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极客评车,邀请到的依然是eico的创意总监Blink张卷益,这次他要评测的不是整车,而是宝马的iDrive人机交互系统。和传统的评测不同的是,张卷益的评测更多的是从设计理念以及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来切入,干货相当多。他将从操作方式、界面、导航、多媒体、电话、输入方式、互联、本地化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测,并且在最后给出一个评分。 评测车型:BMW 435i
操作及界面结构
BMW iDrive采取了自2001年以来一直采用的旋钮+按键模式。操作硬件区域位于主驾的右⼿下方区域挡把右侧,显示区域位于主驾的右前下方,⽆论是操作区域还是显示区域都非常适合于人体工学。硬件的主操作区域为一个主要旋钮+七个按键。旋钮不仅可以旋转操作,同时可以进⾏上下左右推动和按下的五维操作。旋钮的表面实际上是一个触摸板,可以进⾏⼿写操作等输⼊,在操作时提供了较好的硬件反馈感受。整个界面采⽤了层级堆叠的方式,并且在界⾯⽔平中心始终显⽰硬件旋钮的图标,⽤来指引⽤户进行相应的界面操作。 iDrive采⽤了与目前智能⼿机或电脑完全不同的信息结构模式。可以看出BMW希望用户尽量通过硬件按钮而非界面系统进⾏导航、收音机、电话、多媒体等功能操作,并且还设置了8个⾃定义功能键给用户根据个人喜好设定。 如果使用硬件按钮进入如导航、收音机等功能时,界面会自动进入到上次用户停留的位置。但是如果逐级返回了主菜单,下一次再通过主菜单进入各个功能的时候,路径就会很长。这样的设计造成了两个鲜明的直接效果: 1.习惯于目前智能手机系统的用户,在使用iDrive系统时,会需要较长的使用时间才能适应这样的⼼理模型,而且会产⽣⼤量预期之外的误操作。 2.当⽤户使⽤一段时间,对系统使⽤有一定的熟悉度之后,每个功能的界⾯也会大部分保留在⽤户常用的位置,此后用户的使用就会变得⾮常快捷。 考虑到iDrive的最初版本诞生于还没有现代智能⼿机的2001年,无论是当时的用户还是设计师都不会受到苹果iOS系统的设计影响,采⽤这种与目前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完全不同的操作结构就不⾜为奇了。但需要考虑的是目前的新⽤户均是已经习惯于每天操作两千次左右智能⼿机的现代人群,要将已有的固化思维转化过渡为iDrive的操作思维需要⼀定的阵痛周期。这个周期根据不同⽤户的适应性有关,我们的测试预估是2~3周左右。同时对于iDrive来说,这也是逐渐学习适应⽤户习惯的“磨合期”。在这个周期之后,通过界⾯留存位置和快捷键的改变,每个iDrive系统都会转化为适应车主⽤户需求的“个⼈系统”。
优点:
1.通过学习熟练后,使⽤会变得非常便捷快速。 2.硬件操作反馈感强烈且舒适度很⾼。
缺点:
1.与目前⼈们熟悉的智能设备操作系统有较⼤差别,需要较⻓的学习时间。 2.界⾯中⼤量选项仅有图标显⽰,选中后才有相应的文字提⽰,且图标设计较为晦涩,不利于用户理解。
导航
BMW的导航系统可以说是所有导航设备(包括前装、后装和手机设备等)中的佼佼者。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根据用户的车速和所在道路的具体情况,屏幕所显示的信息、⽐例尺的缩放、图形和颜⾊的对⽐、包括语⾳的提⽰时间等都⾮常恰到好处。可以看出一定是经过长期大量的驾驶测试之后才得到的结果,这也符合德系厂商对于汽车设计生产的一贯思路。另外目前iDrive版本中包含的国内路段信息也已经是较为完整的。 不⾜之处是对于中国用户⽽言,我们更习惯于通过名称直接对于POI兴趣点进⾏查找,⽐如说要找一家火锅店,中国用户⼤多数希望直接通过输入该火锅店的名字如“海底捞”,然后系统为用户推荐附近的地址。但是iDrive和大量国外⻋载系统⼀直以来都突出精确地址的输⼊导航,而POI兴趣点的搜索就会变得尤为复杂。以查找一个附近的餐馆为例,在iDrive中需要经过“导航-目的地搜索-兴趣点-在当前位置附近搜索-餐饮及酒吧-中餐馆-北京菜-浏览餐馆”这样⼀个极其漫长复杂的过程,⽽且如果你需要再看一下附近的体育场,又要经历⼀个同样漫长的往返操作。除了导航之外,同样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于音乐搜索等其他功能中。
收⾳机&多媒体播放
iDrive的收音机和多媒体播放对应了独立的硬件按钮,可以通过硬件快速进入,使⽤硬件旋钮进行电台或曲目的切换也尤为方便。
优点:
1.通过硬件旋钮进⾏选台或选曲都比较方便快捷。 2.在进⼊音乐界⾯时,选中光标默认停留在“下一曲”的按钮上,⾮常贴心的设计。
缺点:
1.由于不支持专辑分类和模糊搜索,因此搜索曲目变得非常复杂。如果要切换至某张专辑里的曲目,需要找到搜索⼊口,逐⼀选择搜索条件⾄该专辑名称并进行精准搜索才能得到。如需要切换至全部曲目,则需要清除搜索条件并再次选择播放。 2.在切换不同音源时,如果该音源内容为空或者未连接时,界面列表中并无提示,需要⽤户切换至相应功能后才能识别。
电话
在搜索配对蓝牙设备时,iDrive仅支持被动搜索,⽽不会主动进⾏搜索配对。系统会保留最近连接的4部设备列表,对于正常使用⽽言已经足够,但是如果在使用时要连接第5部设备时,需要先手动删除其中一部,才能够进行新设备的连接。旋钮操作对于通讯录的选择非常有优势,通过旋钮根据⾸字母进行快速选择也⾮常方便,另外如果联系人较多,iDrive良好的⼿写识别率也可以起到较好的帮助作用。
优点:
1.旋钮操作对于联系人选择非常快捷。 2.通过⽅向盘上按键的两次点击即可进行快速的重拨。
缺点:
1.通过方向盘无法进行拒接,使用旋钮拒接电话较为复杂。 2.如果在通话时要切换到电话接听,用iDrive进行切换会⾮常复杂,建议此时在手机上进行操作。 3.来电时车机和电话会同时响起,给⽤户带来一定的干扰。
文字、⼿写及语⾳识别
由于对旋钮操作的优化较好,无论是中文拼音还是英文字母输入对于iDrive来说都有较好的体验。同时BMW对系统的内容列表都提供了首字⺟检索功能,因此仅需很少的操作就可以找到需要的内容。值得⼀提的是触摸手写操作的识别性也很好,并且是通过笔画输入而非整字进行识别,因此即便是写得很潦草也可以清晰识别。但是语音识别⼏乎和其他汽车品牌产品⼀样属于鸡肋,必须要按照标准功能结构进行逐级输入,不支持自然语义识别,对于中文发音的识别率也并不⾼。
优点:
1.特别的旋钮输入优化和首字母检索功能,让用户在iDrive上进行文字输入得到了非常好的使用体验。 2.旋钮触摸板输入中文时采用的是笔画识别。所以用户在手写输入时,只需按照⾃己习惯的方式写出来,不用考虑整个⽂字写得是否工整,且识别率较高。
缺点:
不⽀持⾃然语义。语⾳指令需要按照要求,发出准确的命令后才能到达需要的功能,语音识别能力较差。
互联网连接
iDrive与智能⼿机连接的功能,用户通过在⾃己的手机上安装互联驾驶的App后,登录如微博等社交账号,或是将用户的⾏程⽇历等同步至iDrive,然后可以将相关服务的具体内容推送到屏幕上并进⾏语⾳播报。BMW与Google推出的地图导航共享功能,用户可以在家中⽤Google Map寻找好地址后,发送到⾃己的车上进⾏导航。但是在实际的使⽤中,我们发现整个过程较为复杂,不如用自己的⼿机搜索地址再到iDrive中进行输入该地址更为方便。据说在国内使用百度地图也能与iDrive连接,但是在实测中由于该功能必须要与经销商提前签订协议,所以没有测试成功。
本地化
在本地化方面,可以看出BMW根据中国地区的道路特点进⾏了特别优化,在导航时,对市内桥梁、环路等都会进行特别的语⾳指引。但是对于一些功能的翻译上会出现如“旅程列表”等较为晦涩的名字。
其他
iDrive的呼叫中⼼在测试中响应速度很快,但是呼叫中心的功能被分成了⼏个不同的服务,而且不同的服务之间不提供电话转接功能。另外在移动办公功能中提供了⽤户通过录音记录待办事项的功能,不过也仅提供了记录功能,难以起到有效的提醒作用。
总体评价
与BMW造⻋的理念相同,iDrive整个系统的重⼼都放在对驾驶⾏为的辅助上,⽽且这⼀切都是以驾驶者为中心的。无论是出⾊的导航系统,还是在对驾驶过程中进行电话接听、⾳量调节等功能,iDrive都进⾏了⾮常体贴的设计考虑,不过要熟练的使用这一切,都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适应的。与其他厂商不同,BMW放弃了让用户快速上手,而是选择了让用户去适应iDrive的独有操作和界面模式。必须进⾏层层递进式的操作和输⼊仍然是硬伤,这已经难以满⾜⽬前大家所熟悉的智能⼿机使⽤方式,期待未来的版本中能够得到改善。
综合评定
上⼿指数:★★★ 便捷指数:★★★★★ 安全指数:★★★★★ 创新指数:★★★★ 实⽤指数:★★★★ 舒适指数:★★★★★ 写在后面:对于各个品牌人机交互系统的评测,GeekCar还将以专业的角度继续做下去,这期的内容只是个预热,这种形式,你还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