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轿市场的高销车型,上汽大众朗逸一直争议不断。“德原朗”的调侃,反讽了它是一台彻头彻尾的“中国特供车型”,所谓的德系,更多的体现在一个大众标上。其次,全新一代朗逸推出后,关于其“简配”的说法持续不断。再者,根据汽车之家的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朗逸投诉依然居高不下,位列车型总榜单的第二名。而上汽大众途观L、帕萨特两款车型在中保研碰撞实验中先后折戟后,朗逸的安全问题随后也被推至风口浪尖。
带着上述诸多疑问,3月18日,东北核心媒体联盟辽宁广播电台车时代栏目、辣评车、辽沈晚报、驾驭观、私家车探、王巍工作室、龙车、秒评车、聊车市儿、汽车夜谈、谈车帮、爱车觉罗、车印记等,联合对大众朗逸进行了现场拆解。
“德原朗”的德味还剩几何?
网上关于“德原朗”一词的由来解释已经很多,在此不做赘述,核心意思就是,这是一台打着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制的旗号,实质挂着大众标的“特供车”,没了多少德味的操控性。
那么朗逸是基于什么设计研发理念而来的呢?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中国合资品牌中,上汽大众是第一家实现本土化开发的企业,上汽大众与北美大众整合产品资源,进行共同开发,但是分工不同。
也就是说,上汽大众推出的车型与北美车型并不完全相同,两者是分别基于同一个造型,各自进行工程研发。以A柱断裂的帕萨特为例,是基于MQB平台而来,北美大众PassatNMS则保留了PQ46平台。当然这里没有贬低MQB平台的意思,想说的是,在不同的内在工程结构开发理念下,执行的开发标准势必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是上汽大众帕萨特与美版车型没有可比性的原因,而具体到朗逸上面,决定其德味还剩几何的,可以很直接的说,是成本。
内饰上,除了主副驾驶侧门板部位和主副驾驶储物格用了皮革制的材质,其余大部分是塑料材质,没有品质可言,当然这也是大众入门级一贯的作风,见怪不怪,重要的是,中控、方向盘上的各个物理按键,甚至档把的触感,实际上手后都颇为粗糙,甚至有些小作坊的既视感,与德系大众旗下的其它车型细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另外,购车者钟情德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众的底盘优秀,那么朗逸实际表现如何呢?
朗逸的前悬架采用的是比较常规的麦弗逊式独立悬架,但在后悬结构上,却按照同级“最低标准”,采用了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设计简陋,这种悬架一般都是使用在低档车型或者微面车型上。而像朗逸的竞品车型卡罗拉则采用的较为主流的E型多连杆式独立悬架,舒适性及操控性明显优于朗逸。
减配究竟“减”了哪?
上汽大众朗逸的减配,上面我们说了几点看得见的地方,而在现场拆解过程中,看不见的地方,朗逸同样也有多处不够厚道。
首先就是前保险杠部分,吸能的行人保护泡沫,大众朗逸是配置了的,关键是泡沫后面的防撞梁,厚度2.03,宽度1100,车身覆盖率只有60%多,并没有向两侧延伸,对于整车的保护力较弱,特别是对于大灯所在的两侧保护几乎为零,与同级日系卡罗拉、轩逸等相比,处于弱势地位。
而朗逸的后防撞梁保持了大众的水平,厚度、宽度以及整个制造工艺的视觉观感都不错。
此外,在侧门的安全防护方面,大众朗逸较为中规中矩,但是特别需要提出的一点是,整个侧面并没有隔音棉等吸收噪音的保护,这也是朗逸开起来车内噪音大的一个原因之一。
但最为致命的是,大众朗逸后排的座椅靠背拆开后,竟然无钢板保护,目测只是一个金属骨架,这对于一款销量如此高的大众车型而言,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也就是在碰撞中,来自后面的撞击,后排是没有足够保护的。
用户口碑跌至冰点
那么如此减配的大众朗逸,为何还能获得如此高的销量?显然是价格,在一个较高的指导价之上,给出不错的优惠,而大众在国人眼中一直是“高级”的代名词,以10万左右的价格买台“大空间”的朗逸,有面子。
那么实际上,与高销量相比,是跌入冰点的口碑,在汽车消费网上可以看到,其客户满意评分只有2.5,投诉居高不下。
比如车身漏水,实际对应此次拆车中的问题,比如减配了密封胶条,有媒体算过一笔账,以一道密封胶条大概25的价格计算,一台朗逸在此方面节省的费用大概是50元,而按其每年约50万辆的销量,仅此一项,一年可以节省2000多万。
再比如车内异味问题,在拆解过程中发现,其使用的隔音棉材质也较为低廉,所以建议购买朗逸车型的,尽量在夏天开窗多换换空气。
至于投诉较多的发动机异响与变速器异响问题,限于设计及技术层面界定比较复杂,在拆解过程中暂未涉及,购车者在买车前,可以多关注一下实际反馈,综合进行考量。
写在最后
上汽大众在接连遭遇帕萨特、途观L安全危机之后,虽然以价换量的策略保住了一定的销量,但显然这只是掩耳盗铃的做法。作为其销量支柱的朗逸,不在德系车的优势上做文章,相反却以PLUS这样的噱头去博关注,依赖品牌的保护伞能多久,时间最终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