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巡礼(一)
河源理工学校,在中国地图上很难找到它的名字,恰恰就是这所坐落于偏远地区的职业学校,在短短几年时间,从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升级到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再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这所学校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完成了让人难以置信的蜕变。
示范校建设两年来,河源理工学校紧抓机遇,锐意改革,一系列创新的治校良策犹如一剂剂强心剂,为河源理工学校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师资队伍建设......使学校打造硬实力、提升软实力、扩大影响力,为当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创新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说到人才培养模式,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好的岗位,有的岗位却招不到好的学生,出现这种矛盾,是因为学校办学与产业发展脱节,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用什么样的机制去解决这种现象?如何践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特色有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两年来,河源理工学校以创建国家示范校为契机,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为抓手,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着力创新办学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
在课程改革方面,河源理工学校本着“专业对接行业、课程对接岗位”的思路,研究开发了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优化了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教学内容,最终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合一、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合一;在教学工程,学校积极探索了项目教学、案列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探讨了理实一体化、成果凸显。
基于此,学校确立了具有不同专业特性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与西可通讯、航嘉电子、昌红精机等企业深度合作,根据企业的产品设计、加工、检测等环节各岗位要求和高级数控车工技能鉴定要求,构建了“校内技能递进培养,校外对接顶岗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精电显示、惠州海格、航嘉电子等企业共同创建冠名专班,推行“121”实践模式,构建了“企业实践三形式,专班培养五共建”的“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河源港元汽车修配厂、河源比亚迪4S店、河源市汇源集团有限公司、河源上海大众4S店、河源华达集团汽车修配厂等企业开展合作,构建“1+1+X(多家行业企业共建专班)”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最显著变化,在于学生的就业质量提升,就业渠道大大拓宽。
创新二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中职学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如何实施“人才强校”,如何吸引、培养、使用好各类优秀人才?校领导一直在探索具有学校特色,适合教师发展的新模式。
示范校建设以来,学校始终坚持“请进派出全员提高,教学研究双轮驱动,理论技能内外兼修”的原则,以“三大工程”为载体,以“四级五定六平台”为思路,通过搭建平台、优化教师工作动力机制和激发教师的动力等诸多有效的措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素质提升工程主要是通过专家讲座、校本培训、企业实践等途径,对全校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微课设计与制作、学生心理辅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计算机技能等教育教学基础能力培训,对专业教师进行了专项技能及数字化资源应用能力培训。科研引领工程是学校在组织参加省级2项课题研究的同时,重点推进校级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理论水平提升。2014年,先后获得省、市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合计32篇。为了顺利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学校制定了校级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等四个层级培养对象的遴选、审批、培养、考核、认定与聘用的具体程序、标准、措施和经费管理办法,搭建了教师专业成长通道,根据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需要,合理规划教师个人发展方向、层级岗位结构、专兼教师比例,通过国省培训、校本培训、高校进修、课题研究、名师工作室、企业实践等途径,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实践活动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专业发展。
示范建设两年来,学校共推荐21位教师参加国家级别培训、96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组织150多名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或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建成了王为国工作室、信息化建设工作室等两个工作室。
创新三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之魂,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一种有效机制。示范校建设两年来,学校大胆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河源理工学校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职教集团、河源高新区和当地行业协会四大校企合作平台,形成校企共建、引企入校、项目合作、订单培养等四种模式,全力推动学校对接企业、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职业的三层对接。
其中,三个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分别建立紧密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大力配合学校开展学生“企业见习、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121”实践模式,学校还在校内建实体企业5个,形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为一体的共享型、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其中,学校与荣华印刷包装(河源)有限公司共建一个校内职业素养培养基地,与航嘉电子共建模具生产车间,与海格电子共建PCB制作车间和海格手机维修中心,与华达集团汽车修理厂共建汽车维修中心。不仅如此,校企还共同完成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开发以及教学资源开发。
创新四
依托特色项目建设
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河源理工学校以创建国家示范校为契机,集团化办学和数字化校园两个特色项目作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推力。
河源理工职教集团自组建以来,积极探索职教集团办学运行机制,搭建职教集团信息平台,先后召开8次集团化办学研讨会,与65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16家企业开展订单培养,覆盖专业12个,企业专班60多个,专班在校生人数3400多人;与5所高职院校实施联合招生、共同培养,目前,就读高职函授学生有1000多人。学校每年举办数场现场招聘会,百家企业提供岗位15000多个,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9.8%以上,专业对口率86%,到合作企业就业率达80%,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月薪达1800元。
学校升级改造数字化校园,中心机房新增一台高性能的交换设备,大幅提升校园网络的传输与数据交换能力,新建小型中心机房,确保管理系统下的数据信息、资源库等数据的绝对安全。集成教学管理、资产管理等10多个业务系统服务平台;实现无线网络区域的覆盖,建立了面向师生的教学资源存储和应用资源库,建设基于资源学习、评价、交互的网络学习平台,逐步推进数字化教学模式,推出开放课程,提升社会化培训服务水平;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核心设备的集中管理。校园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大幅提升,有效提高了服务教学、管理的能力,提升了学校形象。
创新五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两年示范校建设,学校始终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立足当地,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途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两年来,学校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凸显。
学校充分利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数控技术等省级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优质资源,与西可通信、市移民部门、市民政部门等单位联合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年均培训达5000人/日,年创收10万元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两年组织多次大型现场招聘会,为企业输送人才3900多人。学校连续多次承办了河源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接待了全国多所学校学生和老师的来访学习与培训。电子技术应用等重点建设专业积极开展与河源各县区职业学校的对口帮扶与交流,为他们提供师资培训、技术服务。
河源理工学校就是这样一所始终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的国家示范中职校,站在新的起点,全体教职员工将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努力为学校的明天创造新的业绩!
(河源理工学校 邓小文 黄华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