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大陆战场上,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展开了生死之战为了赶时间,美军设计人员干脆实行“拿来主义”,“克隆”了适合大量快速生产的英式MK-1头盔。这是美军首次大规模使用头盔作战。头盔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士兵的伤亡。
不过,这种“浅底锅”造型的头盔在战场中暴露了种种缺陷。为了开发新型头盔,美陆军特别参考了英军的MK-1、法军的M1936与德军的M16三种不同制式头盔的设计方案及实战表现。
M1头盔强调的是能够在更开阔地域的机动作战。其外形为半球形,下部为波浪状曲线,对头部的保护范围较盟军的英法头盔更大、更贴切,总体设计简练经典。不过,在M1大批量列装后,美军也发现了它设计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之后推出了M1头盔的改良型。
二战结束后,M1并没有就此结束自己的参战生涯,而是又先后参加了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的越战。每次战争中M1都会有一些细节上的改进。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M1头盔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说M1头盔的稳定性、舒适性远超过早期M1917A型头盔,不过自越战结束后,美军便开始了新型头盔的设计。因为士兵们对M1头盔还是有一些怨言,“钢锅”还是太沉、重心太高,就像大铁疙瘩压在头顶,很不好受。“钢锅”透气又不好,一旦进入高温地区作战,大汗直流很不舒服。而随着新材料的出现,更适合现代战争的新型头盔问世了……
1983年IO月25日,入侵格林纳达的美军士兵头上首次戴上了PASGT(Persollnel Armor System for GroundTroops,地面作战部队个人装甲系统,正式定名为M88式头盔)凯夫拉头盔,由此PASGT开始取代M1头盔开始了它的参战历程。
PASGT自上世纪80年代投产以来,一直在经历多阶段改良,以增进舒适性、平稳性和防护性能。PASGT的设计人员依据战场头部创伤概率、头盔与装具的互相影响和人体测量的科学数据来确定的头盔外形,和二战中纳粹的M35头盔很像,所以士兵为其起了“德国佬”的外号。但PAS-GT优秀的防弹性能、舒适可靠的战场表现使其“赢得尊重”,士兵们视其为“出生入死”最重要的防护装具。而且这种实用可靠、高效防护的外形设计也被世界许多国家的军用头盔所采用。
信息化战场的MICH
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美军特种作战部队的特别项目小组耗资近150万美元研制了PASGT的变形盔——MICH(Modmar Integrated Commumca-dons Helrnet,模块化个人整体通信头盔),不仅改进了防护性、实用性和舒适性,其主要设计目的在于将头盔作为“载体”与夜视仪、通信模块、NBC防核生化装备等各类外围设备配合。
外形上,MICH头盔(题图)比PAS-GT盔体浅,取消了帽檐,外径也比PAS-GT减小了11%,为士兵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即便全副武装的士兵卧倒时仍然能对目标观察打击,而对过去的PASGT头盔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以斯帕科特拉(Spectra、Shield)为基础,使用凯夫拉纤维粘接而成的MICH:头盔重量比PASGT减轻0.54千克,而防弹性能更强。而MICH创新性的设计是使用由可拆式高密度吸震胶制成的七衬垫悬吊系统和四点式固定颚带。将MICH戴在头上几分钟后,悬吊系统的七个衬垫变形变得松软,最后如“量体裁衣”一般将完全适合士兵的头型,佩戴舒适性更好。所以MICH头盔也就只有中、大两个尺寸码。悬挂系统通过一系列尼龙搭扣附着在盔顶内部,通过四点式颚带固定,大大提高了头盔的舒适性和平稳性。MICH的另一大优点是在护耳下可以安装整合式双工通信模块,取代了以往笨重的耳麦系统,提高了士兵的战场感知与协同能力,使单兵完全融入联队的行动成为了可能。而这更符合美军“网络中心战”中“单兵作战系统”的构想。此外,MICH头盔还能浮在水上,如果单纯从战术性能上来说或许无关紧要,不过对于遂行两栖作战任务或者意外落水的士兵来说,头盔这时就不会成为头顶的负担了。
MICH目前有三个型号:TC-2000为全护耳型,TC-2001为半护耳型(供装甲兵、炮兵使用),TC-2002介于前二者之间。MICH在2001年开始配发美国特种司令部特种部队、海军陆战队侦察部队、82空降师的部分部队。同时,MICH头盔集成夜视传感器材、通信模块、头盔显示器等外部设备后,将作为综合头盔子系统应用于美军“单兵系统”,并将在未来取代PASGT成为美军的制式标准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