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百科

〈华为和奥迪哪个厉害〉丰田和奥迪哪个厉害…

今天谈谈华为做汽车的事吧。

在开始内容之前,我有几个问题要和你的老朋友们互动。

中国车企认为有比印度塔塔集团更强的地方。请在评论区留下2333。

有2到3家比塔塔厉害的,可以留下3222。

有4到5家的,留下5444

这个答案,我们稍后公布。

1、中国汽车产业现状

在科普华为造车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下我们国家汽车工业的真正水平。

有一说一,中国车企除了个别企业之外,是真的弱。

这里的弱,其实可以和国产手机进行类比。

我们知道,国产手机就是国产了外壳,里面的核心部件SOC、Cmos模组和大部分的高端屏幕,都来自美欧日韩的企业。

国产车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其实也是一个道理,我们的传统汽车,在芯片、底盘、三电和引擎上,也都和手机一样,被牢牢控制在欧美日韩的企业手里。

有人说,我们可以逆向研发,通过抄袭实现快速跟进。

对于曾经这种骗小孩的说法,我在这分享一个在知乎看到的案例:

国内某厂家研发了一款先进的汽车电子芯片,然后去找国产车厂家去推广,但却吃了闭门羹。其中的原因不是芯片不好,而是国产车的参数都是照抄国外厂家生产的,一旦更改了芯片参数,其他的参数他们不知要不要变,怎么变。

最后这个厂家,只能拿着芯片先去和德系车企合作,最后德系车用了,抄袭德系车的国产车才慢慢敢用。

我们的许多公司总以为抄袭是在走捷径,但真正的捷径是抄袭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和积淀,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得比巨人更好,但目前来说,除了上汽和另一家在认真搞技术之外,中国的汽车公司们并没有从行为上做到。

除了 引擎这些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的,说个大家可能不知道的。那就是制造汽车过程中,所大量使用的一种名为POE的塑料,我们也需要进口。

所以,我们的国产车,其实更像是本地制造,而不是真正的国产。

当然,这几年国内少数公司在引擎上有所突破,但距离国外仍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让我们的公司一直无缘汽车行业标准制定者的位置。

2、数据背后的真相

这里给大家看一组数据。

2017年,全球汽车行业按照研发投入进行排名,全球第一名的大众投入136.72亿欧元,第11名的标志是22.69亿欧元。而我们国产品牌中,排在第一的上汽集团研发投入只有12.84亿欧元,第二名比亚迪8.38亿欧元,第三名长城则低至了4.32亿欧元。

顺带,这里公布一下我们开头埋下的问题,根据印度塔塔集团2018年发布的财报,这家公司2017年研发投入大约(汇率波动)是21亿欧元,远高于我们国内的任何车企。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也没能赶超。大家猜对了吗?

因为研发少,所以每年十亿欧元的积累下来,十年就是一百亿欧元,这让我们的车企和国际主流车企的差距,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

所以呀,对于懂行的汽车行业老人来说,国产车其实一直属于不争气的孩子。有点类似国产手机,打着国产的情怀去卖,假如失去国产俩字,这些车真的没什么竞争力。

今天,可能仍有很多人觉得国产车在内饰和配置上有竞争力,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进口车关税很高,这导致向着进口车价位看齐的合资车,即便卖得很贵也能有人买。

说得再直白一点,合资车和进口车本可以更便宜,但出于保护国产车的需要,至今一直在关税上,对他们的价格有所限制。

当然,我也不想完全否定国产车的进步,只是在这种规则下玩下去,我们应该意识到,国产车真的没有出头之日。

关于这一点,国家其实比我们看得明白。也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2001年,国家发布863计划启动电动车造车补贴,希望通过补贴,让我们的国产车企业们,能提前布局新赛道,成为规则制定者。

受到国家补贴的政策号召,2003年,本是做电池的比亚迪就、以收购秦川汽车的方式,进军了电动汽车市场。

这是比亚迪今天,在国产电动车市场一哥地位的由来。

如果从时间上来算,我们已经扶持电动汽车产业将近20年,但可惜的是,基于我们过去人才和产业结构不完善的事实,全球电动汽车的推动者角色,并没有出现在我们中国,而是一家美国公司特斯拉所引领的。

2010年算是新能源汽车的第一个拐点,因为从那一年开始,电动车正式进入了快车道。

也是那一年,华为开始有了电动车的布局意向。比如,2010年华为对“造车”提出了“云管端”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含义分别是:车联网平台、车联网基础设施和车联网端侧硬件。

基于这一概念,华为在2013 年,发布了支持 4G 的车载模块( ME909T),并正式成立了“车联网业务部”。

而前一年,特斯拉也通过model S打响了特斯拉电动汽车量产的第一枪。

3、国产车的新谎言

正式对华为造车解读之前,我们先回到国产车的话题上,在理解我们其他车企当下现状的前提下,稍后再对华为造车进行解读。

特斯拉火了之后,其实国内也冒出了一些造车新势力,比如小鹏、理想和蔚来,业内也对他们三家统称为造车三傻。

但这三傻,我觉得他们有两家不配国产国产车的名号。

为了流量,这两家我就不做具体点名了。

简单来说,这两家公司,把自己的自动驾驶研发中心放在了美国,美其名曰海外研发基地,而把组装车的团队放在了国内,美其名曰国产车。

但他们挣得钱,其实都流向了美国,给美国的人才高薪资高待遇,而对国内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员工进行996式的压榨。

不对,说他们挣钱是抬举他们。

他们还没挣钱,应该说是烧着中国人的钱,给美国培养自动驾驶的高质量人才,而把组装汽车和质量售后这种外包就能做的事,留给中国人。

其实大家要是能看懂他们的融资经历,其实很容易明白,这两家公司只是借着国产车的情怀,做着为资金盘埋雷的生意。

说起来,特斯拉作为每年给上海贡献数十亿税收的美国公司,比他们的模式良心几万倍。

而且有必要说明的是,除了人工智能用中国人的钱给美国培养人才,造车三傻的三电、车载芯片、雷达和电机系统等核心硬件的配件,也都来自德国的博世和欧美日韩的其他企业。

和这三傻相比,比亚迪要好很多,但作为一家传统车企,单靠比亚迪,中国在国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还远远不够。

说了这么多可能会遭受人身攻击的事实,请看到这里的各位老爷们评评理,中国的国产车能靠这几个歪瓜裂枣的小朋友,能撑起来吗?

或者我换个问法,未来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本质就是一个国家在新能源和人工智能方向,人才底蕴的竞争。

那我们中国,靠他们能行吗?

4、华为的汽车布局

好了,说完了国内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国产现状。

我们再回到华为造车的话题上去。

其实这个叫法并不准确,因为华为多次声明,不造整车。简单来说,华为不想做奔驰、丰田、特斯拉或奥迪,而是想做为奔驰、丰田和奥迪等一众车企提供芯片、电路和动力系统的博世公司。

许多人也许没听过博世,但这里给大家说个数据,该公司2019年全球营收779亿欧元。这一数字,虽然比不上大众、丰田两大巨头,但却完全超越国际知名豪车品牌奥迪公司,在2019财年的556.8亿欧元营收。

其研发投入69亿欧元,比营收1000亿欧元以上的宝马、通用等老牌车企还要多,可以排在除却大众之外的第二梯队里面。

作为给车企服务的公司,博世的成功,给德国提供了大量高精尖人才的就业机会,也给到了更多德国的年轻人,进入高精尖人才的通道可能。

正是有了博世这样的公司带动,德国才能在全球传统汽车行业中,拥有最高话语权的地位。

而目前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汽车的到来,正如我们前面举例造车三傻大量使用博世技术的现状,博世很早之前,就已经布局了电动汽车和智能汽车的赛道。

如果,市场按照正常逻辑发展下去,十年之后,国产新能源将会重蹈覆辙当年传统车企的老路,国产“新势力们”只能在别人的规则下,赚点打零工的微薄利润。

但如今,摆在车企面前和以往不同的地方在于,华为给到他们除却博世之外的第二个选择。

回到华为帮助车企造车的话题上,我们大致了解一下华为在造车领域的进展。

这个进展我们就不做历史回顾了,最新的进程,通过2020年北京车展上,华为发布了的多合一动力解决方案,可以窥见一斑。

在华为展区和这一方案有关的产品有两个,具体配置大家看图。

简单来说,华为把自己的芯片、通信和自动驾驶都打包成了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汽车厂家想和华为合作,动力系统、通信系统和自动驾驶模块华为都打包好了,买过去就能直接使用。

这让车企,制造一辆车就像拼积木一样简单。

基于这些积淀,徐直军曾在被问到华为在汽车领域会进行到什么地步时,他直言:“特斯拉现在能做到的,我们都能做到。”

讲到这,我需要插一句,目前华为能为车企提供的服务,博世基本也能提供。

唯一的区别是,车企如何选择。以及他们的选择,会对中国新能源和智能化时代的汽车产业,造成怎样的影响。

5、华为的机会在哪里?

有人曾经提出担心,说华为不造整车,根本没有多少机会。

真相真的如此吗?这个时代变局中,华为的机会在哪里?

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沈亚楠,对这个新时代给出的观点是:“汽车产业链正在经历类似当年传统手机向智能手机时代变化过渡时,整个供应链发生的变化。”

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源于手机产业的高度分工。

2007年11月5日,在谷歌牵头下,高通、德州仪器、三星、摩托罗拉和LG等众多厂家,组建了开放手机联盟。这个联盟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利用全球分工,将手机的零部件标准化。

谷歌负责系统和安卓的生态建设,德州仪器、联发科和高通等企业负责智能手机的处理器,而三星和索尼称,则接一些手机发展带来的硬件红利。

当时的联发科,借助这场标准化运动,第一个推出“交钥匙”的手机制造方案,而让手机制造的难度从一家大型工厂,变成了只需要2、3个人。并由此开启了智能手机市场,最初的繁荣。

其实,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在经历当年的这个变化。

2016年在华为、奥迪、宝马、戴姆勒、爱立信、英特尔、诺基亚及高通等企业共同努力下,联合宣布成立了“5G 汽车联盟”。

随着这个联盟的出现,以及硬件的标准化,出现了小鹏、理想和蔚来等新兴挑战者。

虽然他们并没有选择华为的造车方案,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造车门槛的不断降低,未来的智能汽车竞争,应该会经历一波类似当年智能手机乐视、360、小米、魅族和大可乐等众多品牌,百花齐放式的厮杀。

而华为作为一家中国公司,我相信,华为的造车方案一定能从这种混沌的厮杀中,占有一席之地。

毕竟,过去麒麟羸弱时,就有无数用户在默默支持。

如今华为早已拥有了和博世抗衡的实力,所以,华为没理由会输。

而且基于上面,我对国产车传统势力以及造车三傻的介绍去看,如果华为输了,我们在未来新能源产业的话语权上,也等于输了。

这里我们简单扩展一下输掉的后果。

仍以一家中国芯片公司造出先进的芯片为例,因为新能源汽车的标准话语权掌控在欧美日韩的企业手里,他们的参数都是抄来的,所以国内车企们根本不敢用,不敢用是不知道擅自改动会造成什么后果。

所以这家芯片公司,只能去求着欧美日韩的企业来用,但他们看到是一家中国公司取得了突破,决定大力打压这家公司。

于是芯片价格被压得非常低,一年后,因为这家中国的芯片公司没有利润,导致第二代产品难产。但欧美的一家企业,却做出了比他们更优秀的产品。

于是,欧美决定放弃这家公司的芯片产品,而扶持自己的势力。最终,这家新兴的芯片公司,死于资金链断裂。

就这样循环往复,新能源的高质量人才都在欧美日韩的国家手里,他们用品牌授权的方式,在全世界赚钱,而把利润用于自己国家的高科技人才培养。

30年后的世界,欧美因为掌控标准,高薪资高待遇,每天下午4点就能晒日光浴,而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则只能在内卷中,喊着打工人、打工魂的口号,用996还着银行的各种贷款。

关于标准的重要性,如果经常看我视频的老朋友,一定听过我对iPhone标准的解读,这里就不展开了,欢迎大家去回顾我之前一样精彩的内容。

6、华为为什么不造车?

最后一部分内容,我们回答一个Bug级的问题。

为什么华为反复强调,不造整车,而是给车企赋能,帮助车企造好车。

这里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点去看。

我们先说客观原因,简单解释就是:造整车资金压力大、投资周期长,不太赚钱。而且当下的经济环境并不好,比如美国为了走出疫情的影响,去年印的美元比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还多。

过剩的资本,让比特币价格都冲破了5万美元一枚,货币超发程度其实足以窥见一斑。

前几天的一件事,其实也能印证这个猜测。当时,美国股市出现下滑的动荡,美联储立马发话表态救市,这本质上是当下的经济水分太多,多到连美联储都不敢引爆当下泡沫的仓皇之举。

所以,今天的全球经济,其实存在着很多水分,这些水分本身就是一个暴雷。在不确定暴雷引爆时间的前提下,不做投资,保持现金充裕,才是更稳妥的做法。

这一点,从华为出售荣耀品牌来换取现金流,其实也能窥见一斑。

说完客观原因,我们聊一下主观原因。

这一点的核心在于,帮助车企造好车,也能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2019年4月,华为曾在上海国际车展上表示:未来汽车价值的构成 70% 不会在传统的车身、底盘上,而是自动驾驶的软件,以及计算和连接的技术。

所以结合我们前面对博世的介绍去看,既然不造车,也赚钱,那为什么还要冒着得罪全行业的风险,做一份不赚钱的投入?

2021年,在华为连续三轮史无前例的制裁后,目前的鸿蒙布局和芯片制造都在关键期,这两个核心项目都是吃钱的巨兽。

所以,能够稳定推进当下的救命项目,其实远比投资扩展更加重要。

对此,今年任正非亲自向着企业业务发话:华为不像上市公司,引入海外资本的支持,有花不完的钱,所以“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面面俱到”。

这种表态,我个人理解,华为未来的日子,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的暗示。

7、华为造车的阻力

文章到这里其实就结束了,这期内容其实是基于人才培育的角度去谈的。前面有一部分批判的内容,不是故意增加负面情绪,而是希望大家在理性认知现实的基础上,理解我对华为造车的态度原因。

关于华为帮助车企造好车,目前最大的阻力不在华为身上,而是车企身上。

我们虽然知道,支持华为有助于中国在未来智能汽车产业链的话语权建立,但对于车企来说,他们的利益和华为其实并不完全统一。

比如比亚迪,它既和华为合作,也和博世、阿里及腾讯等公司有所往来。

面对智能汽车快速分工的新格局,车企比谁都了解这个趋势,只是他们也担心对某一家过渡依赖后,自己的利润会越来越少。

对于这个困境,徐直军虽然在去年9月(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华为希望打造一个平台,希望大家基于平台来开发产品。未来,不同的车企基于自己的能力和策略会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会选操作系统,有些可能只会选我们的硬件,有些会自己做,但是,我们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选择。”

但这个方案也意味着,华为将在帮助车企造车的开放过程中,需要应对更多的挑战。

最后,感谢看到这里的朋友们,希望能和大家讨个关注、转发和收藏。

同时做个预告,下个月开始,我将讲述手机公司的故事,大家想了解谁的历史,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们下期内容再见。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