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国万是宁远县仁和镇鲤鱼塘村人,今年61岁的他为了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查资料、找数据、画图纸,再自己动手切割、机车、电焊,把年轻时学到的知识和攒下的积蓄都掏了出来,先后投入十几万元,历时三个月造出了一台直径十米的大水车。当古代智慧与现代动力学、水能学、机械制造等多门学科相结合,一台看似粗犷却内在精密的水车,可以解决困扰村里几十年来的灌溉难题。
6月23日,记者在宁远县仁和镇鲤鱼塘村看到,一边是奔流不息的河水,一边则是高于河床几米的稻田,一台钢架结构的水车立于河边,流水冲击水车叶片不断旋转,带动水车上的塑料水筒将水一点点送往高处,然后沿着新建的引流沟渠送往不远处的稻田。
据了解,有四百多人的鲤鱼塘村只有三百多亩耕地,而千百年的河流冲刷下,河水往低处流,原本的良田慢慢发展为岸上的旱地,近十米的水位落差形成了鲤鱼塘村守着河流遭干旱的怪事。一到干旱季节,农田灌溉靠肩挑手提效果差,用电抽水代价又太高,种不种晚稻成了村民们每年夏天都要考虑的事情。
如何让河水自己流到农田里呢?雷国万与河水的较劲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早在八十年代,他就同村民们一起,投入两万元修了一个水坝,希望提高水位将河水引到田里。雷国万说:“我们这个地方没有峡谷,只能是修小水坝,将水位提那么一点,然后经过这么多年,水坝也越来越难发挥好引水灌溉效果了。”
面对灌溉难题,一次偶然的机会,雷国万想起了电视上经常出现的水车,这位花甲老人便想,是不是可以造一个大水车来解决村里的农田灌溉问题。“我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前学过机电机械,搞过维修,制造也懂一点,于是就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施工,慢慢地就做出来了。”想到就去做,雷国万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一点点将想法转变为现实。
搞创造永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从水车的材料选择,到确定直径大小,从水车叶片大小,到带动多大的水筒,雷国万历经一次次尝试,反复推敲修改图纸,才让这台一千多斤的水车顺利运转起来。“最开始想到用更加便宜的木头,中间也没有用轴承,后面发现水流量太小,根本灌不了上面三百多亩田。挂的取水水筒也要合适,太大转不起来,太小运不了多少水,一个一个细节去修改,才能达到实际使用需求。”雷国万看着成功的水车满意地说道。
经过反复修改尝试,目前水车已完成设计修改和建造,新建的大水车直径10米,主体结构和水车叶片均采用钢架,叶片之间挂有塑料水筒取水,中心使用高质量轴承减少旋转阻力,水车下部侵入河水,上部略高于新建的引水渠,利用水的冲击力量带动水车旋转,每小时可以将15立方米的水提升近10米高,确保干旱季节每天能够灌溉30亩左右水田,循环保障岸上300多亩农田的灌溉用水。
水车刚刚建好,村里的变化也已经开始,河岸边的农田里,村民们没有了往年的纠结,都已经开始准备晚稻的播种育秧。“今年差不多都会种晚稻,有了这个水车,即使发生干旱,也不会再为了用水而吵架打架,以后还可以试着大量种菜、养鱼什么的,有了水一切都有了希望。”一位村民跟记者聊起他对未来的打算。
下一步,雷国万希望能同村民们一起,将老旧的渠道疏通、加建,努力让河水流到每一丘农田,让水车运上来的水更有效率的用在农业生产中去。“三十年前修建水坝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村里的灌溉问题,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现在60多岁了,通过水车来解决这个问题,是弥补遗憾,也是实现梦想,人生在世总要做点事情留下来才不枉此生。”看着不断旋转的水车,雷国万心里满满地高兴。(永州日报记者 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