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长江750运动俱乐部队长王铁男,痴迷边三轮摩托车23年
颠簸的道路和突发的险情,都挡不住对“挎子”的热爱和对远方的期待
王铁男和同伴驾驶边三轮摩托车穿梭在云南群山之间。 (王铁男供图)
“厦门号”在2012年9月14日成功返回厦门。 (本报资料图)
王铁男和他心爱的“挎子”。(王铁男供图)
王铁男。(本报记者 王火炎 摄)
>>名片
王铁男,47岁,家乡在西安,1991年来厦定居,曾开办机械加工厂,目前以机械设计制作为职业,爱好帆船、探险和绘画。
23年前,他买下人生第一辆边三轮摩托车,从此对耳边的轰鸣声、急转弯时的不平衡感着迷不已。
23年后,他驾驶着陪伴了自己多年的边三轮摩托车,奔驰8000多公里,虽然路程艰苦,但他乐此不疲。
他叫王铁男,朋友们叫他“烙铁”。“烙”暗示他手艺人的身份,因为他喜欢自个儿制造机械。“铁”则表明他“纯爷们”的人生态度,比起在空调房待着,他更愿意在风雨中驾车驰骋。
本版文/本报记者 林路然
边三轮“发烧友”
享受驾驶畅快感
近日,记者在环岛路见到了王铁男。他戴着一副黑边眼镜,蓄着胡须,飘逸的头发一半花白。一说起“挎子”,有些沉默的他瞬间变得眉飞色舞起来。他说,“挎子”原本是北京人的叫法,但现在圈内人都这么叫边三轮摩托车,显出一份与众不同的亲切感。
1992年,王铁男买的第一辆机动车就是边三轮摩托车,从此和它结下不解之缘。他觉得,在野外开边三轮摩托车,视野开阔,耳边响着发动机的轰隆声,那份畅快感是其他车无法比拟的。“边三轮摩托车有个特点,在右急转弯时,它的边轮会翘起,边斗也跟着翘起。”
热爱,但不能逾越边界。王铁男的边三轮不但挂了牌,而且按时年检;他的边三轮只在岛外开,从不开进“禁摩”的岛内。
“我现在的‘挎子’是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的副厂于2004年生产的。” 王铁男说,尽管这辆“挎子”是个“老家伙”,但他割舍不下。得益于他的精心呵护,这辆“挎子”仍拥有“年轻人”的冲劲。
骑“挎子”闯云南 备用油桶突然着火
今年7月19日,王铁男和同伴“海浪”从厦门出发,驾驶着这辆边三轮摩托车,一路行驶到云南德钦县,直到8月24日才返回。这次行程历时37天,全长8000多公里。
这是王铁男第一次骑“挎子”长途跋涉。“路况很差,很颠簸。”王铁男说,边三轮摩托车不能上高速公路,只能绕行国道。但有的国道大坑小坑不断,骑两轮摩托车还能挑路走,骑边三轮摩托车就很难选择。他们就像坐上按摩椅,“抖”过这些坑。
云南德钦县和维西县之间的国道是著名的“过山车路”——百余公里的路程,从海拔4000多米直降1000多米。在柏油路上骑行,看着一旁奔腾不息的澜沧江和壮美群山,王铁男忍不住感叹“爽极了!”
但无论是道路颠簸,还是景色如画,都不如一次险情让王铁男印象深刻。从昆明到楚雄的途中,坐在边斗上的“海浪”突然闻到一股烧焦味,一回头才发现后斗的储物箱起火了。王铁男打开盖子,看见备用汽油桶正在燃烧。他抓起汽油桶,一把往外丢。可是汽油桶一落地就炸裂了,火一下子烧了起来。在坡上,汽油开始往下流。眼看汽油要流到车下,王铁男想着车的油箱里还有油,就推着车死命往前跑。在安全地带,看着车斗仍然着火,王铁男和同伴又急着灭火。直到火灭了,王铁男才感到手臂异常疼痛。原来,他被烫伤了,手上冒出了七个大水泡。
乘“厦门号”环球航行 遭遇11级大风
除了驾驶边三轮摩托车外出探险,王铁男还是“厦门号”帆船环球航行中的八勇士之一。
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厦门号”历时316天,航行2.3万余海里,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环球航行之旅,这也是中国帆船运动史上第一次沿着地球的地理形状绕行一周。
王铁男告诉记者,这次航海之旅中,“厦门号”险象环生。在新西兰,他们遭遇了11级大风,王铁男和同伴上船头收帆。但前帆的绳子都断了,帆收不进来。一个十几米高的大浪打来,他们瞬间泡在水里。“一定不能掉出去,不然一切都完了。”回想起当时的惊险,王铁男说,全靠永不放弃的信念支撑着他。
好不容易逃离风暴圈进入港口,大家发现船动不了,查看后才发现是螺旋桨坏了。“我们很庆幸船进港了,否则我们就直奔合恩角去了。”王铁男说,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风大水急,有“海上坟场”之称。船经过此处时必须借助动力,才能北上威廉姆斯城港口。一旦失去动力,船只能顺水漂到好望角,才可能上岸。
【链接】
厦门有个
边三轮俱乐部
“鼎盛时期,厦门曾有3000多辆边三轮摩托车,但现在大都报废了。”王铁男介绍,曾经,国产高质量边三轮摩托车——长江750在部队和机关单位中风靡一时,驰骋在大街小巷;但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长江750的产量逐渐减少,直至停产。
尽管在大多数人看来,边三轮摩托车已成为博物馆中的一员,但仍有一群人对它充满执著和热爱,他们组成了厦门长江750运动俱乐部,王铁男是俱乐部队长。这个俱乐部的每位成员都拥有自己的边三轮摩托车,其中一名成员收藏的摩托车产自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