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族品牌,让本土企业成功跻身国际化大市场,已经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共同目标。猛狮科技一直坚持走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之路,从一家乡村蓄电池小厂,历经近30年的发展,成为一家市值超过60亿元、旗下拥有多家控股子公司,集研发、生产和销售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产品的高新技术上市企业。
初尝技术创新甜头
“猛狮科技的前身是座落在澄海环东社区南葛洋街的沪美蓄电池厂,创立于1986年。”在猛狮科技工作了28年的现任副总裁林伯连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初期,进口摩托车刚刚进入中国市场,当时作为易耗品的蓄电池使用的技术工艺比较落后,电池槽盖采用黑胶木材料制作,槽盖粘合采用柏油粘合,容易开裂、漏酸,腐蚀车辆和污染环境,使用很不方便,产品质量极不稳定。“我们和上海蓄电池厂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在全国率先采用塑壳热封工艺生产即用式摩托车蓄电池,由于使用方便,质量稳定,很快打开销路,产品供不应求。” 林伯连自豪地说。
尝到技术创新的甜头后,电池厂大胆引进人才,学习吸收新技术,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在1988年自主研发塑壳汽车起动用干荷电蓄电池,完成蓄电池核心部件极板的研发和设计,生产出首批起动型干荷式汽车蓄电池投入市场。“产品供不应求,每天都是零库存。”林伯连对当时产品的火爆程度记忆犹新。
科技“猛狮”的事业从此一路高歌猛进,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原来的小厂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生产需求,第二座工厂于1990年在澄海振兴路建成投入使用,经过三年的发展,又在澄海华富工业区建成第三座工厂,工厂在1995年建成投入生产使用,并命名为猛狮蓄电池厂。”
注重质量开拓高端市场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产摩托车开始进入市场,国内摩托车蓄电池行业风生水起,产品逐渐呈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各个厂家不是依靠拼质量,而是拼价格恶性竞争,使国内蓄电池销售市场混乱。当时公司提出了不片面追求大而强,而是要求小而精的生产管理模式,特别注重产品质量管理。而企业创新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市场创新,公司决定开启新市场,创造新价值。林伯连说,经过详细的市场考察,公司决定将销售目标对准欧美高端摩托车蓄电池更换市场。1998年的广州秋交会上,法国客商试探性的一张小订单开启了企业产品挺进国外高端市场的拓荒之旅。
“国内的摩托车蓄电池都是竖放,而外国有许多摩托车蓄电池却是侧放,极易造成蓄电池漏液。”林伯连介绍说,1998年公司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时,摩托车电池正处于从传统干荷电池向干荷免维护电池过渡阶段,为了紧跟欧美高端市场步伐,消除产品的缺陷,公司大力引进国家级人才,组建一支研发团队,从2002年开始研发纳米胶体电池产品。“纳米胶体电池技术,是将普通电池里的硫酸液体变成胶体,从而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漏酸现象。”经过两年研发,作为公司自主创新产品,纳米胶体电池产在2004年问世,解决普通电池漏液、漏酸问题。同时,产品应用温度范围更广,电能存储时间更长。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将纳米胶体技术应用于摩托车启动电池领域的企业,猛狮科技尚属首家。2008年后,公司推出第二代产品纳米胶体电池时,成为市场上可靠性最优的摩托车电池,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澳洲等六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世界绝大多数摩托车车型,成为中国最大的起动电池出口商和世界高端摩托车电池市场第二大供应商。
雄心勃勃进军新行业
今年5月份,猛狮科技携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概念车“戴乐·起步者”高调亮相2015上海国际车展,标志着其新能源汽车战略已进入实质阶段,实现新能源汽车梦为期不远。
据介绍,猛狮科技2012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功跨进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企业的再一次跨越。从2013年,猛狮科技正式投资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了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猛狮科技通过一系列的收购或增资控股,整合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从单一的电池业务,向产业链延伸,提供包括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等“动力电池包”,打通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还与上海同济汽车设计研究院签署了《新能源汽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发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电动汽车,预计明年将实现量产投放市场。
“近两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锂电池成为电池行业的‘新宠’。在电池‘锂电化’进程中,猛狮科技坚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猛狮科技副总裁张宝忠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猛狮科技历经无数次的调试和改进,终于成功研发出性能更好、安全性更高、更低碳环保的锂离子摩托车用起动电池。
“猛狮科技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开展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使企业在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始终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张宝忠认为,目前市场上新能源汽车的较量,实质上是动力电池的比拼,动力电池系统是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最核心技术。“企业只有沉下心来搞技术储备,对于前瞻性技术的研发积累,才是突围的关键。”
猛狮科技将以储能为突破口,将业务延伸至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电网,将公司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起动电池制造商以及世界先进的新能源系统的制造商和运营商。
本报记者 魏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