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爱车一族

〈本田日产丰田三菱怎么选择〉丰田本田日产三菱哪个质量好!

世事无常,行流散徙,分合无定,分久必合。分分合合之中,大繁荣的统一是注定的结局。

汽车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分与合”。欧洲大陆上,两次世界大战都曾变向助力汽车工业成长。在不计其数的战争投入下,英意法德西都曾是名噪一时的汽车强国,怎奈今朝,10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只有大众、戴姆勒、宝马、FCA几家汽车巨擘尚能重现往日荣光。

美洲大陆整合之势更为“惨烈”,除世界大战、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等外界因素外,多如繁星的资本家行为更是将车企并购当做资本游戏,在野心家们一个个“构筑汽车帝国”的梦想下,无数品牌变成了历史印迹,翻云覆雨间,只有通用和福特坚挺到了最后。

而今,在电气化、智能网联推动的新四化浪潮下,并不擅长整合、重组的日系车企开始行动了。

丰田“搭讪”铃木为哪般?

8月28日,丰田汽车与铃木汽车联合宣布,将结成资本联盟以加快在自动驾驶等新技术领域的合作研发,应对颠覆全球汽车行业的全面变革。

此次结盟,双方以“交叉持股”方式作为合作基础,丰田斥资960亿日元(约合9.1亿美元)收购铃木汽车4.94%的股份,铃木向丰田投资480亿日元(约合4.55亿美元),购得丰田0.2%股权。在体量相差25倍的情况下,这桩日系车企间的“平等交易”基本落锤敲定。

从表面上看,丰田铃木间的合作结盟,和多数车企的技术共享并无差异。二者的联合声明中同样提及,希望在新兴领域建立和深化合作,克服汽车行业面临的新挑战,实现可持续增长,但彼此之间是依然是竞争对手。可是,在合作内容层面上,二者所谓的“竞争关系”已经相当微妙,甚至有些过于“暧昧”。

今年2月份,两家公司就曾签订不具备约束力的备忘录,确认将围绕环保、安全及信息技术、采购和新能源车领域正式谈判;紧接着,3月份,双方的合作内容公之于众,丰田将向铃木提供THS系统,而铃木则向丰田印度提供两款基于铃木平台打造的紧凑型车型(Ciaz和Ertiga),协助丰田在东南亚市场拓展销售业务;半年后,双方交叉持股变为现实。

有迹可循的半年中,双方从非正式协议,到陆续发布框架协议、签订正式合作协议,最终将技术协同变成资本合作,绝不仅是“张开臂膀,拥抱对方”那样简单。

车企合作,从不缺少“套路”

车企之间的合作自古有之,但苦涩的回忆或许能占据大半。远至宝马和罗孚的土崩瓦解,戴姆勒克莱斯勒劳燕分飞,近至雷诺日产倒戈相向,都曾令人唏嘘哀叹,就连一向保守的日企铃木,也曾是跨车企技术合作的“炮灰”。

2009年12月,大众和铃木结成交叉持股联盟,德国人以17亿欧元收购19.89%铃木股份,铃木斥资7.7亿欧元持有大众1.5%股权,双方分别以小型车和柴油机技术为交换筹码,规划针对产品研发的可持续合作。但仅在一年半之后,裂痕出现。

最终,习惯于“买买买”的大众不肯放下高傲的头颅,以“联营公司”的视角看待用股权换技术的铃木,甚至约定的柴油机技术也未能如约履行,这让统领东南亚市场的铃木感到了敌意。于是,在长达3年的离婚“拉锯战”中,所有的美好畅想化为泡影。

错失和大众结盟的铃木一定知道,让双方关系降至冰点的原由,是需求上的不对等。

徘徊于全球汽车销量榜上游的大众,是欧洲和中国市场的绝对“控股者”,相比小型车制造技术,铃木在东南亚市场的统治地位才是其最期盼拥有的核心价值。换言之,拥有铃木,就意味着和“全球第一车企宝座”的距离更进一步。

相反,铃木的内心独白远没有这样复杂,他们只想用羽翼丰满的东南亚市场,换取跟随汽车行业研发进度的技术。在企业经营上,“独善其身”则是铃木最后的底线。

为什么说铃木有被吞并的可能?

此一时彼一时,虽然退守中国市场没有让铃木损伤元气,甚至在2018年还实现全球销量1.2%的增幅,但此番合作,似乎也在不声不响中传递出铃木汽车“妥协”的信号。原因无他,只因为这一次,合作的对象变成了丰田——全球唯一能与大众集团“争体量”的汽车制造商。

2018全球汽车销量排行中,大众汽车位居第一,全球销量1083万辆,同比增幅11.4%。丰田汽车紧随其后,全球销量1052万辆,同比增幅11.1%。而在此之前,丰田曾在2014、2017年两夺全球第一宝座,你追我赶间,竞争加剧是必然。

压制对手,提升自身的方法有很多,第一是苦修内功,但需要超于常人的耐心与毅力,收效慢但成就感强。其二是并购重组,结合不同企业的核心优势,抱团取暖合力突围,成就感不高却能立竿见影,但对于合作双方而言,实现共赢并不容易。

以此次合作为例,丰田入股铃木表面是为了更好地在技术合作方面达成协同,但从长远看,一旦两者走向技术趋同,甚至在渠道建设,市场开拓层面各取所长,最终丧失核心竞争力的一定会是铃木。我们尽可大胆猜想,按照这种模式持续下去,并非二者同舟共济,相反,丰田“吞并”铃木将是必然结果。

但这一次,铃木为什么不再选择反抗?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全球车企融合“势不可挡”。如果按照马尔乔内等人的观点,未来全球车企只剩5-10家,铃木跻身“存活系列”的几率注定渺茫,而体量与大众相当的丰田则不然,这也是车企争相跨企业合作的原因。

当然,寻找合作企业也并不容易。在体量规模适宜,可交换技术条件相当的情况下,还需考虑二者的经营理念,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乃至地理、气候差异,如若不然,日产式“倒戈”很容易出现。

相较之下,铃木与丰田的模式则更加恰如其分,日本第一大车企与第四大车企结盟,消除文化差异和经营理念之间的隔阂,或许更能将“强强联合”的效果凸显。对于丢失中国阵地,研发资金捉襟见肘的铃木而言,这样的合作模式简直“求之不得”。

事实上,铃木也并非丰田唯一的“池中之物”。在持有斯巴鲁20%股份的前提下,2017年,丰田汽车公司与马自达汽车通过交叉持股形成资本联盟。

如果算上铃木的加盟,自此,日系车企已形成丰田-斯巴鲁-马自达-铃木、日产-三菱、本田三大阵营,相对弱势的企业依附于强势企业数见不鲜。毋庸置疑,这是以丰田汽车为主动力,引领日系车企以走向“大融合”的强烈信号。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果将全球汽车史总结为三部分,欧美主流车企的融合无疑占据了前两个阶段。行至新四化风口,日系车企将率先完成第三阶段的合并重组,这既是时代的宠幸,也是日本汽车工业领跑优势的“转化”。那么由此推断,站在全球汽车主战场的中国车企,是否会成为时代眷顾下的又一个“宠儿”?

大势不可违,任何马太效应凸显的背后,都预示着繁荣景象的光顾,倘若有朝一日能看到中国车企,我们或许也应对此深感欣慰。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本田日产丰田三菱怎么选择,丰田本田日产三菱哪个质量好,丰田,本田,丰田,日产,家用哪个质量好,本田丰田日产哪个质量更好,本田丰田日产谁最省油”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