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老久以前就想做却又迟迟未能交的作业。
多久呢?也就4000天。
关于速度,关于加速,关于谁更快的问题。
有wifi或不限流量的同学,可以先看前有跳蛋后有彩蛋的视频链接:
大虾拧车:你是快乐表,你们全家快乐表
看没看视频,都应该往下看↓ 内文更直白
从2006年起,我们开始使用专业仪器测试各种车辆。
时任主编曾神秘地告诉我,这个叫D-Box的仪器很贵;有多贵呢?她说得数万。现在TB上的时价为8000元,也是一台125车的钱。
这些年来,我测过的车很多,保守估计200-300款吧。
杂志社工作的那段经历,让我们在做产品测评时,变得更严谨。
多严谨呢?令人发指!
场地,1400米长、7米宽,两端海拔落差零点几……这样的路,当年,全中国我们也只找到3条(分别位于天津、西安、江门的国家级摩托车检测中心)。
车手,是需要配重的(印象中75kg),像我这种瘦子还好说,胖了连测数据的机会都没有。
仪器,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去伪存真,让一切牛鬼蛇神无处遁形。
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年,那些国产神车在Excel表中几乎“全军覆没”。下表为部分车型的极速数据:
很意外吧?通常情况下,国产125排量车型(包括本土和合资)的最高时速,是很难跑到100km/h的;部分150车型能够破百,但也仅仅是勉强而已。
你拿着这样一个结果,是没办法说服当年(也包括今天)那些车迷用户的。在他们心里,自己的125都是能轻松破百的。
确实,车速表告诉我们,胯下的坐骑真的很快!
讲个真事,2007年在我们在测试一款110排量国产弯梁车时,油门到底速度爆表120+km/h,而D-Box测值仅为83km/h。当时那位阅车无数的试车手,怎么都不相信只跑出那么点速度。你为之信仰的速度表,有时候是会骗人的!
于是,我们需要认识一个专有名词:快乐表。在早些年的国产摩托车上,它是一个普遍现象。
再讲个故事:19年前,我带女友(现虾嫂)第一次上高速,在服务区休息时被高速骑警拦下。首先,他训诫我,高速不能带人骑行;其次,他跟我讲,他骑的那辆建设125(五羊款)油门到底,干到140km/h居然才与我们“打个平手”。而我清楚地记得自己的表速从来就没有突破过100km/h。
对于骑行者而言,虚高的仪表指数肯定是快乐的;但这对车型的认知和理解,往往没好处。我想,在那位交警哥哥的脑海里,建设125乃至相同年代和款式的摩托车都是具有140+的极速能力的,如果你跟他讲后来建设厂最顶级的天剑王250也就120+的极速能力,他只会认为你要么是娘炮,要么骑车技术是舞蹈老师教的。
这就是现实,我们对待“速度”的方式、方法,以及标准都不相同,注定不在一个频道。
补充一点,机动车仪表在多少误差范围内符合标准呢?这其实是有公式的(只找到汽车,摩托车应该同样适用吧)。
简单来说,如果实际车速为100km/h;那么,仪表显示值在100-114km/h之间,都是合规的。
所以,假定同为100km/h时速,A车显示101km/h,B车显示113km/h,它们的速度表都是正经货;但至少感官上,B车更牛B。
好的现象,近年来国产车取得了不错的进步,随着数显仪表的普及,以及法规的强化,快乐表的问题不再那么突出。更重要是,广大车迷对车的理解不同往日,大家也不再过分追求极速数据。
随着车型的更新换代,破百已不是太大的问题,大家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加速能力上,比如0-100km/h的数据。
于是,新的问题又随之产生了。
0-100km/h成绩怎么来?听谁的?谁更快?To be, or not to be,这是个问题。
于是,我们策划了这样一期内容,看看现实条件下,如何更客观地评估与速度相关的话题。
本次测评,用到了这样一些设备:
※申明:本测评,主旨系为车友提供数据测评之参考,无任何针对第三方之故意。所有测试数据,均从现实设备及客观测试条件下采集。如有误差,纯属手潮。
※备注:鉴于多个设备需要同时进行速度测试并记录,所以在测试中偷懒没有使用摩托车,而是用汽车来进行;但我们认为原理相同,不影响测试结论。
第一轮:速度表,谁快乐?
描述:通过不同设备的速度数据,来找出快乐表。
方式:测速车辆正常行驶,记录车辆速度表最高数值,然后通过D-Box的最高速测值分别比对包括仪表在内的各项测速工具的最高速度数值,再进行对比评估。
过程:汽车正常行驶,加速,让表速提升至100km/h以上;记录最高数值,然后再记录各设备的数值。
最高表速-106km/h
D-Box测值-102.9km/h
运动手表测值(手机APP截图)-120km/h
摩托邦APP测值-104km/h
Guide APP测值-103.54km/h
百度地图测值-103km/h
结论:运动手表不可信,其他设备都能满足需要。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除了运动手表,因为是针对健走、跑步、自行车骑行的健身设备,其内置GPS无法准确实现对速度较快机动车辆的测速,其他工具和设备的误差都在合理范围之内,作为测速参考是可信且具有实际意义的。
第二轮:0-100加速,谁靠谱?
描述:通过D-Box的加速成绩,来比对人工计时和骑行APP能否满足需要。
方式:测试车辆0-100km/h加速成绩,记录D-Box测值,然后分别记录各测试工具的数值,再进行对比评估。
过程:对汽车进行2次地板油加速(手动模式)测试,让车速在最快时间内突破100km/h;记录2次D-Box的加速成绩,然后再记录各设备的数值。
D-Box测值-9.1秒、8.9秒
人工计时测值-9.11秒、9.3秒
*人工计时采用手机秒表功能,以汽车起步开始计时,目测仪表达到100km/h即停表,截屏记录时间。
摩托邦APP-7.0秒、7.0秒
Guide APP-2m、3m(分钟?)
*实际测试时,安装该APP的手机(与另一款骑行APP手机均放置在汽车仪表台上)所显示0-100测速数值无法正确理解,所得结果单位为m;后补测数次,仍无法得到正常数值,测试失败。
结论:手工计时人为因素过大,不应作为采信依据;两款骑行APP相对误差较大,对实际结论的影响也较大。
*为简化操作,所有数据结果均以第一次测值为准。
由此可见,在0-100km/h加速性能的考量上,不能以简单的手动计时(不仅要保证掐表的动作准确娴熟,还要保证车辆所示仪表相当精确)或者骑行APP来作为参考依据,这样往往意味着较大的误差。
现在,你还“嫌弃”那些媒体公布出来的加速成绩吗?你还会觉得他们只会知道忽悠厂家和用户,连车都骑不利索吗?
如果媒体老师在数据上不作假的话(全凭良知),那他们的数据可以为你评估车辆提供参考。当然,也确实有媒体胡说八道或者为了显示自己比别家活儿好而吹牛逼的(比如篡改数据,或者干脆找个下坡路冲下去),这里就不一一揭穿了。大家可以通过对比同一款车型在不同媒体上的不同的测试方式(好歹有个仪器配车的截图吧)和数据结果来辨真伪。
总之,每一款车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性格,任何动力数据的优劣都不应该作为选购或评价车辆的唯一的标准。我们更应该看重动力输出的综合特性和整车的适用性。
就像我们当年测过的数不清的125车型一样。第一款极速破百的,不是豪爵铃木,不是雅马哈,也不是五本和新本;而是一家到现在都靠山寨过活的三流品牌。是的,它是当时最速车型,但那超强的震蛋力,足以让你一辈子都远离摩托车。
第三轮:体重对加速的影响?
描述:通过改变车手配重来探究体重对加速的影响。
方式:同一车手进行两轮不同体重的加速测试,分别记录原始体重和增配配重(15-20kg)后不同状态的加速成绩,然后进行对比评估。
结论:未知。一起期待下期节目吧……
关于体重对车速的影响,如果你有问题或好的建议,请评论告知,我们将在下一期专题节目中进行植入。另外,普通车友有没有少花钱的办法,也能拥有和媒体一样的精准测速的设备呢?我们留着下期再说……
有态度,有温度 @摩托派
掌上车库及海量资讯,
请下载摩托车APP或头条号自定义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