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见史泰龙脸上的褶子比梳子的齿还要多的时候,我意识到,属于国内70/80后特有的青春格斗时代电影已经一去不回了。这种曾经盛行的拳拳到肉,牙血横飞的套路,在高科技超级英雄主义弥漫的今天只能靠吸引回忆来赚点票房。只可惜,带着点回忆看《敢死队1》,带着点期待看《敢死队2》,同样的套路放第三遍的时候,观众出现审美疲劳是正常的。
看过电影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我需要一份工作,可惜只会杀人”的安东尼奥·班德拉斯,“话唠”毛病重现了当年他在《最后的刺客》中的特征。杰森斯坦森在《玩命速递》里的飙车和“超级无敌螺旋夺命剪刀腿”的功夫,在《敢3》中也有体现,而史泰龙和梅尔吉布森的最终对决、水中肉搏的情景,都有《爱国者》精彩片段的影子。
虽然粉丝们称不是所有的致敬电影都能拍出《敢3》那般娴熟,但缺乏经典场面是《敢3》不争的事实。《敢2》尚有罗礼士救火般的出现,阿诺、史泰龙、威利斯三人持重机枪扫射,尚格云顿和史泰龙近身搏击,但《敢3》这些场面不仅少有,整场打斗也十分简单粗暴,很难让人印象深刻。
即使《敢3》运用了2000多个枪战、追车、爆炸、扫射、炮轰等特效镜头,让观众两小时里不断被极具画面感的镜头进行轮番轰炸,还夹杂着直升机与直升机斗、直升机与人斗、坦克与人斗、坦克与摩托车斗等众多瞠目的场面,但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些都无关紧要的,他们看重的是敢死队系列以及里面的演员,那些陪伴他们走过童年青春的重要角色。毕竟是平均年龄60岁的动作明星,他们的电影看一部少一部,能够再一次看见他们赤身肉搏战才是众多影迷看敢死队的原因所在。只可惜,与1、2相比,《敢3》不仅少了阿诺、史泰龙、梅尔吉布森、李连杰等贴身肉搏的镜头,而通过对暴力场景的修改,场景温和了许多。
当然最令人失望的不是肉搏戏的减少,剧情的硬伤也成了敢死队系列不可避免的诟病。起承转合的四个主要情节设定本来就是“no zuo no die”的典型代表,史泰龙如同“小强”,怎么打也不会死。片中敢死队能在45秒之中干扰信号,延长炸弹爆炸的时间设定已经不算什么了,面对一个军队的坦克和机关枪扫射,10名敢死队成员毫发未伤的设定也是小case;当在后方看戏的大boss吉布森受不了军队无能,亲自上战场和史泰龙来场放下武器进行肉搏。史泰龙在最后的几十秒中冲上楼顶,在一步一场爆破轰塌的场景下,纵身一跃,竟然能抓住已经起飞的直升机下悬挂的长绳等情节,直接让笔者当场傻掉。
主角的光环太强大了,机关枪、坦克、爆炸等传统兵器已经不能伤到他们,笔者当时在电影院已经无力吐槽,所以请不要问我《敢3》如何,“无脑动作片”的标签和烂番茄给出该系列最低的4.9分已经很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