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爱车一族

陈嘉俊:从展自行车到自行车展

很老实说,落笔写这篇观察的时候,心情很忐忑。因为我只是整个自行车行业的一颗小沙粒,那些大佬们,老板们,举手投足之间就影响着整个自行车产业的格局;而我既没有从事过自行车的生产销售工作,又不是专业的车手和俱乐部会员,但我最后还是鼓起勇气写这篇观察。如果文中得罪了某些大人物或者你们躺着中枪了,那一定是我说得太对太真诚了。

种类数量众多,说的是自行车而不是自行车行业第一次来上海自行车展,看到各式各样的整车,眼花缭乱的零配件品牌,感觉就像刘姥姥一样。不过从W1到W5,再从N1到N5,我又开始奇怪,这些产品到底有神马差异?看了一天下来,除了认识的大品牌,基本上没记住几个牌子。很直观的原因就是,自行车的造型有一定的局限,不像汽车能有这么多的造型。但仔细想,不对啊,自行车的涂装是可以非常有个性和出彩的啊。那应该是说造型的框架而不是配色。每一个汽车厂家的自有品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特色造型,例如宝马有两个鼻孔、大众的所有车头都一样。而似乎每个品牌的自行车车架就显得大同小异了。不过,我斗胆猜测,这会不会也存在互相抄袭的嫌疑?另外,难道单车就只能是那么几道杠吗?我看国外很多款式造型千奇百怪的单车,怎么就没在上海车展看到的呢?是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不够,才是导致这种趋同的根本原因吧?由于平时不太关注技术上的东西,所以对于不同品牌的技术差异我就不好多说。但我这个单车控更关注整个单车运动产业。我发现,车展除了单车及相关零配件外,就没有其他了。我不知道国内外的其他车展是不是也都类似这样的。但至少,这样的车展无法满足我这种好奇控、怪癖控的需求。我会去听KHS的谢校长的运动保健的讲座,但却很少看到有运动保健的品牌和产品在车展上出现;也不要说单车出行教育和推广相关的产品和资讯。我也会看到一些反光衣,但价格不太“亲民”,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买的单车才几百块钱最多千多块,一套反光衣就一两百可能就有些接受不了。

我知道品牌都有自己的定位,但如果每个品牌都希望自己是高端的,挣那些高端人群的钱,那基础性的以及广大普通群众的服务又由谁来做呢?特别这种安全防护的小东东,对保障生命安全有非常大的价值,如果可以有一个更亲民的价格,对于大家爱上安全出行,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很高兴看到一家做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以及另外一家做自行车停放架的参展单位。对于每一位市民来说,公共自行车能够让他随时随地骑上单车节省时间锻炼身体,这应该是现在和未来单车行业的很大一部分。目前国内外的政府都在推动公共自行车的事情,而且车展期间还劲爆了一个新闻“武汉市公共自行车3亿丰投入4年后瘫痪“。但这几天下来,微博上谈论自行车的基本上都是车展的资讯,而车展的资讯也似乎找不到一条跟武汉公共自行车相关的。的确,这个自行车展,是展示自行车的。另外就是停放问题。市民买了单车,除了在家里,在办公室里,肯定会出现停在外面的时候。哪怕是折叠自行车,也会经常碰到不让进入的尴尬。在安全防盗的议题上,似乎谈价也甚少谈及。我希望找到的各种东东,似乎车展都木有,让我有点点失落。自行车品牌的数量很多,但相关匹配的组织、机构和力量,还很弱。大家还停留在在买卖单车的阶段。我设想,一个成熟的行业,应该是上中下游以及周边产业链都有的。例如,思帕客最近开始开发单车元素的咖啡和单车驿站。这就是一个创新和值得尝试的外延。还有单车出行方面的软件。让骑行者的生活不止于骑上单车,而是让他们骑在路上。服务质素和企业文化还需要跟上第一个,不可否认,单车这个行业还是整个工业领域里面是属于比较粗放和低层次的产业。它的生产和销售的技术含量和要求都不是特别的高。在车展里面,会看到很多做前台接待的一问三不知。这车架是铝架吗?这个电池能用多长时间?

一般的回应就是等等,我问一下。对,参与车展消耗人力,所以请外援。但是不是也可以做工作前的培训呢?另外,服务意识,有好几次我到前台要找某个人,会出现看了一下发现他没在就不管了。第二个,看到很多车企的品牌文化也不具体不明显。例如都是千遍一律的山地赛镜头。这些同质化的镜头,不但让我分不清品牌,也无法让我判断,我是不是塔的客户。没有针对性及细分的市场定位,也没有围绕这个细分定位而设定的品牌策略和文化推广。感觉车企都似乎做得大而全,人有我有的情况。当然了,也看到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品牌和接待。但总的来说,这些都是少数,而没有形成行业共同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那几个大品牌会挂掉吗?有可能诺基亚是它们的下场我说这句话,是没有依据的。我没有这些品牌的销售数据、长远发展计划,也没有太深入了解车友们的看法,怎能信口雌黄。下面这些话,就权当是疯子说梦话吧。当然,几年后你也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预言。诚然,每个单车品牌都在强调自己的创新。不过,车展上呈现的是技术上的创新。这些品牌的传播思路依然是告诉客户,我的产品是专业的,是最好的。这还是工业文明的思维,我做产品出来卖给你。而新时代的互联网思维,是:你需要什么,我做给你。

互联网思维更多的是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的。对于绝大部分玩家和所有普通市民来说,他们不需要世界冠军使用的单车,甚至他们会觉得世界冠军使用的单车品牌虽然看上去很棒,但我不是世界冠军,这不是我所要的。这话说得很绕,但你看看小米为什么打赢诺基亚就明白了。诺基亚也是技术控,它的产品质量过关,怎么摔都不坏。但消费者要的是什么?要的是时尚和可触屏的手机,继而是双核、能玩很多游戏的手机,但无论如何都不是摔不坏的手机。而小米呢?从产品设计到营销,都是围绕客户最直接和基本的需求而设计的。它不是要做做好的产品,它只做用户需要的产品。那你会明白,为什么那些自行车的大品牌有可能会步诺基亚的下场了吧?

1、大而僵化,不可避免。组织多了,人多了,经销商多了。要协调的意志和关系就多了。任何创新和变化都会在整个大系统里面被淹没。

2、过分注重技术缺少有效的宣传投放。注意,我说的是有效的宣传投放。现在自行车行业对于那些发烧爱好者来说,基本已经饱和了。对于那些普通市民来说,搞公路赛、山地赛几乎吸引不了他们的眼球。靠以前一个一个的人传人的口碑,投入太多产出太少。当然,更主要是我刚才提及的“产品和需求是否能对接上“。

3、内地的自行车文化和汽车文化的互相影响。在新一轮的城市化浪潮中,私家车的产量和保有量绝对会有更大的提升。而自行车行业,就不太明朗了。如果碰巧这座城市建设绿道,也许会有更多人骑自行车。如果更多地是修高速公路,谁还会骑车呢?不要跟我说你的是山地车,城市化不就是把山地和草地变成水泥森林吗?现在内地能够适合给城市人方便快捷地骑行或者组织比赛的空间和资源是越来越少。变成什么?当然是别墅和厂房了。

4、互联网已经让世界变成平的了。竞争对手比往日更容易发起挑战。所有人在接触客户的空间和渠道都有更低成本。大品牌已经无法封闭市场,也无法阻止消费者自由流动。

如果畅想,那就肯定是要么死亡要么重生车展上,看到凤凰、飞鸽、永久、五羊的有新的形象,我想这是不断寻求转型突破的例子。他们都在尝试做出转变,尽管我认为转变得还不够彻底,还不够革命性(事实上,qq也无法革自己的命,腾讯是借助微信来革qq的命,否则腾讯就会被新浪和阿里远远超越)。只是当我们把眼光放在看到整个行业的,整个自行车文化的时候,我们又会悲观地发现,这个行业死气沉沉,毫无新意。就正如我标题所说的,单车展除了展示单车,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周边产业的兴起,也没有相关的组织,更不要谈文化氛围了。在整个汽车为主流的国情文化里面,如果单车只是小众的玩具,那么这里将会有一大批厂家要挂掉——原有的蛋糕虽然在变大,但速度跟不上商家扩张和增量的步伐。如果能够跳出自己的视野,把眼光放到更大的市场和社会责任里面,那又将会成就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持续增长。整个自行车行业的发展,除了需要单车厂家的蓬勃,还需要停车修车以及各种配套法律和公共设施,单车场地等等的蓬勃。例如,我们推动广州能够让地铁进折叠单车,其实无形中帮助折叠厂商打开了广州市场。同样的,在城市出行和自行车运动的方方面面,厂家是否可以做得更多或者有突破性的业务,既能满足现在的发展,同时能够做大蛋糕,创造性地持续增长?社会大环境和文化氛围也许是每一个经营者都面临都又不想面对的问题,但是,如果中国的自行车行业眼光都只聚焦在高端,那只会越做越窄,自己把自己的命革了。到时候,大家不习惯骑单车,城市也不欢迎单车,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后记当我看到某专业媒体的车展报道,我想如此机械化的流水账,这真的只有爱车关心车的人因为无法来到现场想了解最新资讯才会看。自行车行业如此封闭,跟普罗大众的生活离得这么远,是一个好的结果吗?

关于作者:拜客广州总干事 陈嘉俊

拜客广州是一个致力引领广州成为单车友好城市的公益组织。她在单车文化,单车社群,路权和公共权益三个方面推动城市单车运动。是一个单车友好城市的理念宣传和系统性实施的提供方。

关注微信公众号:bikehomecc

看五分钟,买自行车不再被坑,自行车资讯,自行车报价,自行车论坛,自媒体,爱微酷,淘推荐,二手自行车买卖尽在自行车之家,下载手机APP。

我要投稿>>向编辑宸熙提问>>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链接:否则后果自负!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五羊羊仔变宽,五羊本田羊仔100cc”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