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主导市场的认知,不管是任何领域,只要口碑好的产品就一定受欢迎。自卸车领域,用户都倾向于老工程车品牌陕汽。一来是陕汽继承了斯太尔良好的血脉,都知道斯太尔的工程车都是顶呱呱的产品;二是借助于潍柴法士特和汉德三家零部件厂的优势,能够打造出一辆完美的工程车。
陕汽的工程车产品非常丰富,6X4、8X4这两款车是陕汽德龙的主打产品,其中6X4车型主打城建渣土运输,而8X4自卸车普遍涉及城郊运输甚至是城际运输,这类车型在煤矿运输市场非常活跃。
500马力大功率潍柴发动机
十年前8X4自卸车普遍在300马力左右的水平徘徊,最大的应该是340马力,很少有突破350马力的产品。现如今8X4自卸车普遍在400马力左右徘徊,大到440马力,小到350马力的产品应有尽有。随着发动机技术逐渐成熟,更多可靠的发动机产品诞生,这类产品的动力水平也在提高。
500马力的8X4自卸车绝对是现今产品中最顶级的一部分,实拍的陕汽德龙X3000 8X4渣土车搭载的就是潍柴的500马力发动机。该机型号为WP13.500E51,最大功率500马力,最大扭矩2400N.m。该车的公告还支持选装550马力的潍柴发动机,也就是潍柴旗下最大规格的车用发动机。如果有些卡友觉得没必要,可以选装潍柴的12升发动机,功率有400、430和460三款可以选。
该车匹配法士特12挡手动变速器,型号12JSDX240TA,最大输入扭矩2400N.m。变速器的输入扭矩与发动机相匹配,操纵方式也是大多数卡车驾驶员所能接受的。另外后桥匹配了汉德的MAN技术轮边减速桥,速比为5.262。
陕汽德龙为什么受欢迎的原因其实我们前面也已经说了,一部分原因是它搭载了成熟的动力系统。这套系统由潍柴发动机+法士特变速器+汉德车桥组成,是业内公认的黄金动力链。
结实的底盘,合理的布局
自卸车,特别是煤矿运输自卸车都具备了一个特点,那就是底盘特别结实。斯太尔的工程车对很多老司机来说真是印象深刻,工程车产品中的王者。现在市场上包括陕汽、重汽、红岩这些非常畅销的工程品牌,都是继承了斯太尔工程车的衣钵。
先从前面开始说。前保险杠用上了提高工程车通过性的高位保险杠,车主为了提高通过性把前下部防护给拆掉了。陕汽德龙X3000在前下部增加了一层很厚的铁板,充分保证了油底壳不被飞溅的沙石给损坏。
悬架部分应该不要多说,前面一对转向桥各安装了10片抛物线钢板弹簧;后桥12片钢板弹簧,双骑马卡固定,悬挂方面陕汽是绝对不会吝啬,毕竟保证车辆载重能力的部位。
双级空滤已经成为现代工程车的标准配置,工程车大多数都是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一般的工地如果不进行洒水抑制,灰尘肯定会漫天飞舞。考虑到工程车的工作恶劣情况,对发动机进气系统就是一个考验了,如果吸入过多的灰尘很有可能会导致发动机直接报废。这辆X5000同样考虑到了这种情况,空气滤芯采用了双滤方式,分别是油浴式和干纸式,空气先通过油浴式空滤再进入干纸式空滤最后才会进入发动机,充分保障了发动机进气系统的清洁。
车架左侧布置了国五的后处理系统,免维护蓄电池。用户还在蓄电池盒上面焊接了一个下翻储物箱。储气瓶为四个集成设计,另外就是备胎架。陕汽的车大部分都带有车下启动开关,在支撑起驾驶室时检修车辆的时候特别实用。
车架右边安装了液压油箱,容量为400升的铝合金油箱和尿素罐。油水分离器固定在尿素罐的侧面,底盘左右两侧结构布置的很紧凑。但仔细想想好像是缺少了什么,实际上该车并没有安装气压淋水系统。
根据底盘配置可以初步判定,这辆车的运行轨迹大部分都在市区周边,应该没有进入山区运输,所以没有安装气压淋水。拆卸前下部防护应该是经常进出地形比较恶劣的工地。
后桥配置了U型横向稳定杆,一般自卸车上很少带有U型稳定杆这个配置。这项配置主要是保证自卸车满载情况下转向不会侧倾太严重,让车开起来更稳。另外后桥采用了I型推杆。
平顶排半驾驶室
8X4的自卸车大多数都采用了平顶排半驾驶室,少量中长途自卸车甚至会采用高顶双卧的驾驶室。8X4长轴距渣土车的卧铺利用率还是非常高的,如果遇到夜间运输,不能卸货的情况,卧铺就可以提供驾驶员过夜。
X3000前脸造型以及T型黑色喷漆使得它的辨识度非常高,而且市场保有量非常大,使得它成为了一辆非常容易辨识的车型。前脸车灯也由卤素灯升级为透镜灯,亮度增加的用时等广泛使用寿命也大大提升,组合式车灯之间还增加了LED日间行车灯这项配置。
即使是平顶驾驶室,X3000同样带有遮阳罩,在强光下行驶更加有安全保障。在驾驶室左右两侧依然带有储物箱。虽然说驾驶员没有什么行李,但是减少工具箱的布置,提高了驾驶室的实用程度和利用率。
结语
500马力的大马力自卸车在运输时效性方面肯定是赶超那些300多400马力的8X4自卸车,而且遇到较陡的坡度也不会显得太吃力。相比那些300马力400马力的自卸车,500马力前期投入肯定更多。但从使用感受这个角度出发,车开起来跑得快,拉得多,用的爽,从这几个点里面切入,也可以慢慢改变消费者对大马力车型的认知。
图/文:刘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