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创办65周年,报社约我写篇“我与《淄博日报》”的文章。接到李可孝的约稿短信后,我心潮难抑,思绪难拂,那些与《淄博日报》结缘、深交的点滴片断,不由得一幕幕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屈指算来,我与《淄博日报》已经是57年的老朋友了。初识《淄博日报》,是1959年秋天。那时我还是淄博四中的一名初一学生,在学校,我有缘看到了《淄博日报》,当我信手拿起报夹翻看时,深深被报纸文图并茂的内容所吸引,国内外大事、本地的新人新事、工农业信息、科普知识、生活常识、诗歌散文,犹如一部“百科全书”,让我爱不释手,随即,我掏出装在口袋里的小本子,摘记了一些与学习有关的内容。
自此,经常阅读《淄博日报》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每每看完一张报纸,我都会摘记下一些精彩段落、精美句子。在读报看报中,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知晓了很多信息,开阔了知识视野,拓宽了思维空间,也提高了写作水平。特别是,通过阅读报纸上的一些精短好新闻和副刊上的文学作品,激发了我对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浓厚兴趣。我参军后,依然保持了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并在当班长后组织全班同志坚持每天读报用报,团政治处还专门总结推广了我们班的经验。为此,团党委还给我记了三等功,没过多长时间,就又把我提干调到政治处,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后来走上军队政治工作领导岗位,甚至被大家尊称为“学者将军”,应该说与这段经历分不开,可以说,《淄博日报》是我的启蒙老师和引路者。
1983年至1985年,我在担任守备某师政委期间,淄博有250多名新兵来到了我所在师的所属团队服役。“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因了同为一地生、同是淄博人的地域关系,让我对从淄博入伍的小老乡们多了一层特有的情愫,格外关注他们的成长进步。这一年,淄博市的有关领导到部队看望这些战士时,我提出,能否搞一个“军地共育优秀义务兵”活动,当即得到了淄博市领导和武装部门的赞同,这个活动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各团都要在图书阅览室订一份《淄博日报》,让淄博籍的战士能及时了解家乡信息。这一做法很快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开来,记得在兵源比较集中的河南、四川等地市的团队,也都给战士们订阅了《河南日报》、《成都日报》。报纸架起了战士与家乡联系的桥梁,成了战士们了解家乡发展变化的“窗口”,报纸也成了做战士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员”,学习成才的“良师益友”,一些团队开展了“看家乡报纸,当优秀士兵”活动,家乡报纸给战士们增添了光荣感、自豪感,也激发了安心服役、学好本领,以实际行动关心支持家乡建设,用优异成绩回报家乡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自古齐鲁出将才,也许是家乡山水的熏染,从我们淄博入伍的战士中,就有不少的“兵秀才”,有的入伍后一直坚持笔耕不辍,写出了不少好文章,成了能文能武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中有好几位同志转业到《淄博日报》社工作。例如,从淄博军分区副政委岗位转业到报社担任党委书记的盛范修同志,在部队新闻宣传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报道员杜忠营、柴昕同志。这些同志转业到报社后,无论在领导岗位,还是记者编辑岗位,都发扬部队的好传统、好作风,干得很出色。而通过这些同志,我又多了一条与《淄博日报》联系的渠道。经常把有关的报纸寄给我,我则把这些报纸剪贴装订起来珍藏,有空时就拿出来翻翻,更增添与淄博日报割舍不断的情感。
上世纪初,曾在长岛生活战斗过的淄博籍老战士,在转业、退休、复员回淄博多年之后,因苦苦眷恋着曾经战斗过的海岛,纷纷拿起笔来,召回已逝去的岁月。让记忆重生,他们把亲身经历和感悟变成文字,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就编写出版了《我与长山岛》一书。书中百名军人回望长岛的真情坦露所表现出来的是军人的忠诚、军人的追求、军人的情感,是严谨而有活力、艰苦而有乐趣的海岛生活。时隔十年后的2014年,在盛范修、陆汉洲的精心组织下,复员转业到全国九个省、直辖市的70名长岛老兵又回忆撰写了《我们的长岛岁月》一书,进一步展现了铁血书忠诚,军旅铸人生,海岛不了情的“老海岛”情结,全面诠释了“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的“老海岛精神”,书中那一篇篇值得珍藏的记忆,读后让人十分感动。应盛范修同志之约,我在通读全书之后,怀着激动的心情为该书作了序,《淄博日报》特先后为这两部书的出版作了宣传,还刊登了我写的序言,给了海岛战士极大的鼓舞,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我退休后,担任了山东孙子研究会会长、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主任。齐鲁兵学甲冠天下,淄博是中华兵学文化的发源地,作为淄博宣传舆论重要阵地的《淄博日报》,积极谋求作为,在大力弘扬传播齐鲁兵学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孙廷国总编率刘刚、李可孝、杜忠营等三位记者,赴济南对我进行了专题采访,在7月1日的《淄博日报》一版,刊发了《赤心剑胆将军吟》的长篇专访;7月30日,由淄博市委宣传部主办,《淄博日报》社承办,山东沃农资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协办的“兵道 商道 政道 人道,齐鲁兵学智慧人生——赵承凤将军‘孙子兵法’国学经典专题讲座”,在齐盛国际宾馆会议中心开讲,8月31日,《淄博日报》以《齐鲁兵学 智慧人生——听赵承凤将军讲<孙子兵法>十三观》为题,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报道;9月14日,作为齐文化节重要组成部分的《齐医中国·扁仓书院》大讲堂在齐都文化会展中心开讲,组委会让我从孙子谋略智慧角度,将兵学和医学养生联系起来,讲一讲“防病如防敌”、“用药如用兵”的问题,我以《文武两圣话养生》为题,在齐都文化会上作了演讲,《淄博日报》也作了重点宣传。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为了隆重庆祝这个光辉的节日,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淄博日报》给我出了个题目,让我谈一谈长征精神与新时代精神。10月上旬,报社派记者张鹏飞对我进行了专访,我以“革命理想高于天——信仰之心”、“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忠诚之心”、“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求实之心”、“心系民族,为国为民——赤子之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奋斗之心”、“风雨同舟,生死相依——友爱之心”、“令行禁止,严守纪律——律己之心”、“灵活机动,以少胜多——制胜之心”,用“八心”回答了报社给我出的这道大题。10月18日,报纸以《长征在路上,精神在初心——专访山东省委原常委、山东省军区原政委赵承凤将军》为题,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版刊登了对我的长篇专访,得到了读者好评。
这些年,这些事,这些文字,不仅体现了报社对我这个淄博籍老兵的重视和厚爱,不仅凝聚着我与报社的深厚感情和文章渊源,更体现了《淄博日报》作为党报,很强的政治意识、鲜明的党性观念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从1959年结识《淄博日报》,至今已整整57年了,57年的陪伴,57年的情结,《淄博日报》已成了我生命中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年,正值《淄博日报》65岁,从“60年一个甲子”的定律推算,我们这张报纸刚刚步入一个新的甲子之年。如果把这个新的60年当作一次新的长征,正如我在接受本报记者张鹏飞采访时所说的那段话一样,就是“在新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赓续传承,创新发展,走好新长征路,谱写更加壮丽的新篇章!”
《淄博日报》伴我一起成长,我与《淄博日报》一起走向明天!
(作者系山东省委原常委、山东省军区原政委 少将)
(赵承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