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原材料储备和发货情况如何,工作计划都分配下去了吗?”7月29日早晨8点,乌干达穆科诺“CC摩托车轮胎”工厂里,陈帆在车间和几名负责人商讨一天的工作计划。
他每做一个决定,常人都难以理解,但他却用行动证明决定都是正确的。不懈的努力让他在他乡取得成功,他生产的摩托车轮胎被当作乌干达国内摩托车轮胎行业的生产标准。
非洲事业从重庆起步
陈帆1974年出生于渝北区石船镇,1994年进入南岸区国税局工作。不到一年时间,他辞职前往广州,成为一名医药行业业务员。
初入这个行业,陈帆拼了命的努力。他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利用每一点时间学习相关知识,虚心向他人请教……不到十年时间,他成为了该行业的资深代表,也积累了百万元的资产。
这时,陈帆又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到更广阔的天地闯一闯。
2004年,陈帆来到乌干达。当地的摩托车数量众多,大多产自中国或印度,而当地摩托车产业链却非常薄弱,不仅摩托车靠进口,日常需求量非常大的摩托车配件也几乎依靠进口,而摩托车配件的生产,恰好又是重庆的强项。
这一发现让陈帆非常兴奋,他立即飞回重庆,在九龙坡老顶坡摩配市场,花20万元买了一个集装箱的配件运往乌干达销售。两个月时间,他赚了10万元。
建摩托车轮胎“王国”
摩托车配件为陈帆打开了闯荡非洲的“第一扇门”,从摩托车的轮胎到座垫,从大灯到发动机配件,摩托车的数百个零部件,都成为陈帆的贸易产品。2012年,陈帆的摩托车配件贸易量占据乌干达全国的50%。
2012年起,随着竞争对手蜂拥而入,陈帆的贸易利润大幅下滑。“如果能够实现本地化生产,节约成本会不会是突出重围的方法?”陈帆将目光转向需求量庞大、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摩托车轮胎上,决定自己投产在当地生产。
“我与国内轮胎生产商有合作关系,技术应该不成问题。”陈帆说,但事情与他的想象不同,在当地生产轮胎触及了国内轮胎生产商的利益,陈帆从原有合作商引进技术的愿望落空,而且合作贸易的关系也就此终止,这让陈帆一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陈帆没有就此放弃,他和几位合伙人共同出资,2015年4月,这个非洲唯一的摩托车轮胎生产厂正式投产,成为了当地媒体的新闻头条。
为了使工厂建成后就能如期投产,陈帆跑遍了国内各大轮胎厂,高薪聘请了一大批技术人员,并培训了数百名当地工人。
他的梦想再度延伸
不到一年时间,“CC”品牌摩托车轮胎便占据了乌干达93%、肯尼亚和坦桑尼亚30%的市场份额,年产值超过500万美元,他生产的摩托车内胎甚至成为乌干达摩托车内胎生产的国家标准。
轮胎厂走上正轨,陈帆松了一口气。但他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开始谋划未来的发展。
“经过考察,我决定再投资建设一个润滑油厂和一个毛毯厂。”陈帆表示,润滑油是摩托车和汽车的必需品,拥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而当地却没有类似的工厂,大部分依靠进口;毛毯是当地人的生活必需品,但当地生产的毛毯质量不好,进口毛毯价格又高,如果能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一定能占领市场。
“你们有福了,在非洲也能吃上重庆的泡菜。”夜幕降临,劳累一天的陈帆回到家中准备晚饭。他小心翼翼从厨柜下搬出了一个泡菜坛子,夹出了一小碗青菜。
“这个坛子在非洲可买不到,是我专门从重庆带过来的。”本报记者 傅柃畅
■人物
陈帆,渝北区人,为了闯出一片广阔的天地,他放弃了国内优渥的工作,前往非洲闯荡。凭着自己的毅力和努力,在乌干达建立起非洲唯一的一家摩托车轮胎生产厂,逐步构建起一个庞大的“轮胎王国”。
■声音
“天道酬勤,人道酬诚。”
■对话
重庆晨报:你在乌干达的生意几经波折,是什么支持你一路走来?
陈帆:做生意难免失败,肯定不能因为一两次的挫折而放弃,这也是我敢于放弃国内事业出国闯一闯的原因,当然也是重庆人性格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