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据@南方都市报 ,引爆网络的“儿随父自驾游西藏因高反离世”事件应该就是一个谣言。原帖中的两家医院均表示,并没有找到符合情况的患病儿童。但即便如此,高原反应的问题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问题:儿童也会高原反应吗?这种会死的高原反应有没有什么前兆?
在这封名为《带儿子自驾进西藏,却成为了诀别,一个父亲泣血的忏悔》中,网友“上帝的子民2014”讲述了一段令人揪心的经历:“今年4月20日,我带儿子从家出发,开始了已经计划几年的西藏自驾游。为此我向单位请了年假,因为儿子已经7岁了,过了暑假就要上小学,所以我特地早早就向单位请了10天的年假,再加上五一三天假总共有两周的时间游玩……当行驶到二郎山大概三分之二的高度时,儿子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哭着说他头痛。我让他再坚持坚持,鼓励他翻过山顶就好了……到达山顶时,儿子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面色青紫……我这才感觉到事态的严重,立即飞奔返程,到达雅安时,儿子已经完全陷入了昏迷,我自己开进了雅安人民医院,医生会诊后告诉我,孩子情况严重,在采取了简单急救措施后,让转往成都市儿童医院,于是我们上了救护车,一路飞奔于当晚11点到达成都市儿童医院……凌晨1点半,成都市儿童医院医生从抢救室出来,告诉我孩子已经死亡,那一晚直到天亮我也不知道后面都干了些啥,当看到儿子从抢救室推出来被送往太平间时,我嚎啕大哭……解剖显示孩子的颅内和肺部都有巨大的水肿,正因为此导致孩子颅内压迫,肺部水肿急性窒息死亡……”
来源: 成都全搜索
游识猷(遗传学硕士,科学松鼠会成员)回答:
问题一: 儿童会得高山症吗?
会。
马偕儿科黄瑽宁医师写过相关文章——
儿童也有高山症!
朋友春节期间FB我,说他们两家人趁着假期,开心出游到海拔高达2580公尺的福寿山农场。两台车从平地一路迂回向上,到高海拔的山区时,她的小孩在车上开始出现不适头晕、恶心、呕吐的症状。本来以为只是单纯的晕车,大家都不以为意,不料玩了一阵,孩子讨着要妈妈抱,在怀中妈妈感觉小孩呼吸较用力,心跳偏快,接着哭喊耳朵好痛,赶紧带去医院,医师很有经验,马上怀疑是高山症症状,给予适当治疗之后,才解除警报。
……
高山的气压较低,儿童的身体对缺氧的忍受度也较低,因此儿童不只是可能罹患高山症,甚至还是好发的族群之一。当小朋友到高海拔的地区,没有足够的时间适应降低的气压,会渐渐导致肺泡及组织缺氧,进而造成呼吸急促、头痛、心跳加快、呕吐、疲倦、厌食、失眠、步态不稳等等症状。最严重的病例是引发肺水肿,甚至脑水肿,如果到这个程度,就可能有生命危险了。
究竟爬多高的山有可能引起高山症呢?对儿童而言,只要爬超过2400公尺的高山,就有可能发生高山症。专家建议,两岁以下小朋友最好别在超过海拔2000米以上过夜,而2-10岁小朋友最好别在3000米以上高度过夜,以策安全。
问题二 怎么判断儿童出现高山症?
仍然引用黄医师的文章
比较大的孩子发生高山症时,可以向家长表达不舒服,比如说“我头好痛”,或“我好想吐”等等。但还不太会讲话的婴幼儿,对爸爸妈妈而言,要如何才能即时警觉孩子出现高山症的症状呢?这里提供大家一个评分表,可以诊断三岁以下的儿童高山症,这个量表叫做儿童高山症指数(Children's Lake Louise Score;CLLS)。
这个量表其实很简单,只要评估孩子的五个活动指标:吃、睡、玩、哭、闹。家长帮孩子的“吃、睡、玩”状况分别给予0到3分的分数,都很正常就是0分;如果不吃不玩睡不着,就看情形给分,最严重是各3分,加起来总共9分。再来“哭的强度”和“闹的时间”则是0到6分,同样是状况评估,哭最惨和闹超久就是6+6=12分。
如果真的一个9分,一个12 分,那就太惨了,我想不只是高山症发作,而且是命在旦夕,要赶快送医急救了。一般诊断的标准是“吃睡玩”超过3分,加上“哭闹”超过4分,就符合轻微高山症,只要马上处理都还不嫌迟。
另外,有一个所谓踵趾步态(tandem gait)的测试,可以用来测成人和小孩有没有高山脑水肿的步态不稳症状——
测试方法很简单,在平坦地面上,脚跟紧接着脚尖走直线,大约走五米,正常人不会不稳到跌出线外。
问题三:处理方法
处理的方法很简单,如果孩子已经有高山症的症状,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下山”。过程当中让孩子休息,不要再做激烈活动,并且多喝开水。如果有头痛症状,可以吃一些简单的止痛药,等待下山就医后服用进一步的药物。如果下到低海拔地区,孩子整个精神活动力就100%恢复,也可以休息一天后再慢慢上山,但还是要注意爬坡速度与孩子的症状。
万一曾经有高山症的情形,也不代表从此孩子就不能爬高山,或出国去高海拔的国家,只是家长需要了解预防的措施,事先做好功课与准备。以下就是预防儿童高山症的方法:
爬升速度要预先控制上限:2000公尺以下,每天上升1000公尺为限;超过此标高,每天上升600公尺为限。
如果要过夜,过夜的地点比前一天所处海拔尽量少于300公尺。
多喝水补充体液。
饮食以淀粉质为主,比如说饭团,馒头,面包等等。
刚抵达高海拔区域当天,尽量不要玩的太疯太累。
出发前可先与医师会诊,携带预防高山症的药物,以及轻度的止痛药。尤其是选择搭飞机进入高地的旅客(如造访西藏高原),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调适时间,可服用药物事先预防或事后治疗高山病。
感冒的时候(以及妈妈的生理期)更容易引发高山症状,最好是等身体养好再出发。
牢记上述高山症评估表,这份评估表同样适用于四岁以上的儿童,尤其是当孩子会喊头痛的时候更要小心。如果已经超过安全分数,赶紧下山就医,以免错失治疗机会喔!
另外,高原反应最容易致死的原因就是肺水肿和脑水肿,千万千万千万不要硬抗,只要有一点怀疑,为了生命,请选择下降!
肺水肿和脑水肿都会昏迷而死亡。领队在队员发生高山症时,必须能够正确地判断是否有肺水肿或脑水肿的现象发生。一旦有一点点的怀疑,不管确不确定,绝对要马上下降,迟疑常常就造成死亡。
处理高山症的黄金定律
早期警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乃是成功治疗的关键,其治疗的主要原则为:
在高于海拔2,500公尺的地方有头痛、想吐、喘气以及呕吐等现象都应该被当作高山症的征症,除非能够证明这些征状有其他的原因。
有轻度急性高山症征症的人不可以再往上爬高任何一步,除非征状完全消失,注意!不管有任何藉口,都不可以将有高山症征状的人员单独留下。
任何人一旦有征状恶化的现象,或者征状从轻度急性高山症转为重度急性高山症的征状,都应该立即下降到较低的高度(至少需下降1,000公尺)。
任何的高山症最好最安全的处理原则就是“下降”、“下降”再“下降”,当患者还意识清醒且尚能走路的情形下,应把握最佳下撤时机,切勿等到患者昏迷或瘫痪再求援,因为此时无论急救或下撤难度都很高。
正牌幽翅蝇 回答:
事件发生以后,围观群众重点关注两个问题:1、高原反应有多可怕?2、去世孩子的家长是否严重失责?
科学讨论,用数据说话吧,以下是我查到的关于高原反应的一点数据: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急性高原病的国家。早在公元前328年对高原病就有了认识。据国内报告海拔2600~2880m发生率为6.1%、3050~3790m为39.9%、4050~5180m为92.9%。Monigman等在瑞士海拔3040m、3680m、4500m进行调查,其发病率分别为13%、34%和54%。
1991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低氧与高原病专业会议上讨论和制订了急性高原病的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将急性高原病分为急性高原病、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我国于1995年9月在西宁召开的全国高原医学学术会上拟定为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
高原脑水肿于1913年由Ranenhill首次在安第斯山高原以神经型高山病报道,随后曾在国际上又改名为脑型或大脑型高山病,恶性高山病脑型等。1991年国际低氧与高原病专业会议和1995年中华高原医学学术会议命名为高原脑水肿。高原脑水肿的发病率明显低于肺水肿,而且常合并于高原肺水肿,支气管肺炎等。
Singh在海拔3508~5490m地区调查,高原脑水肿的发病率为1.8%,高原肺水肿为15%。Hackett在海拔4300m调查了287例登山者,发现脑水肿患者5例(1.8%)。国内报道最高为4.04%、最低为0.5%,高原脑水肿多见于青年人,其发病年龄在16~66岁(平均33.5岁)者占65.5%,男性多于女性,未见儿童发病的报告。据西藏90例报道,发病在4000m以上占88%,多数病人发生在4500~5500m,发病最低海拔高度为3550m。
高原肺水肿的发病率取决于上山的速度、海拔高度以及到达高山后所从事体力活动的强度等因素。世界各地报告本病的发生率相差很大。一般来讲高原肺水肿易发生于初入高原者,但高原久居者去平原地区短期居住后重返高原,或从一个高原转到另一更高海拔地区时也可发病。
据统计,青年人的发病高于老年人,男性高于女性,高原世居者似乎少见。海拔高度、上山速度与高原肺水肿的发生呈正比,发病最低海拔高度国外报告为2600m,国内为2260m。Hultgren在秘鲁(3730m)调查的总发病率为3.4%,其中青年人为6%,老年人为0.4%。国内报告成人最高发生率为9.9%、最低为0.15%。国内有些学者认为,再入性高原肺水肿的发生率高于初入性,但无统计学资料进行对比。
注意:以上数据为发病率,不是死亡率。
现在,我们来具体事件具体分析。折多山位于四川甘孜州康定县境内,最高处海拔4280M。是国道318线通往西藏得必经之道。也称进藏第一关。粗略估计,每年从此通行的人数接近百万(此数据接受指正),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过往游客。一家老小,甚至带着宠物的自驾旅行者非常多。
从成都方向最近的县城康定(海拔2550米)驱车至折多山顶,约40公里,需时2.5小时。在海拔2500-4000米范围内,没有剧烈运动的情况下,短短两三个小时内就快速发病至休克并最终死亡的案例,非常罕见。所以我怀疑孩子可能有心脑血管或者呼吸系统等疾病。
据原帖所述,孩子是在据折多山顶(原文中的二郎山应该是笔误)最后1/3的路程时哭喊头疼,家长鼓励孩子说:“再坚持坚持,翻过山顶就好了。”
“翻过山顶后海拔下降,高反得以缓解”——这是基本常识。而在当时,往前翻过折多山通往新都桥下行的路况比从康定过来的路况要好。
当他们到达山顶,孩子“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面色青紫,进而出现了昏迷”,家长此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判断孩子需要医疗救助,于是立刻掉头奔赴最近的市级医院--雅安市人民医院。
综上所述,我认为孩子的家长确实有疏忽之处:没有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也没有准备氧气瓶和应急药物。但及时送医,是做到了的。
再扩展一下,四川有着许多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例如海螺沟、九寨沟、黄龙等,这些景点以及成都通往它们公路的最高点海拔都超过了3500米。每年游客众多,但乘车就发生高反导致快速死亡的案例, 此前还未见报道。
所以,此乃小概率事件,借此讨论和拓展知识皆可,批判和恐慌则不必。
关于如何应对高反,各路专家已经给出很多建议,我仅补充一小丢丢:出行前可购买便携氧气瓶,常压体积10升的市价约25元;手指脉氧仪,体积小,套手指上就可以实时监控心跳、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市价约100~200元。
心跳过快、血氧含量过低,您就吸着氧快速下撤,发生严重高反的概率大大降低。
本文为果壳网网友原创,谢绝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guokr.com