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萌宠星球

【貂鼠】捷克底盘,苏军炮,德军用它呱呱叫:“黄鼠狼”啃坦克,无坚不摧

[军事家二战专栏]地面猛虎篇-搜刮的猎人、黄鼠狼-3坦克歼击车

混血猎人列传:二战德军“黄鼠狼”3坦克歼击车技术战士

激烈的坦克战贯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始终。

面对敌人的新式坦克,除了加快己方同类装备的研发外,临时该装坦克歼击车也是有效的应对之策。坦克歼击车—或者所谓“自行反坦克炮”,一般是利用无炮塔的坦克车体,加装更大威力的火炮制成。它们或许工艺简陋、或许是赶工而成,但只要战术得当,却是相当凶狠的坦克猎手。二战德国在资源上处于劣势,对于老旧装备和缴获装备也要榨干全部使用价值,因此诞生了一批拼凑了各国零件的“混血猎手”。本文要介绍的“黄鼠狼”3即为其中之一。它的底盘是捷克的,火炮却是苏联造的,最终在德军中服役,足迹遍布从北非到俄国的广袤战线……

保存在博物馆中的“黄鼠狼”3

一、到底是“自行反坦克炮”还是“坦克歼击车”?

二战德军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履带式反坦克车辆。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认为敞篷、轻装甲的履带式反坦克车辆是自行反坦克炮(即德语panzerjäger,直译为战车猎手),而防护较好、采用封闭式战斗室的履带反坦克车辆则为坦克歼击车(即德语jagdpanzer,直译为驱逐战车),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两种说法对应的都是英文tank destroyer,按照翻译惯例即坦克歼击车。Panzerjäger和jagdpanzer,只不过是德军在不同时期对履带式反坦克车辆的称呼,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也没有必要去细分。以“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为例,一开始被称为“重型突击炮”(Sturmgeschütz),后来被称Panzerjäger,再后来也可被称作jagdpanzer,名称是比较乱的,直接统称坦克歼击车就可以了。对于一些武器的类别问题,有时删繁就简就好,过分的细分既违背史实,也没有必要。一些资料在涉及二战德军步兵反坦克武器时,硬要细分,将“坦克杀手”称为火箭筒,而将“铁拳”称为无后坐力炮或者反坦克榴弹发射器,造成阅读不便和观者的困惑,实际上按照惯例都统称为火箭筒即可。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

二.反坦克危机

与德军在二战初期屡战屡胜的辉煌战绩不相称的是,德军的反坦克火力一直十分贫弱。在1940年入侵法国和1941年巴巴罗萨侵苏战役中,德军主力的Pak-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面对敌军的新式坦克彻底失效。而在苏军重量级的KV-1面前,甚至连最新式的Pak-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也很难取得有效的正面击穿。虽然德军通过灵活的战术同样赢得了战斗胜利,但面对敌军“重甲怪兽”时“我们未能击穿他们装甲”的绝望令所有人都心有余悸。前线部队发出疾呼,要求装备更有威力的反坦克炮。

德军PA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

到1941年底,德军75毫米Pak-40式重型反坦克炮已经进入了最后测试阶段,但要大量装备部队仍尚需时日。远水解不了近渴,德军只能在现有武器库中寻找可用武器。缴获的苏制F-22型76.2毫米野战炮进入了德国人的视野。

F-22是苏军在1936年研发的一款师属多用途野战炮,发射榴弹可以当榴弹炮用,发射穿甲弹可以遂行反坦克任务。它的设计师是堪称“大炮天才”的V·格拉宾,而苏军在卫国战争中生产了上万门的Zis-3式76.2毫米野战炮,实际上就是F-22的一种改进型,在弹道性能上没有太大差距。F-22初速高、弹道较为平直,重量也不大,拿来打坦克很有威力。

博物馆中的F-22型野战炮

德军在侵苏初期缴获了大约1300门F-22,将其命名为Pak-36(r)后收入囊中继续服役。从“Pak”的名称可看出,德军将F-22的用途定义为反坦克,并根据需要进行了修改。首先F-22的摇炮手轮仍是榴弹炮的布置,即控制高低机(火炮俯仰)和方向机(火炮左右射向)的手轮分别在炮架两侧,需要两名炮手操纵。这对于快节奏的反坦克作战是很不方便的,德军遂将两个手轮统一集中在炮架左侧,由一名炮手统一操纵。另外,F-22没有专门的直射瞄准具,德军将苏军原装的榴弹炮式瞄准具取消,换上了自己Pak-38的瞄准具。最重要的修改在于德军对F-22的后膛室进行了扩大,让其可以兼容德军自己的75毫米反坦克炮弹,膛压更高,初速也变得更快,穿甲威力进一步提高。德国人还对F-22的炮盾和炮架进行了修改。

德军的PAK-36(R)反坦克炮

Pak-36(r)装备部队后得到一致好评,德军也开始利用坦克底盘研制搭载Pak-36(r)的坦克歼击车。这实际上是1941年底——1942年德军反坦克炮部队的一个发展方向,即大力推行自行化,让师级单位下属的反坦克营也拥有自行化武器。

PAK-36(R)威力强劲,可见左侧集中了两个手轮

第一款搭载Pak-36(r)的坦克歼击车即Sd.K“戴安娜”。它使用6吨半履带的底盘,在车厢四周加装钢板,然后直接将火炮整体装了上去。随后德军又利用2号D/E型底盘搭载Pak-36(r)制成Sd.K,即2号坦克歼击车。这款歼击车有时被爱好者非正式地称为“黄鼠狼”2,实际上德军中并无此种说法,真正的“黄鼠狼”2是使用2号F坦克底盘、搭载Pak-40 75毫米反坦克炮的款式,编号Sd.K。

临时改装的“戴安娜”坦克歼击车

就在2号坦克歼击车(Sd.K)项目上马以后几天,国防军最高统帅部要求军工部门在依托捷克制38(t)坦克底盘研发一款搭载苏制火炮的坦克歼击车。这种坦克在20世纪30年代末是一款十分优秀的轻型坦克,全重10吨,拥有1门37毫米炮,性能完全超过德军自己的1号、2号坦克,基本达到3号坦克早期型号的水平。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将LT-38坦克的生产线纳为己用,改编号为38(t),产品大部分都装备德军装甲师,充当主力坦克。不过到1942年,坦克战已经是吨位更大的中型、重型坦克的天下,38(t)的火力和防护已不适应战场需求。不过其底盘改造潜力优秀,可以拿来改造自行火炮继续发挥余热。

搭载苏制火炮的2号坦克歼击车

捷克BMM厂(波西米亚—摩拉维亚机械制造厂,前身是捷克摩拉维亚—科尔本—丹里机械制造厂,即CKD)承接了制造38(t)底盘坦克歼击车的任务,并很快完成了设计。其利用38(t)G坦克底盘(后来亦使用更新型的H型)和车体构件,去掉了炮塔和车体顶盖,铆接了一个敞顶战斗室。重新设计了炮盾的Pak-36(r)利用十字大架固定在车体上。上述设计可以把对车体的改动降到最低程度,生产十分方便。38(t)坦克歼击车被赋予Sd.K的编号,绰号“黄鼠狼”3。

部队接收的“黄鼠狼”3,右侧为补给弹药的1吨半级半履带车

因为前线的迫切需要,“黄鼠狼”3的量产被列为最优先级,计划从1942年3月开始投产,第一批订单总计120辆。因为火炮测试和生产线改造的延误,“黄鼠狼”3的生产从1942年4月下旬才开始,当月共制造38辆。5月量产步入正轨,生产82辆,完成第一批订单。

战斗室盖上帆布的“黄鼠狼”3,不过在战斗中帆布必须拆掉以增加视野

希特勒对于坦克歼击车的生产也给予了很大重视。虽然这个恶魔人物钟爱“遥控”指挥前线战局造成了德军一系列败仗,但对武器生产的一些干预倒是有先见之明。他认为38(t)这类轻型坦克已经彻底过时,捷克工厂正在制造的38(t)应该全部停产,腾出产能和底盘生产坦克歼击车。在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下,BMM厂的38(t)轻坦彻底停产,并追加了第二批次“黄鼠狼”3的订单,总计100辆。这批订单在6-7月完成。

后来德军又追加了第三批“黄鼠狼”3订单。到1942年10月订单完成,“黄鼠狼”3生产任务结束,总计生产344辆。

三、技术性能

“黄鼠狼”3最为核心的部件当然是那门“俄国造”。根据靶场打靶数据,在使用Pak-40反坦克炮标配的39型穿甲弹时,在457米外可以打穿158毫米厚的垂直钢板和118毫米的30度倾角钢板;915米外可以打穿130毫米的垂直钢板和92毫米的30度倾角钢板;1370米外可以打穿106毫米的垂直钢板和71毫米的30度倾角钢板。如此威力基本可以在远距离全角度摧毁苏军的KV和T-34坦克,在1942年是十分恐怖的,甚至放在战争后期也不过时。与德军当时自产的最新式Pak-40 75毫米反坦克炮比,这门强化过的“俄国造”在使用相同弹药时的表现还略胜一筹。

换装后进行训练的德军反坦克炮兵

除了39型穿甲弹,Pak-36(r)还可以兼容40型钨芯穿甲弹,使用这种强力炮弹穿甲能力可以更上一层楼。不过根据德军前线部队的反馈,普通穿甲弹就可以应付敌人的一切装甲目标了,没必要用稀有的钨芯弹。Pak-36(r)换用德制光学瞄准具后准头也相当厉害,在1500米外亦可取得相当的命中率。其唯一缺点是比德制Pak-40更重,不过用在自行火炮上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黄鼠狼”3的整个侧后是敞开结构,防护很差

“黄鼠狼”3的防护能力比较糟糕。其车体正面驾驶员舱的装甲沿用自38(t)G/H型,有50毫米厚,不过面积很小。加装的上部战斗室正面仅有15毫米装甲,侧面8毫米;炮盾厚度10毫米。也就是说全车大部分装甲都只能防御枪弹级别的打击。而战斗室后部和侧面大部分面积是毫无防护的敞开状态,任何打击都可能给车组带来致命伤害。不过“黄鼠狼”3的定位仅仅是在远距离提供反坦克支援火力,说白了就是用旧坦克底盘让反坦克炮具备自行能力而已,本质上是“能跑的火炮”而不是“战车”,所以如此防护倒也可以理解。

战场上进行灵活转移的“黄鼠狼”3

“黄鼠狼”3的战斗全重11吨,使用38(t)G底盘改装而来的“黄鼠狼”3拥有一台普拉多TNIP/SW型125马力发动机,后期使用38(t)H底盘改装而来的“黄鼠狼”3则把动力升级为了一台150马力的普拉加ACW型。“黄鼠狼”3的理论最大时速可以达到45公里,最多可以爬上30度的斜坡,理论最大行程180公里,越野行程140公里,机动能力还是不错的。

苏军KV系列坦克无法抵挡“黄鼠狼”3的打击

“黄鼠狼”3拥有一部功率为10W的Fu5型电台,通讯距离2-3公里,具备收发双向功能,基本可以满足连-排级战术协同的需要。但“黄鼠狼”3没有配备更大功率电台的指挥车型,与后方或友邻部队联系可能存在不便。但如前所述“黄鼠狼”3是一款应急的简易自行火炮,能有这样的无线电配置已经不错了。更何况远距离通讯可以利用配属的专职指挥通讯车进行。德军一直重视部队的无线电通讯,认为有效的指挥协同是战斗力的倍增器。而苏军直到1944年,坦克排中只有排长车有无线电收发机,而普通坦克只有无线电接收机。德军能在许多战斗中施展能放能收的灵活战术,屡屡以小部队击垮敌人大军,除了官兵高超的战斗素养以外,先进而且配发普遍的无线电设备也是重要的物质保障。

“黄鼠狼”3的第一批次和后续批次存在一些细节不同。第一批次车体正面的火炮行军固定架是长杆造型,结构比较脆弱。后续批次在固定架两侧增大了三角形加强结构,还增大了战斗室前上部的开口以提高火炮俯角。

“黄鼠狼”3第一批次出厂照,可见杆状火炮固定架,战斗室前顶部装甲没有开口

需要注意,实际上有三种以“黄鼠狼”3为外号的坦克歼击车。除了本文介绍的搭载PAK36(R)的Sd.K以外, 还有搭载德制Pak-40型75毫米炮的“黄鼠狼”3H和“黄鼠狼”3M。两者同样采用38(t)轻型坦克的底盘,“黄鼠狼”3H战斗室前置,“黄鼠狼”3M战斗室后置,二者编号同为Sd.K。但也有资料认为它们的正式外号应该是“黄鼠狼”38(t)。因为翻译习惯的不同,一些资料将“黄鼠狼”称为“貂鼠”。(未完待续)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