授李零山西看石窟
山西千年石佛像被浓妆艳抹,北大教授李零山大校长杭侃说:有价值
山西长治最南边的西火镇发现一个小巧精致的美丽古村庄
山西省长治市发现一座完整的400年历史明代古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