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百年前诗圣博大的胸襟让众人敬佩,身处陋室却胸怀天下。如今,草堂不再简陋,反而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庇护的“广厦”——文创园。
18号,宝马同样从杜甫草堂出发,怀抱着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心,开启2016 BMW中国文化之旅,探索、传承、保护、发展巴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BMW中国文化之旅的第十年,恰逢宝马集团百年诞辰。这十年间,行程超过2万公里,探访了21个省份,捐赠了90项“非遗”项目,探访了近250项“非遗”项目,捐赠1630万。然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当这些民间技艺融入生活,它才能永远不会失传。发现了这一点的宝马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强强联手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今年的四川之行就是为了寻找有潜力的传人,送到该平台研修培训,专项支持。
走了越多的地方,见过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是惊叹民间瑰宝数不尽。拥有匠人之心的宝马和众多文化传承人一样不信:“我们的传统技艺是真的不如现代工业技艺吗?”带着这个疑问,从心出发,我们来到了北川。
北川,第一次被全国人知晓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不知有多少人还记得它的全称——北川羌族自治县,也是中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如果说想要体会四川少数民族的独特性,那么必须得看羌族。这个从甲骨文时期就有的古老民族,也是是唯一一个在甲骨文上留下的氏族称号。传说是由5000年前炎帝的古羌部落演变而来,治水的大禹也出于西羌,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故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一般有历史的民族能够维系至今都要依靠自己的语言,羌族也不例外。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因此他们能歌善舞,用声音、用乐器、用肢体语言,将本民族的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大概也只有羌笛这种乐器才表达得出苍凉悲壮的情感了。不同于汉族人单管的笛子,从乐器上羌笛就有着双声的结构,一气呵成听不见换气的声音。秦汉时期古羌人发明的羌笛,在唐宋时期流传到戍边的军士周围,思乡时吹奏一曲,高亢的笛声寄托着情思。经过两千年的历史演变,能吹奏羌笛的人已经不多,古老的羌笛就如同一路迁徙的羌族一样,顽强高昂的生存着。
羌族人除了创造出羌笛外,还天生拥有一把好嗓子,其中以多声部民歌名扬海外。在世界音乐史中,一直认为汉族人是单声的,只会唱单调乏味单声部民歌。然而羌族多声部的演唱方式是中国音乐的一大发现,完全改写了世界对中国音乐的基本认知。我看见三位羌族大姐默契配合着演唱多声部民歌,原生态的歌声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
当我们习惯于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这个世界,习惯于用汉族的思维来认知民族时,散落在民间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醒我们的狭隘。只有改变才有进步,BMW中国文化之旅在和我们一起寻找真正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