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绿色中国》杂志
随着我国社会的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在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知名企业和人物,他们见证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艰辛发展历程。山东五征集团就是在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卫东的带领下,从一个普通拖拉机站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行业顶尖企业的。一路走来,姜卫东不断对企业大胆革新,秉承新时代工匠精神不遗余力深耕农机制造业,为我国民族工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蝶变 从县拖拉机站开始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用运输车辆分会会长、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副会长、山东五征集团董事长……这些都是姜卫东的头衔。而在40多年前,他还是一位非常普通的工人。
1961年,山东省五莲县按照党和国家的号召,成立了县级拖拉机站。彼时还是孩童的姜卫东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今后的人生会与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出生于大跃进年代的姜卫东,幼年时期的求学之路和同时代的其他人一样艰辛,但彼时的姜卫东渴望知识,所以对于学习的机会倍加珍惜。初中毕业后,待业的他明白“技多不压身”的道理,于是学起了木工。1975年3月,姜卫东被安排到五莲县供电所电器制修厂当工人,由于学习和工作出色,当年即被厂里评为生产标兵。半年后,因为师父被调离,姜卫东边学习边当师父和班长,承担起了全县电器、电力的维修任务。
1979年,五莲县进行企业调整整合,姜卫东所在的电器制修厂与县拖拉机站合并为拖拉机修配厂。这一年,姜卫东成为了农机人,而这份事业也一直持续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劳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提升,但是落后的生产工具却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拖拉机修配厂的管理者预测,未来农民对运输工具的需要会越来越迫切,于是拟定了开发农用三轮车的计划,并决心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受单位指派,姜卫东参与了市场考察和产品开发工作。1984年10月,拖拉机修配厂试制成功了第一辆三轮车,为企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不久后姜卫东被任命为副厂长。
时间到了1992年,姜卫东所在的企业依然名不见经传,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社会影响力都比较小。但经过将近10年的发展和完善,生产农用三轮车以其经济实用的特性极大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姜卫东认为,农用三轮车这条路可以继续走下去。同年,姜卫东被任命为厂长。
担任厂长后,姜卫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到1993年,五征集团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1994年利润达1330万元。1996年4月,由国家机械工业部组织的机械行业部分产品在北京展出,五征牌多功能三轮车两进中南海,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激发了五征极大的发展动能。
然而,欲速则不达。在企业的高速发展中,隐患也慢慢显现出来,1995年,因为发展速度过快,基础工作跟不上,用户使用后反映故障率高,产品、配件质量问题突出。“这导致了企业的停产,甚至濒临倒闭,这真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姜卫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经过那次“风波”之后,五征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严控质量,直至今天,仍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
为化解危机,姜卫东对企业进行了彻底改革,包括组织机构、产品开发、营销方式、技术研发等。经过艰苦努力,姜卫东的改革收到了效果,企业转危为安。之后,在姜卫东的带领下,五征集团不断改革创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规模、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显著提升。2000年企业改制后,五征在三轮车领域以小博大、以弱胜强,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创造了中国农机工业的“五征奇迹”,培育了上千万的庞大用户群体。作为中国农村向汽车过渡的重要产品,五征三轮车自2010年起产销量稳居行业第一,“五征”成为中国农村家喻户晓的品牌,现已出口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高端三轮车开始打入欧洲市场。
如今,五征集团已从一个县级拖拉机站发展为全国闻名的农用机械制造企业。在五征集团成长壮大的同时,姜卫东自身也在不断成长:近年来,他先后获得发明专利4项,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首届“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山东当代发明家、山东省机械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日照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等荣誉,并连续当选为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姜卫东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抓住了机遇,成就了五征,也成就了自己。
追求工匠精神 提高产品品质
五征集团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绝不是偶然的。“提高产品品质,是我们五征集团几十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我们是靠品质取胜。”姜卫东对记者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的制造业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并逐渐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自1961年成立以来,五征集团始终坚持“做产品就是做品牌,产品好才是硬道理”的理念。而对于如何提高产品品质,姜卫东认为,首先对产品性能的要求要高。第二,对产品性能的理解要全面,不管是农用车、汽车还是其他农业机械,包括其动力、能耗、环保、舒适性等性能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第三,产品全生命周期可靠性要高。姜卫东说:“过去,虽然有‘三包’期这个概念,但就算在传统的‘三包’期内,产品即使出现问题企业也很少为此而埋单。而现在则不同,过了‘三包’期也会涉及到服务问题。但发达国家的相关企业,其产品可靠性明显比国内高。”据他介绍,五征集团为了提高产品可靠性,瞄准国际上的标杆企业和标杆产品,他们在努力创造奇迹。
其实,可靠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产品结构、产品精度等方方面面。据姜卫东介绍,过去我国生产的材料品质相对比较差,但现在的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性能都在不断提升。其实作为一款产品来讲,特别是机械产品,发达国家毕竟有上百年的技术积累,但我国真正能够拿到桌面上来说的高质量产品其实也就一二十年。
为了提高产品品质,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姜卫东带领五征集团做了大量技术改造,但这些技术单靠一家企业是很难得到提升的,还得需要整个行业协同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
姜卫东认为,一款好的产品,首先要投入相应的研发力量,基础零件、材料等都要达到高要求,这样整机的性能、可靠性才会提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整个社会要形成这种良好的氛围。“我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也提过很多建议,从国家层面来说,应该引导社会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意识。” 姜卫东说,“同时,现在还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社会较为浮躁,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改变浮躁的风气,培养扎扎实实的工匠精神。”
姜卫东进一步表示,要想使整个社会逐步提高、增强质量意识,应当加强教育,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质量教育。“因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会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所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包括中专、大专、大学教育是相当重要的,这是从社会层面的长远角度来考虑的。”
五征集团生产的农用三轮车
创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打造百年五征,振兴民族工业”,这是五征集团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五征集团试制成功的第一辆三轮车是一种创新,企业内部改革也是一种创新。对于姜卫东而言,他也不断走在创新的道路上,1990年,他设计的“全挂车可调向倒驶的锁定装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其解决了汽车全挂车难以倒车的技术难题,进行了技术转让。1995年,他取得了机械设计高级工程师职称。近年来,姜卫东又先后获得发明专利4项。
对于最重要的技术创新,姜卫东带领五征集团紧跟世界步伐,“我们过去比较传统,主要就是靠老师傅来传承技术、经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研发流程、研发软件,包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面对新形势,我们要对标国际水平,严格研发流程,确保我们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达到优秀标准。”
据记者了解,五征集团在发展过程中,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和员工不断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其目的就是为了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同时提升产品的性能与可靠性。“通过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和晋升机制,促进工程技术人员创新意识的提升。作为一家企业,必须要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在创新上舍得投入。”姜卫东非常坚定地说。他还强调,创新要掌握核心技术,而不是通过抄袭、模仿等被动方式获取技术。
五征集团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了产业和产品的升级。2006年,五征集团控股浙江飞碟汽车,并从美国、日本招募汽车专家,建成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并于2009年开发了第一款“奥驰”载货汽车,获得“中国卡车年度车型轻卡奖”,成为行业标杆产品。2009年五征集团并购山东拖拉机厂,拓展了农业装备产业链。其开发的雷诺曼大马力拖拉机,采用动力换挡技术,配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实现自动驾驶,在业内引发高度重视。值得一提的是,五征集团自主开发的青饲料收获打捆一体机,实现了收获、切碎、输送、打捆一站式作业,属于国内首创。
姜卫东说:“我们在发展初期,任何资源都没有,条件非常差,当时我们唯一的一条出路就是产品创新。当时生产三轮车相对简单,但我们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品质。通过不懈努力,我们才最终成为行业头部企业。”
未来要成为全球供应商
2004年春节,姜卫东为了抒发作为农机人的情怀,书写了一首诗《五征魂》,其中写道:“市场狂涛云涌起,全球英豪论成败。莲山铸就五征魂,冲出神州闯世界。”如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等,五征集团越挫越勇,把每一次危机都变成企业发展的机遇,逆势前行。
农用三轮车作为五征集团的主打产品,除了国内市场以外,五征集团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目标是要做全球载货三轮车供应商。姜卫东对记者表示,现在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也在使用三轮车,并且其高端的锂电池纯电动三轮车也计划出口到欧洲。
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其实就是三轮车,并且几乎所有知名的汽车公司都是从做三轮车发展起来的。而五征集团未来也希望成为知名的汽车制造商。姜卫东说:“首先在国内我们要成为一家知名企业,并把自己的产品做好。其次要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于农业机械,姜卫东内心也有自己的期望,就是要替代进口产品,让中国农民用上拥有国际水平的农用机械,为实现农民增收发挥作用,这些计划将在未来十年内实现。(文/宋兹鹏 《绿色中国》2020.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